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情缘 | 李元君:我们那个时候的师生情谊

广西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九秩情缘 | 李元君:我们那个时候的师生情谊

广西大学

编者按

建校九十年,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广西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学界才俊、政界栋梁、商界精英、文化名人及各类建设人才。在我校90周年校庆之际,特推出“九秩情缘——西大校友回忆录”系列推送,记录历届西大校友对曾经校园生活点滴回忆,感受广西大学九十年来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和精神积淀。

我们那个时候的师生情谊

李元君

李元君,广西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1962级学生, 曾任广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接力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广西新闻出版局助理巡视员、广西出版总社副社长、漓江出版社社长。

被誉为近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微信,真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改变了国人的社交模式,无论是少年、青年 还是老年,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在城市抑或在乡村,在国内抑或在海外,人们大都在朋友圈、微信群浩浩荡荡的大军中聚集着,没有官衔,没有级别,没有职称,更没有贫富。在这里,有人进行着各种商业活动,更多的人享受着它的服务,在相互沟通着,学习着,在精神上愉悦着精彩的文化艺术生活。对于社会不可忽略的庞大的退休群体,微信尤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正在老去的群体不再孤寂,不再失落,不再愤懑,而社会也因为有了微信更加稳定,更有活力。

神奇的微信,真是促成了一场精彩的历史变革!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因为微信平台而建立起来的退休群体:几十年没见面的老同学,短短的时间,由曾任广西外贸厅厅长的群主温斯新一振臂,天南海北的数十位老学子就很快地聚集在了一起,这就是广西大学外文系的五届学子——1962级、1963级、1964级、1965级及1959级的部分同学。他们有的同窗几年,有的相识几年,有的见过面,有的未曾谋面。微信群中人们常常很惊喜地发现你我,于是,小小的手机,成了这些老学子注意力集中的地方。学友互致问候,互相调侃,倾诉离别衷肠,回忆美好的青春岁月。才子才女吟诗作赋,一张张学生时代的照片也晒了出来。大家回忆起大学四年那段难忘的时光,互相祝福长寿健康,互相勉励,共同的心愿就是快乐地生活,不要辜负了这个美好的时代。

微信的内容丰富多彩,不着边际,可是有一天,当1962级的黄登富晒出了一张他与主科老师倪翰芳教授的照片时,大家的话题立即鲜明、热烈起来,集中起来了。缅怀老师成了这一段时间的主题。倪翰芳、周其勋夫妇是同学们最为思念的两位老教授。1958年,当广西大学恢复重办时,时任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的我国著名学者周其勋教授被调到广西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周教授曾公费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任职教育部编译馆人文组主任,后分别在东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执教。倪先生与周先生同时留学哥伦比亚大学,都有丰富的执教经历。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著述颇丰,而且秉性善良,热爱学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国家经济处在极度困难之中,大学生们也总是吃不饱,营养不良致使不少学生罹患浮肿病,学校每天每人特配四个糠饼以维持生命,学生严重减员。看到这样的情况,两位教授心急如焚,他们省下自己的食物,拿给吃不饱的学生。三年困难时期都是如此。远在纽约的邝启漳(1959级学生)在微信中回忆道:“周教授一连几个月,隔三岔五就叫系秘书到六栋男生宿舍来找我,叫我到他家里,让保姆拿出猪肉、猪脚、卤蛋之类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让我带回去慢慢吃。他们义薄云天的恩情让我一辈子铭记于心。其实,他们对学生的大恩大德远不止这些。”邝启漳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当时外文系的才子。那个年代,无论生活如何困难,学生们的功课依然是繁重的。两位教授惜才,对他特别照顾,才让这位才子没有因为饥饿患上浮肿病而辍学。1959级的这个班原有25人,经历这场困难后,只剩下11个学生了。

1959级的周仪是一个专注学业的好学生,不料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家中发生了变故,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是家庭妇女,经济上没有收入,家中有六个兄弟姐妹读书。在这样困难的日子,周仪能不能坚持完成学业就成了周教授和倪教授最担心的事。他们提出要资助周仪,一定要他修完学业,这样亲人般的关怀让周仪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不愿意再给两位教授增加负担,坚持自己克服困难,完成了学业。周仪后来回到广西大学外文系,担任了系主任一职。

得到周先生和倪先生生活上资助和关照的,并不止他们两人。

学生们对于老教授的这种大爱,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外文系的女教授周弦波怀孕,因为吃不饱,营养不良,上课时讲着讲着就晕倒在讲堂上。1959级3班的班长韦明芳在全班同学的支持下,把大家的粮票集中起来,送去给周弦波老师,学生们都想以自己微薄之力帮助老师渡过难关。

写到这里,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篇文章:《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者钱理群教授在此篇文章中说出了当下他对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忧虑,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之于国家的危害。我在想,钱教授虽然说的是学生,但倘若今天大学里的博导、硕导以及本科的老师们都如同周先生、倪先生,以自己生命 的厚度、精神的深度,彰显的是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大爱,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土壤又在何处呢?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广西摆脱贫困与落后,他们深知培养人才的重要,舍弃自己安享的物质,用心血给学子们教授知识。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不少走上了为国家服务的重要岗位,成为栋梁之材。更多被周、倪两位先生高尚品格滋润的莘莘学子,毕业后遵从着他们的教导,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周先生和倪先生对努力勤奋而又贫寒的学生总是另眼相看,倾情以待。1962级的陈松发回忆起在学习上周教授为他开小灶的情景。周教授每周要格外给他专门辅导两三次,要求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 话和例句复述出来。他要求陈松发大量阅读英文原版书籍,以迅速增加词汇量,熟悉英语语境,并把自己收藏的英文版原著 《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借给他,限时要他读完, 阅读后要用英语复述自己指定的内容。原著读完一本,接着再读一本。这样的辅导一直持续了三年的时间。陈松发谈起往事,总是一句话:“我愧对周教授。”他毕业后分 配到桂林一所中学任教,周教授到桂林出差(那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还约陈松发见面,询问他的工作情况,并且把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的陆虞泰教授介绍给陈松发,以便他业务更进一步。在图书匮缺的年代,陈松发得以从陆教授那里借到不少书。

