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十二乐坊:是突破还是堕落?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她们是来自中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她们能演奏多种中国民乐;她们着装性感时尚、站立表演,将拉丁、爵士和摇滚融入古典之中;她们在国外获得空前成功,在国内却遭到骂声一片。女子十二乐坊—
       她们是来自中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她们能演奏多种中国民乐;她们着装性感时尚、站立表演,将拉丁、爵士和摇滚融入古典之中;她们在国外获得空前成功,在国内却遭到骂声一片。女子十二乐坊———这支由13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女孩组成(其中一人为二胡替补队员)的中国民乐团体,成立于2001年6月,在国内奋斗了两年,却一直得不到主流力量的认可。直到2003年,制作人王晓京带领“乐坊”转战日本市场,经过成功包装一举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随后在美国的演出和唱片发售也获得空前成功。然而这一切却不足以让女子十二乐坊“享誉”内地,有关争议依然堆街填巷。

  本月28日晚,女子十二乐坊将在广州天河体育馆演出。


教授、大师接连发难 


  章红艳是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也是该院弹拨乐团的音乐总监。在民乐界,她是颇有名气的琵琶演奏家。对女子十二乐坊,章红艳有自己的看法。她说,她不反对音乐人创造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来满足多元化的观众需求,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她看来,女子十二乐坊的横空出世,是中国民族音乐通过市场化包装运作走向国际的有益尝试,有助于让更多人更快地认识并了解中国民乐。“不过这种打着中国民乐旗号的时尚流行组合是否真的能恒久流传,还是个疑问。不少外国观众看了乐坊演奏后,觉得看她们表演不如听,甚至有观众会问:‘这是真正的中国音乐吗?’作为音乐艺术的演奏者,人人都应该尊重真正的音乐艺术,把它当作神圣的事业来完成。可是像女子十二乐坊这样靠商业化包装‘上位’的民乐队,她们成名后的表演状态却令我大感失望。”

  章红艳还透露了个惊人内幕:“我知道她们在现场演出时,所发出的乐器演奏声并非来自于她们的亲手弹奏,而是来自幕后早已准备好的音乐磁带或CD。她们成名后的表现越来越凸显出高度商业化包装传统艺术的缺陷。”

  章红艳说,假唱曾毁了不少歌手,假演奏也会毁掉很多民乐团,这是令人痛恨的行为。她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崇尚真,女子十二乐坊的作假行为是对艺术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无独有偶,著名二胡大师、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闵惠芬也认为,十二乐坊靠包装赢得市场的方式不值得推广。“我没去看她们的演出,也不想去看。其一,别人说她们站着拉二胡很新鲜,这不过是炒冷饭。瞎子阿炳当年为了谋生,就是在街边站着拉二胡,有时一天边走边拉几十里;我们当年节庆活动上街游行,也是走着拉,不仅二胡,吹拉弹唱,哪一样乐器不是这样?我演奏《翻身道情》时,自拉自唱,还能够唱高声部,拉低声部,这没什么好稀罕的。其二,美女上阵、前卫打扮、蹦蹦跳跳,是对民乐创新很肤浅的理解,这种形式根本不值得去评论。十二乐坊在海外有市场,但她们不是高水准民乐的代表,在行家眼里是要被耻笑的。我今天很不愿意评论她们,因为这也是在替她们宣传”。

  闵惠芬认为,近年来民乐在形式上的一些改变,确实赢得不少人气,但这不是创新。怎样才有资格称新民乐?关键是作品在继承民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演奏者要清楚: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是什么?民族音乐要朝什么方向发展?闵惠芬说,近年来她致力于将戏曲、歌唱音乐等传统艺术改编成二胡音乐,比如气势磅礴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就是她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作的,她坐着拉二胡,照样到哪哪火。

“乐坊”是这样长成的


  2001年6月,13名分别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的女孩组成了女子十二乐坊。她们表演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独线琴等中国乐器。同年10月,女子十二乐坊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场专场音乐会———《魅力》音乐会,从此,女子十二乐坊创新的民乐表现形式开始接受市场考验。

  几个月后,她们得到了参加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并没有拓宽女子十二乐坊在中国的市场。在国内发展的两年里,她们陆续在国内的各个舞台上露脸,展示自己的音乐和表演,但社会各界对十二乐坊褒贬不一,对新型的民乐表演形式持观望态度。

  在国内打不开市场,女子十二乐坊创建人王晓京把目标指向了海外。2003年2月,北京世纪星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日本Platia株式会社签订合同,共同运作女子十二乐坊进军日本市场。女子十二乐坊真正打进日本市场的标志是出席新年的“红白歌唱大赛”(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晚会),而之前参加过“红白”的中国歌手只有邓丽君和陈美龄。2003年7月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上市的第一张音乐专辑刚刚面世,便一跃登上日本的销售冠军榜:首日卖出一万张,两个月内突破100万张大关,并接连获得2003年度日本唱片大奖、销量大奖、杰出艺人奖等,成绩超过了当年的邓丽君。据一位日本唱片业资深人士说:“纯器乐作品能在日本有这么好的市场反响,想来已是18年前的事情了,何况‘女子十二乐坊’还是一支外国的音乐组合,实属难得。”

