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丹心一团火,岁月满天星 | 【初心使命】典型事迹

北京电影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黄丹:丹心一团火,岁月满天星 | 【初心使命】典型事迹

北京电影学院

编者按:北京电影学院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通过先进典型事迹、典型经验、典型模式宣传,充分发扬典型示范作用,让广大师生找准“精神坐标”,受感染、受教育,以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奋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目标。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夏衍杯”颁奖典礼现场,黄丹教授上台与嘉宾分享

11月16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囯电影文学剧本最高奖项“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征集评选结果揭晓,我校文学系主任黄丹教授与编剧徐粟影、肖睿联合创作的剧本《生生不息》获得“优秀电影剧本”奖。作为编剧,黄丹教授是“夏衍奖”的常客,已是第七次站在“中国电影文学最高奖”的领奖台上;作为老师,黄丹教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坚持有温度的教学,做学生电影创作和光影之梦的引路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师——黄丹。

人物介绍

北京电影学院

黄丹

黄丹,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导,一级编剧,导演,制片人,北京电影家协会青年编剧创作委员会会长,杭州影视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影协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院长。两次获北京市十佳电影工作者称号;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获北京高校名师称号,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百人工程”。曾获华表奖最佳编剧,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台湾优良电影剧本奖,金马奖最佳剧本等。曾任金鸡奖、华表奖、大学生电影节等评委,六次获夏衍电影文学奖。代表作:《台湾往事》、《我的一九一九》、《西洋镜》、《搬迁》、《鲜花》、《新生万喜》、《刑警803》、《济州岛的玛格利大叔》、《金门·新娘》等。

黄丹教授担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影协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会长、北京电影家协会理事等重要电影学术团体与机关机构的相关职务。曾获北京市“十佳电影工作者”称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北京市属高校名师”称号,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百人工程”,2011年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至今。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暖色调的酷

在中国传统民俗的说法中,名字总是寓意着一个人的命格与际遇,在春寒料峭的南方出生,黄丹身上似乎天生携带了一团暖意融融的能量,注定了他的艺术人生将是一种别样的暖色调的酷。

1985年,黄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彼时的黄丹也像当下所有投身中国电影的艺术青年一样,长发飘逸,意气风发,内心叛逆,只是他少言寡语的性格,加之一副斯文的方框眼镜,为年轻的凌厉平添了些许神秘与柔软。在当时所有电影文艺青年的心中,他们虽然身在集体主义的时代,却早早进入了个体自由的语境。大家都向往拥有最酷的人生:那是反叛传统艺术理念的自由,是张扬个性审美的极致观念,是坚持自我表达的特立独行。而黄丹并不是一个尖锐破坏、高调张扬、正面叛逆的人,也不是只要艺术不要生活的人,他还是有一个主流的人生规划,比如兼顾电影理想与切实的生活,比如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在黄丹的内心版图中,有一个顺理成章的愿景。然而他的酷在于,他不会定义自己,并且总是关照与关注旁人;对于传统不盲目反叛,他艺术观念的独创性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将技术融入骨血进而在时间的发酵中不断爆发。

如今的黄丹,不仅仅是一个编剧,一个老师,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导演,他不断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尝试新的角色与身份,不断向陌生领域进发,他的身上始终携带着探险的基因。他的冒险不是在感官享受层面上的,而是在不断尝试自己,仿佛变形金刚一样探究自己可以有多少种可能性。而在他身上始终洋溢的亲切与温暖,使他所到之处都带给电影合作者、学生、家人、观众以体恤与保护。他的课堂气氛几十年如一日轻快自在,他的创作始终真诚关注着当下社会,坚持开掘现实主义的诗意,也因此,黄丹获得了生活的主动权,赢得了艺术人生中最酷的境界——自由与爱。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故事为王,情怀至上”