陈松发在桂林一中教书期间,也按周教授的做法给一些学生课余辅导,其中有一个叫黄和的学生,在陈老师的精心辅导下,高考获得了广西英语最高分97分,考上了南开大学。

广西大学

李元君(右)与同学在西大校园

1962年、1963年,在西大的一、二年级,年轻的学子们朝气蓬勃,老师同学亲切相处,那真是一段美好时光。阳春三月,紫荆花在校园盛开,课余,我常常喜欢在落英缤纷的小道上高声朗读,感受平静而美丽的校园的温馨。至今,我对紫荆花仍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那是因为美丽的紫荆花陪伴我们走过了最美的年华。

1964级学生宁九明在微信中赋诗一首《我在西大学外文》,情感真切,道尽西大校园和师生情谊的美好,以及对风云变幻的无奈。读来令人落泪:

我在西大学外文,正是年少好青春。

三分稚气含羞涩,七分懵懂带傻愣。

来自桂北古县城,六岁失怙栋梁崩。

砍柴挑水挣学费,寒碜读进大学门。

西大迎我慈母怀,西大待我感情真。

书生如鱼游海阔,书生似鸟飞林深。

母校亲切风气好,师长视我如亲人。

同窗男女情谊重,课堂琅琅读书声。

书生无钱看电影,教授慷慨相与赠。

书生球场伤皮肉,同窗友情药擦身。

书生胆怯担重任,鼓励话语今犹存。

大姐风范辅导员,开顶风船送一程。

校园风景美如画,紫荆凤凰总缤纷。

夜间校园走一圈,桂花含笑吐芳芬。

朝夕总有花袭人,第二公园美誉称。

常在花间读美文,花香书香染我身。

青年才俊皆学问,鸿儒大师尽经纶。

各路精英聚一堂,严谨治学育后生。

孰料霹雳一声响,停课革命梦幻崩。

书生泪洒校园路,书生情系校树根。

此去关山几多重,何时再回校园门?

书生不忍离课桌,书生不忍抛书本。

此去何时拾旧梦,谁教书生习外文?

书生不忍辞师长,书生不忍别友人。

此去前路知己谁,谁为书生伴前程?

改变了我们命运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那个“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开始是一个晚上,我和几个女生在宿舍里,听到校园里传来怪异的声音,那是土木系的一个女教授被人押着绕着校园走,一边敲打着铜锣,一边反复大声说:“我是反动学术权威某某某!”我们极其恐惧,蜷缩在窗边往外望,什么也看不到,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广西大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李元君(右一)与同学在西大校门

潘多拉盒子打开了,西大从此乱了。周教授也成了被批斗的“反动学术权威”之一。因为照顾寒门学子,被罩上“拉拢腐蚀青年”的罪名。同学们无奈难过,痛彻心扉,但凡有良心的人,正直的人,谁能想得明白啊?!宁九明在一段回忆中写道:“倪教授只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和中期回校复课闹革命时上过我们的课。当时觉得这老太太说着标准的英语,仪态端庄,谈吐优雅,气度不凡,同时也感到她怪可怜的。那时周教授已经被批斗了,而她还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给我们上课。当时我曾想,她上完课回到家, 看到丈夫被批斗回来的模样,心里该是多么难受啊!”

彭士祯老师知识渊博,为人随和,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他的人生道路极其坎坷,学生们对他是既崇拜又同情。他自然也是被批斗的对象。这一次,陈松发等1962级的几个男生使出了自己的招数,他们把彭老师藏在一间宿舍里,让他在那里看书、睡觉,除了他们几个人,不让任何人知道,不让任何人走进这个房间,几个同学轮流从食堂打饭给他吃。这样过了好几天,风头过去,才让彭老师出来。彭老师总算躲过一场灾难。而彭老师对这几个学生也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把一个纯金的心形吊坠项链交给了周福安同学保管,打开心形吊坠,里面是他夫妇俩的照片!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时,我举目遥望苍穹,那一望无际的天边真的有天堂吗?天堂里真的有我们善良的先生,尊敬的先生吗?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些弟子吗?值此广西大学创办90周年纪念之际,他们给这个珍贵的日子什么样的祝福啊!

往期精彩回顾

西大第90年,带着祝福继续前进!(附校友视频)

大美有型 润物无声 | 《广西日报》报道我校雕塑园落成

《人民日报》刊文报道汪洋同志率中央代表团一分团到我校慰问

广西大学

本篇节选于《骊歌未阑——广西大学校友回忆录》,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彭镜玮

审核:周丽静

主编:李伟红

广西大学

小西在等你点赞 ↓ ↓ ↓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广西本科院校-广西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广西大学-九秩情缘 | 李元君:我们那个时候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