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文章摘要
佛曲《四季莲华乐》研究
袁静芳
摘要:目前国内以各种形式广泛传承的《莲花落》《四季莲华乐》乐曲都萌生于汉传佛教法事音乐。隋、唐时期,已见有“落花”“散花”的称谓。明初《永乐北藏》中所载《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的《四季莲华乐》,是目前所见唱词最完整、最丰富,最具体系的文献资料。虽然当时没有记录下来音乐乐谱,但从18世纪以降至当代,在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民间歌曲等诸多艺术品种中传承下来各种形式的“莲华调”乐曲。目前所见最早的乐谱是清代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其中《莲花落》重复变化出现五次。莲华落在佛曲中萌生,在寺院与民间中传承两千余年,这部历史本身充满着继承、革新与创造精神,这是今天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与丢失的。
说唱音乐“平家”与佛教音乐“讲式”
〔日〕荐田治子 〔日〕栂尾亮子 译
摘要:据说在13世纪,源氏与平家两路武士因争斗而失去生命,为给其镇魂,日本天台宗总本山的比叡山延历寺的座主慈镇请了一位非常有才能的贵族撰写其事,并由琵琶法师讲述传诵而成了《平家物语》。当时,日本已有一种独特的佛教说唱音乐,即将释迦牟尼、高僧等人事迹编成故事的音乐体裁——“讲式”。《平家物语》的音乐就是采用了“讲式”的音乐形式并将其发展而形成的。
香港最早的五会念佛及其老唱片
罗明辉
摘要:最早出现于唐代的五会念佛,是后世尊为莲宗四祖的中唐高僧法照创立的一种和声协律的持名念佛法门。近期在香港发现了录制并发行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一套《五会念佛》的老唱片,揭示了近代五会念佛的音声,是近代香港佛教音乐的历史见证。这套五会念佛黑胶唱片,与观本法师和香港东莲觉苑密切相关。观本法师被认为是“近代由儒入佛精进道业而名著于时”的四大师之一,人生经历特别,中年后信奉佛教,并在香港、澳门两地大力推行五会念佛。香港东莲觉苑因此与五会念佛结缘,成为最早跟随观本法师学习五会念佛的香港佛教社团,并与观本法师一起成就了中国佛教音乐史上第一张“五会念佛”音响文献。
“悔过法要”与《集诸经礼忏仪》的声明
〔日〕佐藤道子〔日〕新堀欢乃 译
摘要:《集诸经礼忏仪》分为上、下两卷,收录了诸经典所记载的“礼仪”部分(拜本尊表示忏悔的仪式部分)。上卷开头所记载的礼仪程序与日本所流传的悔过法要程序相同。笔者假设此礼仪上有部分声明是日本创立的,并对此礼仪进行考察。
《大日经疏》体现的佛教音声观
杨秋悦
摘要:佛教不仅将“音声”视为弘扬佛法、与大众沟通的最佳途径,更为重要的是视为自身修持的重要法门。《大日经疏》为唐一行撰密教经典注疏《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的简称,是有关《大日经》的一部权威性著作;是一行将古印度佛教与中国汉地文化融会贯通之作。唐代密教正是由此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大日经疏》中包含了大量有关“音声”意义、分类、功用以及修持方法的阐述。本文拟以这部经典为例,将其中记述的“字门”、字声观等内容加以分析和概括,对中国汉传佛教“音声”观念进行初步的研究。
没落与再生:
印度尼西亚爪哇华人皮影戏的发展状况
蔡宗德
摘要:印度尼西亚爪哇华人皮影戏在印度尼西亚称为wayang Cina-Jawa,简称为wacinwa。虽然爪哇华人皮影戏不像印尼传统皮影戏(wayang kulit)如此受到欢迎,也没有像华人布袋戏(wayang potehi)一样与华人庙会活动结合,但它却是华人戏剧与印度尼西亚戏剧结合十分成功的案例。也因此,尽管爪哇华人皮影戏曾经在1967年苏哈托政府“新秩序”排华政策的影响之下没落了近数十年之久,在2000年之后瓦希德总统废除排华相关法规之后,华人文化开始受到重视,爪哇华人皮影戏也因此受到重视,而部分印度尼西亚学者也开始尝试重新去演出与研究它。
拉卜楞寺“道得尔”与五台山佛乐的比较研究——以拉寺《色和》与殊像寺【万年欢】佛曲为例
银卓玛
摘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的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现存有一种较为古老的佛乐“道得尔”(DohDar,藏语音译)和藏文工尺谱“切冈来”(藏语音译),这是寺院嘉木样活佛专属的仪仗佛乐。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调查后发现,“道得尔”佛曲《色和》(藏语音译)与五台山殊像寺佛曲【万年欢】非常相似。经过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这两首佛曲应属同源。此文的研究,对于解开《色和》的渊源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传统音乐乐感研究刍议——以南音为例
陈燕婷
摘要:在当前人们普遍接受西式教育体系的大环境中,强调中国传统音乐乐感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传统音乐乐感的培养与研究,既需要关注文化环境,又需要关注受不同文化、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音乐美感,人类学与美学的结合势在必行。乐感由多种能力构成,针对具体的乐种而言,不同的乐种所需能力不同。以南音为例,南音乐感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在南音文化的浸染中逐渐养成,并伴随着性情、思想观念的养成,是完整的“南音人”的培养。而具体的南音乐感能力方面,概括言之,就是按“规范”将记谱骨干音转化成具有“中和”美感的活态南音的能力。
国立礼乐馆述略
汤斯惟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为整理国乐起见,特向国民政府请求设立国乐馆,后行政院拟请教育部办理。1943年4月,国立礼乐馆在重庆北碚成立,历经改隶到撤销,共五年有余。其间编订《北泉议礼录》等礼制书籍、创办《礼乐》杂志等刊物、制作典礼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审查全国音乐书籍及曲目,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德沃夏克美国时期作品中的调式四音组
[英]本内迪克特·泰勒 著
王英珏 张恒等 译
戴宇 郭新 整理校注
摘要: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附加第四个音的三和弦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研究仍旧不足。本文探讨了德沃夏克作品中的四音组,特别是其美国时期(1892—95)作品中常见的调式附加音和弦。本文借鉴了迪米特里·蒂莫什科(Dmitri Tymoczko)开发的和声几何学理论,以此来解释基于三和弦的四音组,并为“双主音”复合体提供了新的看法。
音乐诱发情绪的测量方式研究
张晓敏 尹爱青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SCOPUS、WOS、JSTOR 和ProQuest等数据库近三十年来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综述,发现音乐诱发情绪的测量方式主要分为自陈量表法、行为测量、心理生理指标测量和功能性神经成像测量,并归纳了在实际测量中每种测量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劣,继而剖析现阶段音乐诱发情绪测量中所存在的基本概念混淆、测量方式维度单一和理论范式缺失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音乐诱发情绪研究领域在测量问题上的研究建议与展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并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性音乐期刊;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刊/名栏入选期刊、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本刊一向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推介中外音乐史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作曲指挥理论,声乐、器乐表演理论,音乐美学,国外音乐论著选译,国内外音乐创作、研究、表演评介,电子音乐,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经验介绍及音乐动态等文章。本刊适合专业音乐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阅读。
本刊为季刊,每本定价15元,全年价6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82—41,海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国外发行代号:Q510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43号
邮编:100031
电话:66417541
传真:(010)66415492
E-mail:xbbjb@ccom.edu.cn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文/图:学报编辑部
编:刘露蓉
感谢您关注中央音乐学院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央音乐学院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 ID:ccom1940
官方网站:http://www.ccom.edu.cn
邮箱:news@cco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