1989年,黄丹毕业后留校任教。有人说,最理想的人生过程是,年轻的时候活得像一团生动鲜活的气体,滚烫热烈;渐渐质地粘稠起来,像一汪液体,沉得下来,静远流深;再然后,人到中年,变得越来越致密结实,凝练成一块小小的固体,稳定而坚毅。不知道究竟是因为幸运还是因为智慧,这似乎恰好便是黄丹生命节奏的诠释。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候的黄丹,一边享受着讲台,一边沉浸在多情的创作中。年仅36岁便首次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夏衍奖”,而他把所有的创作心得体会都分享给了自己的学生,有人曾对他说,小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却坦然一笑,“我能写的故事他们写不出来,而学生们的创作势必烙印着属于他们的时代。”正是这份看似“狂傲”的自信与睿智,成就了他桃李满天下的教书事业。从教至今三十多年以来,黄丹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变化的是容貌、体态、心境,而不变的是常年投入教学一线教研工作的热情。在日常教学中黄丹始终以耐心、谦和、细致的施教态度与学生互动,并注重将自己的创作心得持续地融入课堂讲授中,从而使学生对于艺术与创作知识的领受能够实现更多维度、更多向度。2019年最新一届剧作班的新生们如期入学,令他们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博导教授竟然是他们的班主任,亲自为他们上剧本写作基础课,辅导他们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5分钟短片剧本,会在微信群里热烈地跟大家讨论社会实事热点,会叮嘱他们早睡、保暖、健康作息。黄丹用行动表达着他珍惜与享受成为大一新生班主任的热情,现在或许是他最好的时光,散去了年少轻狂,变得柔软变得稳固,能更透彻看清学生的弱点与渴求。

北京电影学院

自2008年起,黄丹担任文学系主任。在教学管理岗位上,他深感肩上责任愈发艰巨而重大。由此,黄丹开始着力于为文学系乃至中国电影剧作教育领域构建出更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范式,持续地为常规剧作教学融汇入新理念、新思维。社会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后喻时代”,指的是知识的传递不再局限于由长辈传递给晚辈,晚辈也在同时向长辈传递知识和技能。黄丹意识到,后喻时代不仅应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更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不再是输与吸的活动,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进而实现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学生艺术观念、创作理念、人生方向的引导者。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网络时代,传统教师角色会被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所取代,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才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离不开思想性,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辨别是非、真假、善恶,任何枯燥的说教都是事倍功半的。黄丹总是抱持着敞开的姿态,接受着最先锋的教育观念,积极带动文学系教师队伍的观念革新与进步。

北京电影学院

2015年,在黄丹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邀请到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驻院科研、教学,开设编剧工作坊,以及邀请业内资深及新锐编剧驻院创作。积极调集多层次、跨领域的社会资源与院校教学相结合,陆续地筹划并主办了“金字奖”、“编剧大讲堂”、“大地视野”、“编剧直通车”、“剧作家七日谈”、“电影大师访谈”等极具学术探索及创作研究价值的活动,极大拓展了影视剧作乃至电影教研领域的传统边界,将社会领域内的灵动鲜活的思想智慧资源与院校教育做了有机对接,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举办各种活动的过程中,黄丹逐渐生发出文学系“故事为王”的创作与教育理念,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作为“金字奖”颁奖嘉宾的著名编剧邹静之灵感袭来,将“故事为王”更进一步升华为“情怀至上”。由此,“故事为王,情怀至上”标志着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师生的创作风格进入了全新的一个局面与方向。黄丹一如既往致力于为电影编剧教育搭建创投平台,孵化培养更多的职业编剧,与世界接轨,与产业接轨,更好地推动中国迈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教育争创世界一流。

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在细致勤恳地完成一线教学并且履行院系领导职责的同时,黄丹还不忘关于创作本业及艺术理论的思考。他笔耕不辍,保持着几乎一年一部戏的高产工作量,近年来所创作的作品频频获得国内与国际大奖。在刚刚落幕的新一届中国电影剧本“夏衍奖”颁奖典礼上,由黄丹和其学生联合编剧的电影剧本《生生不息》斩获大奖,而这已经是他编剧生涯中第七次获得该项殊荣。在学术研究方面,黄丹亦勤勉总结,持续地将自己的思想成果借由书写,转化为丰硕厚重的学术专著,近年来陆续写作出版了诸多在中国电影以及电影教育领域影响深远的著作,如《电影剧作笔记》、《毕业短片:创作与实践》、《邵氏武侠电影笔记》等。如果说,“以身外身,做梦中梦”是每位电影人最享受的时刻,那么黄丹无疑是幸运的,他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如梦似幻的创作中,构筑着属于他的更是属于中国电影的小宇宙。

