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音新闻 |李吉提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七期)做“中国歌剧有效借鉴戏曲要素的新经验”讲座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国音新闻 |李吉提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七期)做“中国歌剧有效借鉴戏曲要素的新经验”讲座

点击上方“中国音乐学院官微”可以订阅哦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2016年3月1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七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吉提先生为国音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歌剧有效借鉴戏曲要素的新经验——以叶小纲的歌剧《咏·别》为例”的讲座,分享了其在音乐理论研究中的心得体会。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主持。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讲座伊始,李吉提教授提出:西方的歌剧体裁与中国戏剧体裁虽同具戏剧音乐的特点,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李吉提教授就如何使歌剧体裁更适用于表达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讲座分两部分:一是概要比较戏曲与歌剧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回顾中华民族歌剧在汲取戏曲要素的过程中已获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二是用边欣赏边分析的方法,重点围绕叶小纲作曲的歌剧《咏·别》分析其在“对戏曲要素的多方位汲取与发挥”所进行的主要探索与新经验。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李教授分别从演唱方式、表演手段、戏剧角色以及乐队伴奏四个方面比较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的异同。指出在中国戏曲中虚拟成分较多,且唱腔多以现成的曲牌或声腔为基础,而在经典的西方歌剧中,音乐的原创性和表现作用在戏剧中占有绝对优势;且中国戏曲的唱腔基本是单声部的线性表达,西方歌剧则更注重独唱、重唱、合唱等多样声乐体裁的技术发挥;在戏剧角色中,中国戏曲主要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西方歌剧则按照美声演唱方式,将声音的高低与音色分为男、女高音、中音、低音等,不同的音质音色与戏剧人物的形象设定直接相关;对于乐队来说,中国戏曲中打击乐的地位十分关键,它们不仅用于营造戏剧气氛,还掌握着戏剧节奏进行的总体脉络,从而具有重要的结构作用。而西方歌剧中的管弦乐队则注重乐队音响与声乐的交织、以及管弦乐队自身相对独立的戏剧性表现,并以多方位的立体性音响表述为主,同样是戏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教授提到中国歌剧在中国戏曲与民歌中借鉴汲取的经验,主要举了《白毛女》和《洪湖赤卫队》两个例子,《白毛女》的后半部分汲取了不少戏曲韵味和板式的唱腔。而《洪湖赤卫队》中韩英临牺牲前唱的中国式的大咏叹调“看天下劳动人民都解放”也采用了戏曲的慢板、中板、快板、以及紧拉慢唱等成套唱腔。她指出这些汲取民歌戏曲要素的创作性的尝试,都已成为中国民族歌剧风格生成和创作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李教授通过对歌剧《咏·别》的赏析,指出其在“戏曲要素多方位汲取与发挥”的探索与新经验。歌剧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与著名电影《霸王别姬》的故事十分类似。因此,歌剧的创作建立在以西方歌剧体裁概念的基础之上,又多方位地汲取了京剧的要素,扩大中国歌剧的音乐艺术表现范围。歌剧分为四幕。在序曲中,音乐先后用京剧锣鼓“急急风”与西式管弦乐音响“横向”对比、再现。李教授指出,此种写法一来切合主题——因为它是一部发生在梨园的故事;二来用“急急风”为歌剧“造势”的效果也异常简要鲜明。在第一幕(相遇)中,以男声合唱为底色。采用了美声演唱、京剧念白、与乐队之间的纵向对位写法。该幕的布局以男声合唱开始,后面又有男声合唱再现,并使“唱、念、做”融为一体,在男声合唱的上方,又用京剧韵白念诵的:“无赖喝好酒,傻瓜穿绸缎”……和嘲讽式的大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语言旋律声部,与合唱形成纵向对位。由京剧过门材料和“逆分性节奏动机”或4、5度音程跳进贯穿,突出阳刚之气,最后在京剧嘲讽式的“大笑”中结束。第二幕(应诺)开始即以坤班妩媚迤逦的旦角音乐群像,音乐轻柔华丽,与第一幕生班的男性合唱形成了气质、音色对比。音乐从京剧器乐曲牌和行弦的韵味中汲取营养,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旋律贯穿性材料。在许多唱段中,采用了大量的京剧“二黄”过门,但作曲家通过调性转移等技法丰富了乐队的音乐语言表现力使其变得更为丰富。第三幕(流离)为抒情与戏剧矛盾的中心。与前两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是重点通过独唱、重唱等音乐体裁展示歌剧主要人物内心独白或矛盾冲突。乐队自54小节开始,几经调性转换和展开,逐步形成高潮。这种器乐的连续涌动、贯穿,相对独立地、刻画出主人对爱的渴望,而不同于戏曲伴奏的“托腔保调”功能。第四幕(诀别)的舞台出现了“京剧”与“歌剧”的并置,“台上”与“台下”的并置,形成了一种类似三棱镜的舞台表演布局。从音乐的宏观布局看,这种并置不仅与歌剧序曲的管弦乐队、与京剧锣鼓并置相互呼应,而且,第四幕还对前三幕的主要音乐进行了综合回顾、再现与发挥。音乐以器乐合奏开始,强大的铜管乐队和定音鼓的音响威武浓重,音乐的句法结构规整而带有某种昆曲的韵味。最后的尾声分三个层次:先是混声合唱用的是第四幕开始乐队的主题;第二步是各角色重唱与合唱,表达他们对唐的怀念;最后是混声合唱的再现。其间有京胡独奏拉西皮的段落,表达一种怀念与孤独,作曲家也明显地运用了替换音技术。期间,李教授通过展示歌剧演出录像以及歌剧缩谱来加深大家对此部歌剧的了解,更加深大家对歌剧《咏·别》在借鉴中国戏曲主要元素方面的理解。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最后,李教授与大家交流了此部歌剧对自己的启示,肯定了叶小纲对于作品的定位,即“我的作曲风格是中国、美国、欧洲三个系统结合起来的。我的作品不像欧洲现代音乐那么前卫,那么具有极端的个性。我的作品也不像美国音乐那么现实,那么商业化。另外,我的作品也不像中国音乐那么系统化,那么大众化。我站在这三个点之间,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满意的立场”(摘自北京国际音乐节之“叶小纲与李正欣的对话”)。

李吉提教授的讲座,通过赏析录像、讲解歌剧缩谱等多个方面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中国歌剧借鉴汲取中国戏曲主要元素的音乐研究,整场讲座,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讲座尾声,李教授热心地解答了师生们的问题。

来源: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李梦然

摄影:程少凯

排版:冯春萍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官方网站:http://www.ccmusic.edu.cn

官方微博:@中国音乐学院

邮箱:ccm_net@126.com

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中国音乐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音乐学院官微-国音新闻 |李吉提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七期)做“中国歌剧有效借鉴戏曲要素的新经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