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不仅熟知历史比较语言学,而且也是共时描写语言学的巨匠。他不仅对普通语言学理论有所贡献,而且也是外语教学法专家。他的最主要著作就是《语言论》。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部语言学著作——《语言论》。
《语言论》
作者:[美]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
译者:袁家华、赵世开、甘世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1997
本书导读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地位,有如索绪尔在欧洲语言学界的地位。
布龙菲尔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1906年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到威斯康星大学认识了普罗可希(Eduard Prokosch,1876-1938)。据说正是跟普罗可希的一次偶然的谈话让他下了决心研究语言学。190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进修,次年获得博士学位。1913至1914年间,布龙菲尔德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期间结识了新语法学派重要学者,对他影响较深。此后,他对马来语、波利尼西亚语(Polynesian)、阿尔冈昆语(Algonquian)等做过深入的调查和描写。布龙菲尔德不仅熟知历史比较语言学,而且也是共时描写语言学的巨匠。他不仅对普通语言学理论有所贡献,而且也是外语教学法专家。他的最主要著作就是《语言论》。布龙菲尔德开创了一个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培养了一代语言学家。这个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语言学界占有主导地位,有“布龙菲尔德时代”之称。
严格地讲,布龙菲尔德并没有提出什么独特的语言理论,只是在新语法学派和索绪尔的影响下发展了博厄斯的理论。但是,他在对语言形式做出比较严格的分析过程中,提出了不少新概念和新方法,为描写语言学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behaviourism)心理学开始盛行。心理学家魏斯(A.P.Weiss,1879-1931)第一个把行为主义心理学运用于语言研究。布龙菲尔德受到魏斯的影响,极力反对心灵主义,他不允许在语言学中使用“意识”“心智”“感觉”“思想”等术语,只能使用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术语。他主张实证论、决定论、机械论。他曾明确地提出语言研究中的四项原则:1.科学只能同当时当地每一观察者都能感受到的现象打交道;2.科学只能同处于一定时间、地点、坐标上的现象打交道;3.科学只能采用能导致进行实际操作的初始陈述和预断;4.科学只能采用从与物理现象有关的常用术语中通过严密的定义得出的那些术语。但是,布龙菲尔德还不是一个极端行为主义者。他的行为主义有积极的一面:即用来证明或反驳一种理论的材料必须是不同人都能看得见的现象,而不是个人的“直觉”或“回想”。所以他的做法可以为语言学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他说:“一个本族语者的一切话语都是可靠的素材,但他对语言的评论都不算数。”基于这一点,布龙菲尔德学派有严格的调查方法和描写方法:不带个人色彩,准确严谨,不作观察素材以外的任何概括,采用归纳法。有的语言学家(如B.Bloch)说:“布龙菲尔德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使它成为了一门科学。”
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中可以直接观察的是声音及其线性排列,就是语音和句法。在这两层结构中,一个成分出现的位置及其与其他成分的组合是语言学家要分析的基本事实。因此,他专心致志地研究成分的分布。由于他过于注重成分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影响,他对语义有不同看法。他说,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就是“说话人使用该形式的情景和听话人做出的反应。”他认为,要想研究意义,就必须准确、科学地掌握有关说话人的一切。人类目前的知识还做不到这一点。这些话让人误认为他忽视了对意义的研究,其实他只说过对意义的研究是最弱的一环。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原著566页,分28章,1-4章讲语言学的一般问题,5-8章讲音位学,9-16章讲语法和词法,17-29章比较法、语言变异、语义变化、借用等,内容十分丰富,是30-50年代语言学学生的必读书,被视为科研方法的楷模。有人写道:“在美国,《语言论》被认为是20世纪大西洋两岸最伟大的语言学著作。”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中用一个实例来说明语言是刺激—反应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他对语言意义的解释。他写道,杰克和他的女朋友琪儿在一条胡同散步。琪儿饿了,看到树上有苹果。她说了些什么,这时杰克跳过围墙,爬上树,摘下苹果,递给琪儿。琪儿吃了苹果,这一系列的活动,布龙菲尔德用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来描写:
S→r……s→R
这里S指外部实际刺激,r指语言的代替性反应,s指语言的代替性刺激,R指外部的实际反应。
选文