  今年,女子十二乐坊进一步攻占海外市场,解除跟环球唱片的合作,与愿意帮助乐坊攻打美国市场的E鄄MI唱片签约。8月女子十二乐坊在美国推出新专辑《东方动力》,迅速占据多个排行榜。到9月5日为止,这张专辑全美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0万张。王晓京介绍,女子十二乐坊在美国的每场演出都受到观众、媒体的一致好评。

  正当女子十二乐坊在国外意气风发时,国内的一些民乐专家和教授纷纷发话,针对其专业水平和演出形式提出了种种质疑。
音乐人:填补了市场空白


  黄瞮(香港著名词作家):她们是民乐功臣

  香港著名音乐人、词作家黄瞮在谈论女子十二乐坊时说:“大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二胡可以‘拉出天地间的愁苦’,听过二胡演奏《江河水》的大概都会同意这句话。不过,如果天天都要面对‘天地间的愁苦’也没有必要吧!所以,看见女子十二乐坊里的女孩子带着笑拉二胡,我们开心。”

  他认为:“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她们轻松的音乐令观众开心。也许有些评论家觉得,女孩子演奏民乐,不必穿得那么时髦。但老实说,穿长袍或列宁装来演奏民乐,也太缺少变化了。换些现代时装,有何不可?而且女孩子穿戴得好看,不该反对吧!女子十二乐坊确实拓宽了民乐的听众层面。从这方面看,女子十二乐坊也许还是民乐功臣!令很多从前对民乐不感兴趣的人,开始觉得民乐大可亲近,有了兴趣!”

  陈佐辉(广东歌舞剧院民乐团团长):只能作为民乐补充

  陈佐辉在接受采访时说:“女子十二乐坊的形式把民乐推向了市场,她们创新的理念符合当今市场的需要,我赞成这种经营手法。我看过她们的演出,她们很注重舞台上的表演。应该肯定她们的通俗性和时代性,接近市场和观众,这是好事,应该鼓励。对于闵惠芬等人的看法,我反而不太在意,一个新生的事物,总会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

  同时他又指出:“但就专业来讲,女子十二乐坊只属于一般化,技术上差一点。而且我在看她们的演出时觉得,她们的曲目千篇一律,第一首是这样,到最后一首还是差不多的感觉,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不过听说将会有改进。要强调的是,女子十二乐坊这种形式,只能作为民乐的一种补充,但不能是主流。民乐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样市场才会繁荣。不是说传统的民乐就是陈旧的、不好的,传统民乐有它独特的魅力。”

  金兆钧(资深乐评人):填补了市场空白

  资深乐评人金兆钧说:“女子十二乐坊奇迹般在日本走红的原因很多,日本有很多人学习中国民乐,但水平远没有中国高,见到学院派出身的女子十二乐坊就惊为天人,在东南亚地区情况也一样。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唱片业向来喜欢少女组合,正好缺少乐器这个方面的。唱片市场有一个空白,40岁以上中年人没有合适的音乐听,女子十二乐坊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他认为,民乐的电声化并不是新鲜点子,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有了,国内也有冯小泉、曾格格夫妻档和作曲家卞留念同时演奏多种乐器,但像女子十二乐坊这样现场型的团体则是第一个。金兆钧分析道:“运用国际化方式运作唱片时,音乐本身只占20%,另外80%取决于操作模式,这就是港台随便一个唱得很差的歌手也能成功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市场空白,举例说,朱哲琴的《阿姐鼓》在内地只卖了两万张,在台湾地区却卖了17万张,这就是因为台湾缺少这个唱片品种。后来当它往欧洲发行时,抓住了西藏概念,效果也很好。”

媒体评论

《新民周刊》:难能可贵的亲和力

  实际上,女子十二乐坊赖以成功的武器,不是高超的技艺、出众的容貌,而是民族乐器新的演奏方式:站着拉二胡,用吉他的演奏方法弹琵琶,用不同的弹奏方法弹古筝……京剧、民乐、昆曲等古老得让人难以接近的民族精粹,在十二乐坊的创新下焕发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亲和力。

  在这个无处不透露着商业气息的多元社会里,民族音乐要想走出困境,像女子十二乐坊那样,融入人们的文化消费生活将是一种必然之举。女子十二乐坊不但赢得了市场,更创立了一个具有持续增值性的品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必然带来多元化的艺术格局。正如王晓京所说,如今全世界的文化生活都在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何必再把自己固化在一种模式上呢?女子十二乐坊,不管以何种名义流行,都是一件让人庆幸的事!

