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
日前,北京市政府向社会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公布的名录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105项,加上去年年底公布的第一批市级名录48项,北京市市级名录已有153项,其中老字号项目占了相当比重,包括同仁堂、便宜坊、聚元号、王致和、瑞蚨祥、六必居、东来顺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金字招牌。
二锅头
其实,北京市文化局一直重视对于老字号的保护工作。2006年4月10日,北京市商务局和北京老字号协会就组织召开了“北京市老字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培训会”;6月8日,市商务局、文化局联合主办,北京老字号协会及相关企业承办的“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活动”在琉璃厂荣宝斋启动。今年年初,文化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后,北京市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在不久前举办的“老北京的玩意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中,大栅栏、老天桥上的声声叫卖,同仁堂、曹氏风筝、景泰蓝等老字号场景通过庙会形式,把观众带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内联升
文化是有延续性的,虽说过去的东西消亡了人们也还会照样生活,但总会觉得活得缺了点儿底气,少了点儿味道,而所谓的“地域文化”也便没了依托。专家评价说,在4个直辖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北京市在注重地域特色方面做得是最好的。而这地域特色其实不外两个方面:宫廷文化以及受此影响的民俗文化。从这方面来说,北京市153项市级项目和315项区级项目都散发着浓浓的“北京味儿”,老字号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王麻子剪刀铺
当然,这400多个项目虽然可以说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但从数量上讲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北京市自2005年7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到2006年年底为止,经过上千名普查员的积极努力,全市共完成普查项目6000余项,其中3300多项被编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区县分卷本)。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一幅老北京风情画卷,成为人们寻觅往日情怀的索引。比如在第一批市级名录中,“民间文学”项目空缺,而此次公布的第二批市级名录中,民间文学项目有12项入选,北京童谣、八达岭长城传说、卢沟桥传说、永定河传说、颐和园传说等又让人们发现了口头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也让遍布北京的文物古迹在这些故事里多了一丝神秘而幽远的情境。而智化寺音乐、昆曲、天桥中幡、“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厂甸庙会、京西太平鼓、京剧、抖空竹、景泰蓝工艺、象牙雕刻、雕漆工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项目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让更多的人忆起了北京的旧时模样。
天桥把式---中幡
这一切来自于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也来自于北京市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自2004年北京市启动这项工作以来,仅市文化局的专项投入就达1800多万元,各区县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例如崇文区区长办公会批准提供了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工作。2006年1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2006年6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成立,12个单位的参与使得这项工作形成了合力。3年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面进一步扩大,除文化系统之外,北京市的大中小学、医药卫生、文物、老字号企业、工艺美术等系统和行业也都积极参与进来,加上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荣宝书画
基于普查的基础,这两年北京市在传承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连续3年在厂甸庙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让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崇文区文化馆创编了“老北京风情叫卖剧”演出,并举办了高校行系列演出活动;门头沟区选择了几所中小学作为京西太平鼓的传承学校,对在校生进行普及;延庆县将文化馆作为延庆旱船的传承单位,由县政府授牌;东城区成立了北京市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北京二中开设了“传承民间手工技艺”美术实践课;天桥街道专为学生开办了北京琴书培训班,推进北京琴书进课堂工程;宣师一附小早在几年前就把“北京童谣”列入学校课程,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童谣普及推广工作;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对游人免费开放,北京珐琅厂、北京玉器厂、京城百工坊将开放工作室,请专业人员向游人介绍技艺,便宜坊和全聚德也将举办老字号成果展。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古都的“文脉”延续下去,并成为一种“活的记忆”。
卢沟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