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建筑 (3)-吴家骅教授(建筑十讲)

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三、中国画与建筑中国的建筑教育缺两块,一块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另一块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修养。杨廷宝、童这一代老先生从美国留学以后,带回了当时美国的建筑教学体系。当时的
三、中国画与建筑

中国的建筑教育缺两块,一块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另一块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修养。杨廷宝、童这一代老先生从美国留学以后,带回了当时美国的建筑教学体系。当时的美国人把巴黎艺术学院的一套基本功体系从欧洲搬到了美国,在美国生根以后,又通过我国的第一代建筑师引进到中国。那个以素描和水彩来训练准建筑师造型艺术能力和审美眼光的形式美体系基本上是文艺复兴后期所发展起来的东西。

民国时期的大学,特别是当时的中央大学建筑系,将这个外来建筑教育体系在建筑界扎下了根。没想到,苏联专家带到新中国来的所谓社会主义建筑教育体系跟国民党时期的那个学院派的教育体系大同小异。因为,斯大林把构成派扼杀之后,在当时的苏联,留下来的只是折衷主义、象征主义一类东西。

19 世纪末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折衷主义的。这个折衷主义艺术观是面面俱到的东西,既可以满足殖民者的建设需求,又可以适应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种浮华的商业要求。难怪它可以从巴黎传到美国,同样的也可以通过斯大林的手在俄国复活,甚至走进上海与东京,还有那个庞大的白人殖民领地澳大利亚。可见,折衷主义在全世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甚至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在借助折衷主义的手法奠定了他们的专制性的建筑文化。这种建筑文化必然影响到建筑教育,形成了掌握话语权的统治阶层的建筑语汇。当时的包豪斯被看成是那个时期的异教徒。

近现代的中国社会曾几度是国力衰弱,教育很难满足这个贫穷大国的基本需求。一直以来,我们的建筑教育要么崇洋媚外,要么厚今薄古,一部苏州园林还是文化革命之后才在中国出版,三、四十年代的建筑史学家,历经千辛万苦也只能是用草图记录一下诸如五台山一类知名中国建筑的型制。在大学建筑教育里,从来不把中国画作为我们建筑艺术教育的基础。中国画是在世界艺术殿堂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艺术殿堂的这个门始终没有向建筑系的学生打开。在建筑系里,永远是西洋画的教学起主导作用。不成体系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只是园林设计课的只言片语,不可能起任何主导性作用。这里,所谓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是以中国画体系为基础的,它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也是个艺术哲学体系。

在中国,唐代已有青绿山水,国画颜料有的来自于植物,有的来自于矿物质,所谓铜绿、石青、花青这些名称就表达了其原材料的特性。青绿山水,用了很多不透明的颜料着色,甚至于粝粉勾金,在其间镶嵌矿物颜料,整幅画就像一幅马赛克,富丽堂皇。李成就是这个时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到了宋代,皇帝宋徽宗就是个画痴,他的工笔花鸟构图极好,是中国画里的极品之一。

我们今天的学生要先认识中国画,首先要学会如何欣赏,之后再看它与我们建筑修养之间有什么联系。中国画不是用刀刻出来的,而是用毛笔一点点勾勒出来的,是用一种软的材料,靠笔、墨的关系显现出来的。明代的董其昌( 1555-1636 年),字玄宰,号思白,著名画家、理论家。他在著作《容台别集》卷四《画旨》中,将中国画分成南派和北派,他本人崇尚南派。“南北宗论”在中国画史上造成了很大的争议,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直至今日,理论界都无法摆脱他的影响。他认为剑拔弩张、显山露水的北派中国画与文人画无缘,具象,而不写意;追求画面的效果,不太追求笔墨的变化之间的意境,这种看法确实推动了中国画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中,黄公望、王蒙、倪瓒等人的贡献是非凡的。

