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往寒来,2018年的脚步渐渐走远。
在西三环北路2号,
有毕业生从这片熟悉的土地离开,
或欢欣,或不舍;
也有青涩的学子刚刚踏进校门,
满眼希冀,朝气蓬勃。
但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这方校园。
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用一言一行书写着责任与担当。
他们的名字,是师者。
在学校各单位推选的基础上,官微推出系列推送,带你一起走近星光灿烂的TA们。
法语语言文化学院王鲲:
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是
王鲲,2004年回国任教,现任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国研究会理事、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央视法语频道和国际台法语部新闻评论员。
他兢兢业业上好每一节课,力争站稳本科课堂。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在社科学术翻译、交同传、教学信息化、法语国家与地区教学与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
积极推进本、硕出国交流项目,积极为北外学生申请国家奖学金。自2006年起,他开始负责本科生校际交流事务,至今已经12个年头,本科交流的规模日益扩大。之前的法语学院校际交流只有5名同学参加。2010年开始,法语学院校际交流规模突破24人,目前每年本科交流学生的规模已经逐步稳定在30人左右,2017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插班生公派全额奖学金的同学达到了19名,近三分之二的同学出国不会带来家庭的经济负担,大大鼓励了北外寒门学子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研究生阶段也开展了校际交流,每年向我驻法使馆教育处勤工俭学项目派遣两名研究生同学,半工半读。
为了尽快实现北外的一流学科国际化目标,他积极推动北外与法语国家高校的校际交流与合作,走访国外名校,促成校际交流,进一步深化、拓展现有合作伙伴关系。为了学校的发展,他的足迹也超出法语区大学的范围,促成了北外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际交流。同时,为了更好落实交流项目,他尽可能多地走访交流学校,了解学生在交换学习过程中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状况,利用一切机会,探望在外学习的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创建“朋友圈”,为在外求学的北外学子营造“在国外也有亲人”的良好学习氛围。 同时,他还积极联络驻外使领馆和学联,努力确保在外求学的北外学子的安全。
他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改革。三年来,他完成了《中国文化法语谈》《外事法语》《社会学与当代社会》三门课的课程改革。《中国文化法语谈》是立意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而开设的新课。首次把中国文化引入到本科法语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文化自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历史观、民族文化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们能够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捍卫中国立场,传播中华文化,主动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去。
国际教育学院杨鲁新:
扎根课堂 教研一体
是
杨鲁新,教授,博士。2006年放弃国外工作机会,回国就职,期望能将自己所学贡献于祖国的外语教育事业。
拓展外语教育研究领域。回国后,她没有闷头著书立说,而是直面错综复杂的外语教育实践,如我国学生外语写作能力弱和教师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经过近十年的教学研究,杨鲁新教授摸索出了提升我国学生外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领域也随之从二语/外语写作研究拓展到外语教师发展和外语课堂教学研究。
关注大学课堂教学。她开设了三门研究生课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文献阅读与写作”及“社会文化理论与外语教育”和两门本科生课程——“创新研究课:外语教育研究范式及方法”和“新生研讨课:语言学习与语文能力发展”。为了更好提升高校外语写作教学水平,自2015年起,杨鲁新教授发起了北外写作开放周活动,为全国其他高校的写作教师创造了观察北外写作课堂、共同探讨外语写作教学的机会。
深入中小学英语课堂。为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十年来她参加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探究中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质,帮助中小学英语老师诊断问题并解决问题,努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并探索了一条“教研一体”的教师发展之路。她参与由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培养超过40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自2013年杨鲁新教授承担了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英语学科)的教学管理及课程设置工作,为名师培养对象设计了科学、系统、理论结合实际的培养方案。截止2018年12月,北外基地已圆满完成了四批总计46位名师学员的培养任务。其中,13名学员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2名学员入选2017年“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学员被评为“教授级”中学英语教师,1名学员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张霖:
似甘露滋养心田
是
张霖老师执教13年,与中文学院师生携手同行,用坚实步履踩下一行行深沉足迹……
文学启迪有意义的人生。除去丰硕的学术成果,张霖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好评。自2005年任教以来,张霖老师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研读、当代文化研究导论、电影与文学、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等多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承担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张霖老师把握文学教育的根本,她说:“人需要在青年时代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文学可以给予我们这样思考的时间。我希望从我的课堂走出来的孩子都可以喜欢文学,会觉得文学是有意义,对人生有帮助的事。”
解读文学的深厚意味。张霖老师满腔热忱,利用最新文化现象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钻研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增长见识、开拓思维。2015级韩一同学说:“张老师对作家们的点评精辟独到,使我们在思考作家作品时敢于表达内心直观的感受与想法,并随着老师的启发,得到更理性、更专业的文学评论方法。老师讲课不拘泥于课本,给我们展现了最真实的当代文学风貌,课程的设计、文本的选择总是鲜活有趣的,在有限的时间内给我们提供了最值得了解的‘当代文学’内容。”
师生情谊如甘露滋养心田。在学生眼中,张霖老师不仅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更是倾诉心声的益友。2016级研究生鲁瑛奇说:“和张老师打交道,没有刻板印象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距离感与压迫感,而是充满着亲切与真诚,令我感激感动、受益良多”。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张老师总是给予热心的帮助和耐心的解答。2017级研究生杭鹰同学说:“张老师非常和蔼可亲,在和老师探讨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时,张老师总是鼓励我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她的谆谆教诲让我的学术生涯渐渐有了方向和目标。”
成绩荣誉铺就前行路。任教13年来,张霖老师因其显著教学科研成果得到了学校、学院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评估和近几年的考核成绩连续获得优秀;2013年和2018年获得“陈梅洁奖”;主动担任2014级班主任工作,2018年又继续担任2018级汉语言文学班班主任。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
感谢在过去的一年里
默默耕耘奉献的所有老师们
有他们的陪伴和指引
前行的路上从不孤单
下一期推送里会不会有你熟悉的身影呢?
敬请期待……
来源 | 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编辑 | 李紫杨
推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