在不同的人群里,对某些特殊的刺激所发出的特殊的语音是不同的;人类讲多种的语言。使用同一个语言符号系统的一群人,称一个语言社团。显然,语言之用处,就在于人们以同样的方式来使用它。每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必须在适当的场合发出适当的语音,而且当他听到另外一人发出这样一些语音时,也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他必需说得人家懂,而且也必须懂得别人说的是什么。甚至最不开化的社群,也是如此;不论在哪儿,只要看见有人,他们总是会说话的。
在各个集团里生出来的每一个小孩儿,从几岁起就学会了那个集团的言语习惯和反应。这无疑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的智力上最大的本领。小孩儿究竟怎么样学会讲话,还不很清楚;也许是这样一种过程吧:
1.在各种刺激下,小孩儿发出一些声音,以后又重复发出。这似乎是一种遗传下来的特性。假定他发出一个声音,我们姑且用da代表它,当然,他的实际动作和发出的相应的声音和任何正规使用的英语可能不同。当这孩子不断重复发音动作时,声波就冲击着他的鼓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当一个类似的声音冲击他的鼓膜时,他往往作同样的口腔动作,再发出da这个音。这种无意义的发音动作教会他照样去发出冲击他的耳朵的声音。
2.有个人,譬如说母亲,在孩子面前发出了一种声音,和小孩儿咿呀学语的音节类似;例如,她说doll(洋娃娃)。当这些声音冲击小孩儿的耳朵时,他的习惯(1)就起作用了,他发出了最接近doll的音节da。在这个时候,我们说他开始“模仿”了。成年的人们似乎到处都看得到这种情况,因为每种语言都似乎有类似婴儿学语的一些词,如mama(妈妈),dada(爸爸)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词儿广泛地流行,是因为小孩儿很容易学会。
3.在适当的刺激出现时,母亲自然得用她自己的词来说话。当她真的给婴儿看洋娃娃或者把洋娃娃给他时,她就说doll。看到、拿到洋娃娃,和听到、说出doll(也就是da)这个词,多次一块儿出现,一直到这小孩儿形成了一种新的习惯:每当他看到并接触到洋娃娃时,他就会说出da来。这时候他就懂得一个词的用法了。成年人也许觉得,这个词听起来不像他们所用的任何一个词,但这仅仅是由于发音不正确。看来孩子们不会创造一个新词。
4.看到洋娃娃就说da,这个习惯引起了另一个习惯。譬如说,每天在小孩儿洗完澡以后,接着就给他洋娃娃(而且小孩同时说da,da,da);那么他就有了一种在洗澡后说da,da的习惯;这就是说,假如有那么一天母亲忘了给他洋娃娃,他在洗完澡以后还是会喊da,da的。母亲说:“他在要洋娃娃呢。”这话说得对,因为无疑地,成年人在“要求”或者“要”东西时,情况也是相同,只不过是形式更为复杂而已。小孩儿到这时候,已经会运用抽象的或者转移的(abstract or displaced)言语了:甚至当某个东西不在面前的时候,他也会说出那个东西的名称。
5.小孩儿的言语,由获得效果而逐渐完善,假如他的da,da说得相当好,那么长辈就懂得他的意思,给他洋娃娃。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和摸到洋娃娃就成了一种附加的刺激,这小孩儿也就屡次地使用他这有效的变了音的词。另一方面,假如他的da,da说得不完全——也就是说,和成年人们惯用的形式doll有很大的差异——那么他的长辈就没受到刺激,也不给他洋娃娃了。当他没有得到看见与拿到洋娃娃这些附加的刺激,却受到了另外一种使他精神混乱的刺激,或者洗澡以后不像平时那样得到洋娃娃,他发脾气了,这就打乱了他最近的印象。总之,他在言语上比较成功的尝试,往往由于重复而加强。而他的失败往往就在精神混乱中被抹去了。这个过程一直不停止。再过好些时候,假如他说:Daddy bringed it (爸爸把它拿来了),他只能得到失望的回答,No! You must say “Daddy brought it” (不!你得说“爸爸把它拿来了”);可是假如他说“Daddy brought it”,他往往会再一次听到这个形式:Yes, Daddy brought it,这样他就得到了一个有利的实际的反应。
与此同时而且经过同样的过程,小孩儿也在学听话。当他拿着洋娃娃的时候,他听到自己说da,da,而母亲说doll。过了一个时期,听到了doll这个声音,就能使他去拿洋娃娃。当小孩儿自动向父亲挥手,或者母亲举起他的手摇一摇的时候,母亲就会说: Wave your hand to Daddy(向爸爸招手)。小孩儿在听到别人说话时就养成了按约定俗成的方式行动起来的习惯。
言语习惯这种二重性变得越来越一致了,因为二者总是一块儿发生的。每当小孩儿学会了把S→r联系起来时(例如,当他看到他的洋娃娃时就说doll),他也就学会把S→R联系起来(例如,当他听到doll这个词的时候,他的手就伸向洋娃娃或者把它拿起来)。在他学会了许多这样的双重联系以后,他就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把某一类联系和另一类联系结合在一起:每当他学会说一个新词的时候,他就能在听到别人说这个词的时候作出反应;反过来也是如此,每当他学会如何对一个新词作出反应时,他通常也能在适当的场合把这词说出来。在二者当中,后一种转换似乎是比较困难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说话人懂得很多的言语形式,那是他自己在言语里很少用它或者根本没有用过的。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翻开这本书亲自探寻~
我们欢迎大家与官微进行互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投稿到bfsuweixin@bfsu.edu.cn或者在每期推送下留言。我们会不定时地精选大家的心得体会发表出来哦~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学生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陈奕宁 李紫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