《法制晚报》:只靠包装是徒劳的

  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最根本的基点来自于蕴含了最终成功的决定性要素,即丰厚的民族器乐资源及高水平的乐手。一切后续操作和包装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点,最终都是徒劳。现在的业界过分夸大了“包装”的力量,须知,没有本质的力量,什么华丽的包装最终也只能是买椟还珠,本末倒置。

  如何包装民族文化,使它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女子十二乐坊的做法不过是十几年前人们就尝试过的民乐加电声,但她们还加入了更符合这个时代审美习惯的视觉化元素,这样就填平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假如要对女子十二乐坊提出质疑,就是目前音乐本身的质量还没有达到精品的水平,因此,国内民族器乐界人士大抵只承认“乐坊”商业上的成功,而不满意其在音乐上的作为。“创作”现在应该成为女子十二乐坊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王晓京:我们让民乐更流行


  女子十二乐坊的创建人王晓京曾成功发掘和包装过崔健、江珊、罗琦、陈琳、指南针乐队等歌手,因种种原因曾一度中止做流行音乐,后包装和推出了女子十二乐坊。

  王晓京说,他们每张专辑的投资都在千万元以上,像最近正在录制中的新专辑《敦煌》就花了六千万元。他介绍,女子十二乐坊的专辑一般有10首创作曲、5首改编曲。在选改编曲时一般会选择最流行的来改编,像新专辑里的《十面埋伏》和韩剧《冬日恋歌》的主题曲。不过也有传统的民乐《紫竹调》等。王晓京说民乐能把曲子改编得更好听:“我们改编的方向是在节奏和风格上国际化,但又不能丢失灵魂的东西,在《敦煌》里就采用唐朝的雅乐音乐。”

  王晓京强调,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服是比较保守的,主要是长裙子,以突出东方女性的特点。他还说他们会在舞台设计上花大量心思,舞台讲究气势,不需要调侃,但也不能沉闷。如果是到外面演出的话,乐坊成员会提前10天到当地排练。平常没有演出的时候,主要的工作也是排练。

  三年前在挑选乐坊成员时,王晓京请了两个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考核参选者的专业水平,其他方面由他自己负责。出道三年,王晓京说:“女孩子们的变化可大了,越变越漂亮。在专业上有了提高,积累了舞台表演经验。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收获是很大的。她们平时不会有很大压力,只要演出时认真就行。我一直觉得做音乐是件高兴的事。现在她们有几个就要婚嫁了,我们也正在筹办小女子十二乐坊,但不会扩大规模,因为大家已经认可了现在的形式。”

  对于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王晓京认为:“我们对音乐的贡献是开创了另一种新的领域,使民乐更普遍、更流行。以前香港也有‘电声加民乐’的形式,但规模和影响都不大。”

  关于传统民乐和现在的“新民乐”之争,王晓京说:“传统的表演不是不好,大家有不同的市场,各演各的就行。国内有个别人就是刻薄,说十二乐坊是靠包装。包装怎么就不好了?用月饼做个比喻,以前的月饼都是用纸包着拿根绳子绑个十字结就拿去送人———但现在月饼的包装多漂亮?这些包装也将继续流行下去,不可能再退回用纸包着的时代,难道你说里面的就不是月饼了吗?其实传统的民乐表演也包装,他们不会穿便服上台表演,只是包装的程度不同而已。”

  那么过多的包装会不会淹没了音乐本身呢?王晓京说:“我们在日本表演的时候听见人家赞叹‘这演出实在是太棒了’,但没听见有人说‘这些女孩太漂亮了’。女子十二乐坊在国外走红,在国内唱片的销量也是很高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收不到钱。”

十二乐坊成员简介


  周健楠:演奏古筝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获北京民族器乐大赛金奖

  杨松梅:演奏扬琴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曾获北京民族器乐比赛银奖

  马菁菁:演奏扬琴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获浙江省江南丝竹器乐大赛银奖

  仲宝:演奏琵琶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曾获河北省民族器乐比赛最佳演奏奖

  张琨:演奏琵琶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曾获河北省器乐比赛银奖

  张爽:演奏琵琶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获辽宁省器乐大赛金奖

  廖彬曲:演奏管乐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曾获广西省器乐大赛银奖

  孙婷:演奏二胡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获龙音国际器乐大赛银奖

  詹丽君:演奏二胡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获国际器乐大赛优秀奖

  殷焱:演奏二胡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曾获南京器乐大赛银奖。

  雷滢:演奏二胡兼独弦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曾获全国少数民族器乐大赛金奖

  孙媛:演奏管乐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曾获首届希望杯器乐大赛银奖

  蒋瑾:演奏二胡

  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曾获北京市器乐比赛金奖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女子十二乐坊:是突破还是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