北京电影学院

黄丹深知创作是文学系的立系之本,离开了创作实践文学系的教学便失去了灵魂。他尽可能为广大老师争取创作时间与机会,大力支持老师们的市场创作,文学系由此诞生了一大批风格鲜明、审美一流、具有市场号召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著名编剧和导演,如曹保平老师、薛晓路老师、梅峰老师、张巍老师、刘德濒老师、杨蕊老师等。黄丹还充分发挥电影理论教研团队宝藏级老师们的学术优势,组织号召文学系全体教师队伍,积极投身学术研究亦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他的主持下,陆续出版了电影编剧系列教材,如《神赐的孩子——荒井晴彦电影剧作选集》、《武士道残酷物语——铃木尚之电影剧作选集》、《电影传奇:当电影进入中国》等,在推动北京电影学院乃至全中国电影教育领域的教材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丹心一团火,岁月满天星

在不断对传统教学体序进行总结反思的同时,黄丹还不断探索将知识传授有机嵌合入创作实战之中,力求让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更为高效的掌握多样化的创作工具、掌握更具适应性的创作能力。自2014年至今,在每年度的“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业”这一重要的综合性教学成果考核活动中,由他指导的学生作品都能够以出色的水准及兼具专业性与社会思辨意义的丰富内涵,收获海内外众多重要奖项。他不仅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而今也开始带动他的孩子们尝试更高难度的人生动作,文学系总是女孩子多,动手能力差,那就从女孩子们做起,去写作,去拍摄,去组织团队,去与更多的同龄人交流。从这个平台上,不少学生提高了电影创作的综合能力,走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也有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争取到国际一流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北京电影学院

如果有天,你好奇着走进文学系,在门口刚巧遇上了一个脚踩着黑色老头布鞋,穿着格子衬衫,头戴鸭舌帽的中年男子,正非常专注地弓着腰摆弄着手里的螺丝刀,想方设法把坏掉的门锁修理好,你可以喊一声“黄老师”;如果你走在文学系的走廊上,迎面遇上一个背着磨旧得多处开线的双肩书包,气喘吁吁,步履匆匆,仿佛随时像要去登山去战斗的中年男子,你可以喊一声“黄老师”;如果你在晚夜的星尘下来到文学系的教室,看到坐在一群学生中眉头紧锁,一脸疲惫却仍固执地不放过纠正学生任何一个技术错误的中年男子,你可以喊一声“黄老师”。而今,不论是系里组织的学生出游采风活动的,还是教师工会组织的联欢交流活动,总是能够在人群中看到黄丹与师生们相谈甚欢、其乐融融的身影。其实在诸多学生和老师眼中,黄丹是最不像老师最不像系主任的存在,而他却又是最有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存在。也许就像梵高在给友人的信中曾经说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思想、他的做法、他的动机,但是所有人注定都能受益于他的影响。

北京电影学院

黄丹的心里无疑始终燃烧着一团火,在岁月的荏苒中散作了满天星,星光璀璨。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黄丹总是努力突破陈规、逾越教条,实现创新,他正视人心、重视人性、用质朴独到的创作手段达成美的传递与呈现。他说,其实现在年轻人蛮奇怪的,他们会一边前所未有地高喊着要追求真实,想要世界都尊重他们的自我;但另一边又会用修图软件,用美颜滤镜来伪装自己,把真实的面目隐藏在一张面具之下。把不真实的面具误当成了真实,不敢直面那些残酷。生活原本真实又粗糙的质感,却被打磨掉了。“但也没关系啊,每一代人都是时代的礼物,也是时代的产物。”不论是做编剧,做导演,还是做老师,黄丹内心的酷都是带着几分通透,几分温存,所以他活得一点也不孤傲,轻松自在之余而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北京电影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电影学院-黄丹:丹心一团火,岁月满天星 | 【初心使命】典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