唐末,画风已经开始转变方向,唐代的画都是画在绢上的,大都是用画匠的制作立场来描摹风景对象,真正大量用纸来绘画是在元代,是蒙古人打进中国之后。绢与纸作画的区别是个关键,开始大量用纸来绘画之后,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宋代之后,我们所看到的山水画的演变,都是从元以后才体系化的。这里有几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赵孟,中国四大写家之一,他是个投降派,有人甚至认为学赵孟字的人都是软骨头,但他的字画确实是好,文人味十足。还有一个倪瓒,他题画时用云林二字为最多,常称倪云林,是元代四大画家中作品存世最多的一个。与其来往的,多是和尚、道士、隐者之流。专门画萧瑟风景,后期的画绝少着色,看他的画让人觉得孤寂、伤感,说得好听一点,超凡脱俗:穿着蓑衣,带着斗笠,江边垂钓,一个破亭子,几棵没有叶子的树,一两个平缓的山丘 …… 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画的笔墨技术开始升华,逐渐达到真正的文人画艺术的高峰。文人画创作的颠峰是在元代,蒙古人占领了高度文明的杭州,在这个异族统治的时代,汉族知识分子情绪低落、压抑,而绘画艺术却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倪瓒在他的《书画竹》中写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 这句话道出了元代中国文人画和唐宋作风的区别,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大转折。画画不只是去画画,而是写写自己胸中的“气”,这个“气”不是生气的气,他用“气”字概括了自己的艺术观念。

中国艺术家的修养一千年前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然而,一直以来,中国画家以画中题记、题跋来说明自己的艺术观点,因此,没有画论只有话语录,从董其昌开始才有了系统的画论。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不是画出来,是“写”出来的,是“胸中气”的写照。所以,当我站在国粹派的角度上来看艺术问题时,就热血沸腾,非常自豪。中国人是把画跟人的学养、哲学、道德联系在一起看的。就我个人来讲,如果说我前几十年是靠学习西方现代艺术史、建筑史来丰富自己,那么,现在,直到今天还能站在讲台稍有那么一点小小的自信心,是因为我是被中国文化养大的,特别是来自于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思想。

北派山水,对象是非常崇山峻岭,南派山水面对的是小小的丘陵,一点点岩石,几棵落叶的树木,它没有雪松,更没有修剪的欧洲花园,而是小桥流水、枯枝落叶、茅瑟人家,有的是诗情画意:我们仿佛坐着小筏子在山水之间行走。在那一霎那,你还想的起来荣华富贵?那一霎那,你还想的起来痛苦?还有肮脏的念头吗?如果你心中充满了感Ji和诗意,又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此时此刻的时间流逝、空间变换会令人畅神,具体的审美对象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心得。一旦有了心得,作为创作者是何其了得!中国人讲究的就是“意境”,这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词,太动听了,太高妙了,就是无法解释清楚、只能去感受。追求中国画的意境,只是面对物象去描摹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从这一点上中国画与西方的传统写实主义是格格不入的。画中国画可以描绘生活,但是,务必在似与不似之间,比例和透视应有,但是,并不是绝对的衡量标准,只要“写”到就行,只要能表达就是,画无定法。很多人很不错,但是他们不是艺术家,只是个匠人。有些人,能画而不能写,题记太差,字写得不入流,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对中国字都没有感悟,对书法没有亲情,不会鉴赏,这恐怕是他们一生的缺陷,势必终身处于一种凄凉的知识状态。

那些从事文化产业、建筑设计、艺术创作、人文科学的人,如果字写得太不像样,八成文章也不会好到那里去。郭沫若提笔就有,鲁迅的蝇头小楷透着一股深邃文人气。只要是在中国提得起名字的文人,大多数一笔字都过得去。最典型的是毛泽东。他的感悟力、谋篇不凡,书写行云流水,让人佩服。还有朱德、周恩来,字都写得极好。从字上我们能看出现在知识分子的质量,如果中国文人是一代不如一代,并且对汉字都没有鉴赏力,那就太不应该了。

