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克劳斯在自画像前
查克·克劳斯 (Chuck Close1940一 ) 美国超级写实主义画家,照相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生于华盛顿,曾就学于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维也纳造型艺术学院。起初克劳斯是画抽象画的,发现自己没有一点创新,始终在模仿着别人的东西在做。于是为了抛开抽象艺术给人的感觉而转画照片,从1964年起描绘人像,两年后专以照片为蓝本作画。他的画幅大,远看逼真,近看局部却很抽象,不真实,他用逼真的画面揭示出一个真实的虚幻,是具象中的抽象。作品有《约翰像》、《自画像》《苏珊像》等。
上世纪50年代,由于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照片的洗印技术普及应用,该项艺术在快速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有取代传统油画艺术之势;而抽象主义作为一种反抗和阻止摄影艺术占据垄断地位的艺术统领着整个画坛。在这一时期,来自美国耶鲁大学艺术系的几个青年艺术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运用带有手工笔意的超级写实绘画,与摄影抗衡,创作倾向明确了“照相”绘画,后形成了照相写实主义流派,在美国当代绘画领域成为一种“本土”潮流,与抽象主义并驾齐驱。克劳斯就是照相现实主义中用各种小图案来构筑超写实肖像题材的优秀艺术家代表。
克劳斯开始是画抽象画的,当他发现自己始终在模仿着别人的东西,缺乏创新的时候,就开始转向画具有超写实意味的照片,并且基本上以人物大头为主。克劳斯从1964年起描绘人像,两年后就开始专以照片为蓝本作画。他的作品,在绘画的成份中,更多的是制作与构筑。在创作一幅画之前,他先进行肖像拍摄,借助工匠式的打格放大照片,再用投影仪放大到画布上(画布同样按比例打格)进行逐格描绘,以求精准地描绘对象。他将照片放得很大,同时作品画幅也很大,如系列的《自画像》,画面尺寸比实际对象要大十几二十倍,这种情况下他创作一幅作品通常要4个月至一年的时间。在创作过程中,他不但使用传统画笔,还运用喷笔、钢笔和其他工具。
这样巨幅尺寸的特写头像,平常在公众场合看到的主要是用于重要人物的政治竞选或是明星广告的宣传,经过了刻意的粉饰,而克劳斯所描绘的人物基本上是自画像或朋友以及同辈艺术家,既不漂亮也不潇洒,没有表情也没有任何显示身份的特征。面部表情呆板而冷漠,每一根头发,每一条皱纹,每一丝皮肤纹理都逃不过画家的笔,所有细节都被逐一描绘,画面更像是一幅经过多倍放大的身份证照片,这种改变日常人物肖像的尺寸,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美学和心理效果,同时人物具有严峻和冷漠感的形象,能传达出当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无人情味,其结果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缺乏真实,而是一种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克劳斯从画自画像开始进行他对照相机功能和照片的研究,后来转向对电脑特效的研究。他的绘画热衷于复制照相机镜头特有的偏差,如在拍摄头像的特写镜头时,如果把焦距对准鼻尖,在完全正面的脸上,眼睛就会模糊,其结果是画家只能选择把焦距对准眼睛和颊骨,留下模糊的鼻尖,这种模糊不仅发生在鼻尖上,也在耳朵、前额后的头发以及衣服上。克劳斯在绘画时从不设法去纠正这些相机镜头的缺点,他的绘画特别强调出照相机镜头的功能是一种机械方式的观看,使他的肖像画有一种强度。
艺术总是发展的,克劳斯的艺术之路也是不断变化的,他最初是运用丙烯和油画颜料,模拟照片(通常是正面头像),完全忠于照片黑白效果;后来逐渐放松画法:用手指头蘸颜料以深浅的点作画,留下自己的指纹;垂直水平方向打格子后用线和色块填格子;接下来又发展出用单色或彩色圆点填格子;印象派点彩画法式的色点填格;倾斜45度打格子,在格子中用不同色彩和明度画自由形状的圈;同心圆、放射性圆环分割画面,然后点彩等等方式,其效果是,远看逼真,近看局部却很抽象,基本上是色块的堆积,一个十分逼真的画面却来自于抽象的色点或是由许多图案来构筑,有生活中的寓意,也有当初其画抽象画的另一种“回归”,这种远看超写实具象中的抽象性,给予我们深刻的提示。而近年来,其作品人物近看更加图案化,多是以色块图案逐格堆积形成了具有马赛克般花纹透明玻璃后肖像效果,可以看出时代新兴科技——电脑对艺术家的影响。
克劳斯也爱用同一人物的同一肖像进行连续性的作画,只是不同时期使用了不同方式。比如在1969年他画了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黑白肖像画,1977年又绘制了一张彩色的,1982年在灰色纸上又绘制了一张。形象未变只是形式在变,其形式语言的独特性,一看便知是克劳斯的作品。
克劳斯作品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过展出,被多家著名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鉴于克劳斯对美国本土艺术作出的贡献,美国于2000年授予他国家艺术奖,在2011年预算紧张而削减对于文化事业的基金之际,奥巴马还是再次签署任命克劳斯加入他的艺术与人文委员会,可见他在艺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陆琦)
Big Self-Portrait, 1967-68
Lucas, 1986-87
Leslie
Portrait
Richard
Kiki,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