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俗:北京年俗风情

文化动态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据说春节最早始于夏,那时我们的祖先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一年的岁首。汉代时又将此日定为农历年,并称作夏历年,从此便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天。辛亥革命后我国施用了公历纪年法,新中国成立初期将
 

      据说春节最早始于夏,那时我们的祖先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一年的岁首。汉代时又将此日定为农历年,并称作夏历年,从此便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天。辛亥革命后我国施用了公历纪年法,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农历年改称为春节,但百姓依然把春节叫做“过年”。

      春节一直是最隆重、年事活动最丰富多彩、持续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一个民俗节日。早年传统中的春节,从腊月的五祭就拉开了过节的序幕,直到元宵节余声未断。它几乎占去了农历腊月和正月的一大半,其影响之大是任何一个节日都不能比拟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和海外华人难以忘怀的共同节日。在多年的传承中,勤劳朴实的华夏儿女,不但对春节情深意切,更给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新年,挂满了五彩缤纷无比灿烂的亮丽花环。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廿四扫房日”

  “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

“廿五糊窗户”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卅请财神,接灶王”

      大年三十,北京便进入了过节的氛围。商贾店铺门脸已装饰一新,各种货物摆放齐全。有些商店还挂起了灯笼和彩旗,大红纸写的特价广告张贴在门口旁边。那些推车的、挑担的小贩在熙熙攘攘的购物人流中流连忘返,他们走街串巷,不辞辛苦地把商品送到各家门口,清脆婉转的吆喝声传遍了幽深胡同与四合院。这一天也是市民购买力最强的日子,大人买年货,孩子们买玩具,最火爆的是爆竹和挂鞭。那时过年为了取吉利儿,妇女对绢花十分喜欢,甭管大姑娘小媳妇都有头戴红绒花的民俗习惯。

      这一天也是四合院女人们最忙活儿的时候,他们要把除夕的年夜饭准备齐全。男人的任务是把门口打扫干净,把水缸装满,这意味着把财挑过来,俗话说:“满满当当不愁吃喝不愁穿”。另外,要把“出门见喜”、“招财进宝”、“六畜兴旺”等各种春联,分别贴在门口、木柜和牲畜棚处。洁净的房屋再贴上年画,窗户上贴满窗花,这种生活氛围,给居室增添了一种祥和吉利,红火温馨之感。

      除夕的晚上,无论是当官的、做工的人们都要早点回家过年。哪怕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要赶回家来团圆,合家欢聚已是中华民族传统习惯。掌灯时分,各家各户的人们准备吃年夜饭。刚解放时老北京还残留着一些封建民俗,吃饭之前先要请财神,接灶王。人们摆上供品,燃香点蜡,以求福寿平安生活美满。然后,在阵阵爆竹声中,家人开始吃团圆饭。这顿晚餐是百姓家中一年里最丰盛的饭食,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家宴。普通人家的餐桌上一般也只是增加了几样炒菜,再炖上两碗肉。其余的菜肴大部分都是自制的小吃,有五香豆、腌杏码、拌粉皮、肉皮冻、打豆酱。富裕的家庭才能炖条鱼,做个四喜丸子买点酱肘子酱肉。尽管如此,对于这些平时缺少副食的平民百姓来说,能吃上大米白面炖猪肉也就知足了。除去一家人团团圆圆、说说笑笑享受一顿美餐之外,除夕夜还是一次交流情感的最好机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马勺不碰锅沿儿的时候。大家能在一起欢聚一堂,自然把关系拉近了,那些琐碎的小矛盾很容易化解。在祥和温馨的大年之夜,更加深了人们的亲情和友情。

      老北京人除夕不光讲吉祥,连说话都要图吉利。谁打碎了家什要说“岁岁平安”。小孩放爆竹烧破了衣服,别人就说“越烧越发”,饺子煮破了叫“煮笑了”。总之,忌讳的事挺多。这一宿家家不熄灯,孩子们打着纸灯笼到外边去玩耍,放鞭炮。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等娱乐品,大人们只能泡上一壶浓茶,吃点花生瓜子坐在一起谈笑聊天,民间叫做“守岁”。妇女们便开始剁馅、和面包饺子。午夜时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成一片。四合院里的居民纷纷走出室外,尽情观赏交年的盛况,此时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人们喜笑颜开,和和美美,共同欢度着难忘良宵。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娱乐活动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头件事--逛。逛庙会、逛厂甸。 

      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北京文化娱乐活动最火热的阶段。八大庙会盛况空前引来游人不断,城里大小戏园子也场场爆满。最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要说那走街串巷的高跷会、小车会、五虎少林跑旱船。这些古老的民间传统娱乐是老北京的文化精髓,大人小孩都爱看。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生活,给京城市民增添了节日的欢乐,也让人们展望到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文化动态-中国年俗:北京年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