新春佳节一到,家家户户皆用“挂钱”把门口装饰得面目一新,人们都喜欢并且都很自然地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色彩缤纷的“挂钱”。“挂钱”儿上刻镂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迎风飘舞,煞是好看。它和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辞旧迎新的节日景象。使人们感到严冬已去,处处春意盎然。尤其是北方的小姑娘们更喜欢在“挂钱“面前指指点点,那主要是因为她们被“挂钱”所带来的节日气氛所感染。
据悉挂钱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于北方人挂挂钱则是随汉人大量流入,将中原文化与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后,才渐成为我国北方民间一大习俗。
其实“挂钱”本身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新年点缀,借以邀引财源。乡间最是盛行,门檐、房檐下,以至财神洞都可以贴“挂钱”。
“挂钱”有许多种叫法,如“门签”、“挂千”、“吊钱”、“过门笺”、“门吊子”。它的来历,据说是和爆竹一样的,都是为了驱赶那个叫做“年”的怪兽,爆竹是以其声音来吓唬“年”,而“挂钱”则以其颜色来刺Ji“年”的眼睛。中国古时就有以幡表达意愿的风俗。这样的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就已经有了。唐宋时每逢立春日,人们便用银箔、罗彩剪成饰物或小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赠送。唐代诗人韦庄在《春盘》诗中这样描述:“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到了清代,挂钱正式成形,清代天津诗人周宝善为其作年俗诗说:“先贴门笺次挂钱,撤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前帚,扫房糊窗算过年。”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还为它作了详细的注解:“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可见,“挂钱”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的。而今人对它的喜爱,又多了一层原因,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
古时,“挂钱”的悬挂也有讲究,《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挂钱辉五色”。五色原指青、赤、黄、白、黑。因在民俗中人们忌讳黑白二色,所以,挂钱儿的五色为大红、粉红、黄、绿和蓝,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五蓝”。每门每窗所挂皆为单数,多为五张或三张,每张一色。主要贴在门楣上,也有把它贴在仓库、鸡舍、猪舍和井台上;“挂钱”中心的图案和文字须与边框紧密相连,如果像窗花那样细密,人们会看不清楚。所以,“挂钱”差不多都要剪刻得疏案简练,才使它的图案形成富有特色的、粗线条的艺术风格。曾有好趣之君针对“挂钱”的特点,(制)就了这样一个谜语:“长方形,一块板儿,哩哩拉拉胡椒眼儿,中心衬着图和字儿,辞旧迎新添风采儿。”
“挂钱”其实是一种长条状花样剪纸,有细制、糙制两种。细制是用红毛边纸雕成,用者较少。糙制是用红灯花纸雕成,用者较为普遍。五片组成一副,大的每片长约一尺,宽约半尺,小的按比例相应缩小。北方人过去做“挂钱”,多用精巧锋利的刻刀,在优质的彩纸上,按样品刻出丰富的图案,亦有用剪刀剪制的。然后再用金色铂纸刻成相应的图案贴上去,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景色。还有一种白挂钱,长二三尺,宽一尺,中雕满文“灵”字,四周轱辘钱,非常细巧,专为满族旗人贴祖宗板子上用的。“挂钱”也是一种民间的剪纸艺术品,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如今“挂钱”的图案通过人们的不断改造和花样翻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龙凤呈祥”、“双龙戏珠”、“梅花四喜”、“彩灯”等等。其横匾的字样也日趋丰富,过去只有“和平”、“和合”,现在有“共产党好”、“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等等。
“挂钱”作为一种喜庆的装饰,如春联一样普及,还常常与春联配套贴在神龛上。
然而,过去的人们在元宵过后,都必须将“挂钱”摘下。据说如不摘下,瞌睡虫就会伴着不走,使这家人经常打瞌睡,影响生产,当年得不到好收成。但现在的人们哪里还管这些,楼里门楣上贴的“挂钱”,从头一年的腊月30贴到来年的腊月29,始终都保存好好的,让喜庆气氛保持一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