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佳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
面对这那些令人痛心的死亡,面对自然蓬勃的新生命,清明时节我们怎么安放我们的身心?幸好我们有博大的传统文化,有儒家、释家、道家、精神分析,它们会给我们的心灵一些指引。
儒家:知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什么是“知止”?在现代意义上讲,“知止”就是要回到你自己,回到你自己的“家 ”,或者说, 要建立起自我的认同。《诗》云:‘穆穆文王 , 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李景林)
释家:正念
佛法上的正念,是一种能力。正念的能力,是禅修者经过耐心的禅修,培育出来的觉知力。这种觉知能力,是指“我知道我正在干嘛”。要培养出正念的觉知能力,每个人都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修行。
1.不断培育自己的专注力。这是生起正念的的前期准备和前提。这个阶段要完成从散乱到专注的禅修。
2.我知道自己已能专注。正念训练的第二步,是要自己知道自己正在干啥。
3.只有专注。把我知道我在专注的我统统去除掉,仅留下专注,这就是佛法上的正念。
道家: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来一杯清茶,悟道吧!
第一道:清明几处有新烟(焚香)
第二道:游子寻春半出城(取茶)
第三道:春草青青万顷田(赏茶)
第四道:和风细雨洗清寒(温杯)
第五道:雨馀田水落方塘(注水)
第六道:春城无处不飞花(投茶)
第七道:春入遥山碧四围(泡茶)
第八道:寒食缅怀情依依(献茶)
精神分析:哀悼
弗洛伊德对哀悼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哀悼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仅把忧郁归为疾病。他认为哀悼是对失去所爱的人的反应。
精神分析的视角完全不同于既往对哀悼的看法。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它成了一种成就,构成了成熟的核心标准。按照精神分析的视角,不能哀悼被视作忧郁体验和痛苦的核心。
我们的生活以这种方式充满了常离别和丧失,我们有必要学习有能力去哀悼,尤其是与行为榜样认同。因此哀悼构成了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清明祭奠仪式有着重要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1)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
2)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3)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达。
4)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
哀伤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周围的人帮助哀伤者如果失败的话,治疗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对于其哀伤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案:彭文会
编辑:伍国辉 钟定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