八大山人,我一生中崇拜的偶像之一。他是明代的遗老遗少,隐居在江西,以出家人的面目出现。他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我临过很久他的画。他画中的许多树干一看就是逆笔摸上去的。他的笔端感觉极好,简约而构图平稳;他的画往往是一幅枯山水的景象,是“写”出来的不是描摹出来的。可见,西洋画是从外到内画,中国画是从内到外画,这是很重要的艺术“通道”问题。一个是从外向内迎,一个是从内向外发,这是中国画和西洋画很重要的区别之一。而中国画高明处就在这里,也是文人画难学、难画的基本原因。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比方说金石,这种东西的艺术含量是相当高的,其间趣味无穷。还有一些来自民间的书法艺术,如汉简。以书法为基础的中国文人画只属于中国,而这个成就就是中国的国粹。

渐江和尚,有人称其画为“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他的画结构严谨,没有废笔。这个人绝对是个清心寡欲、品德高尚,“四僧”中有他一个。他醉心于倪云林,“岁岁焚香供作师”,也算是从“元四家”中走出来的。

董其昌的山水画乃以柔润的笔调写出温雅的气氛,呈现出一种极端静穆、文儒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正是儒、道、禅所追求的精神状态。他的山水画的主要成就就是把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静美”和“柔美”的意趣发展到最高峰。他的画不要看只是简简单单几笔,都是在一套理论框架中绘画,他的树法、山、石法、构图法都严格按照他写的理论在进行,跟“元四家”有密切联系,他是一个值得崇敬的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伟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当然,我们礼拜中国文人画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还有宋代的市井画——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艺术倾向。中国的工笔画,一些现实主意作品也十分精美。但是中国画过渡到文人画以后基本上越过了这种创作手法。我们只能以发展和学习过程来理解这一现象。到了清代,又是一个少数民族当政的时期,文人画,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扬州八怪,他们的字与画都与众不同,功力深厚,可谓百花齐放了。

从清末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一个集大成的人物,黄宾虹:一个平凡却是伟大的,也是潘天寿、徐悲鸿等连边都挨不上的,永远无法超越的伟大的绘画艺术家。我给你们看过波罗克的行动艺术,在美国能卖很多钱。黄宾虹晚年得了白内障,眼睛看不清楚,只是能靠感觉画。但是,他还在画,画出来的东西仍然是复杂的,深刻的。他超越了普通的绘画,他在画的规律中找的生存。很多人肯定看不懂他的东西,但是,请记住这位先生。 黄 先生确实达到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为国人挣了脸。改革开放以后,多少当代艺术家和弄潮儿拜倒在他的脚下。黄宾虹艺术以中国画理为基础,独创一格。他的画乱中求齐,黑里透明,纯粹而浑厚,不但写了胸中“逸气”,而且表达了一种对于艺术观察和审美立场的理解,整个处在一种非常高级的状态。黄宾虹的国画为媒体,是用老辣画笔写出了自己的理解。一张张Ji动人心的画面给人以精神,这里没有西洋与中国画的区别,只是“道”在其中。

有了一定的修养以后,便会去追求什么,沉湎于什么,也敢于去无视一些东西,这很重要,“道”在其中。今天讲的是一点儿我以为的中国艺术修养,似乎没有提到建筑设计。然而,有心人想一想就有数了:创作者要有一种畅神的状态,而不能只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出图”状态。我想中国建筑师的痛苦就在于精神之压抑或者干脆走了神。我们好几代设计师都只能在现实生活的炼狱里“练”,早早地与琴棋书画再见了。如果 30 年前我这代人还是遗少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是遗老了。我对那种不重视素质教育,不重视中国文化修养的作风深恶痛绝。那些无聊的,大学的经济头头脑脑们实在是在害人害己。我以为,那种离开了自己祖国的语言,离开了用这种语言表达的艺术观念,以及用这种语言建立起来的建筑思想体系,这样的人是没有精神的,是可悲的,无非只是几个“知名”的经济动物罢了。我希望这节课后,同学们把它落实到个人修养中去,从现在开始来实现自己成功的一生,不要再处在一种蒙昧的状态,捧着一个大文库,站在中国艺术殿堂的大门边,心里却一片空虚。人生苦短,学不尽,记不尽,实践不完。要力图在逆境中能够愉快地生存,而不要学那些职业混混。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设计-环艺设计-理论研究-中国画与建筑 (3)-吴家骅教授(建筑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