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被誉为“天然药库”,全省有4200余种天然药材,蕴藏量6500吨,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在中药材产业开发、增收脱贫的道路上,贵州大学中药材产业团队近30名教师开展了实用新技术研发、中药材技术培训与指导、协助中药材种植企业及合作社开展基地建设、到脱贫攻坚一线扶贫等工作,不遗余力地为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18年,中药材种植成为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带动16.42万户贫困户、52.61万贫困人口增收。我们团队的工作,就是帮助老百姓种药材脱贫致富,为了这一目标,我们会不忘初心,继续苦干。”
走进黔西北半夏种满高坡
“这株半夏叶柄基部软腐,块茎完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观察,防止蔓延扩散。”团队骨干成员、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明生蹲在地头指导求教的百姓。
张明生教授田间课堂
半夏在我省黔西北地区的赫章、威宁、大方等县大量种植,从2000年至今,团队专家为了“半夏致富”的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
“种质资源收集——优良种源筛选——种子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药材销售,这一系列环节,我们研究了十几年,如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半夏全产业链。”张明生介绍,省内不少地区有种植半夏的优势,但要实现半夏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种子成本高、种源供给基地缺乏、连作障碍严重、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张明生教授作贵州省中草药单品(半夏)产业技术骨干培训会
基于上述问题,多年来,张明生和团队专家一趟趟往返于实验室和基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在“地头讲堂”为百姓授业解惑。“我们构建了高密度抑草技术、种苗快繁生物技术、人工种子制作技术、林(粮)-药间(套)作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半夏种植的‘顽疾’。比如之前很多企业种植半夏,因为不懂抑草技术导致失败,运用这项技术后,最终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张明生说。
半夏种植基地
在张明生等专家的努力下,全省半夏种植面积由原先的几百亩扩大到了3万多亩,许多老百姓也确确实实因为半夏脱了贫、致了富。
“以前我们出去打工,娃儿就成了留守儿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天就能挣100元,比出去打工好多喽!”蹲在地里除草的中年妇女乐呵呵地说。这是德卓镇半夏种植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的机会。在德卓镇,90%的村民都种半夏,有一二十年种植经历的村民也不在少数。
“2012年我开始种植半夏,一开始不知道要给种子消毒,也不知道要种在海拔高的地方,导致产量不高、容易生病、品质不好,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才掌握了正确的种植方法。以前半夏种1斤只能收2.5斤,现在可以收5斤,以前年收入1-2万,现在20万,多亏专家的指导,把我培养成了种植大户。”基地村民王太伟自信的说:“下一步,我还想扩大种植规模,尽可能实现种植规范化、规模化、机械化。张教授和其他专家一定要多来指导、帮助我们啊!”
半夏人工除草
“以前路不好走,我们都要坐一整天车下来,现在路好了,我们只会跑得更勤,随时帮你们解决问题,让大家发家致富。”离开基地前,面对村民的期盼,张明生笑着说。
扎实讲技术何首乌越种越好
何首乌规范化种植技术生产周期短、种植成本低、种植技术易学易会,便于种植户掌握。无架栽培技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何首乌种植费用,原先搭架种植每亩地需要2000-3000根竹竿,每根竹竿费用8角,无架栽培的费用则为零。团队李金玲老师研制的配方肥相较于传统肥而言,按照种植环境营养需求特点设计,更具有针对性。采挖产地加工技术,将采收期确定在何首乌生长品质最好的时候,提升何首乌品质。
这一系列技术,是中药材团队以企业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为何首乌种植提供的技术支持。从研发何首乌这一中药材开始,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品质变好,就成了团队工作的初衷和目的,秉持着这一“初心”,有着团队技术贡献的何首乌如今已种植在施秉、三穗、松桃、湄潭等地的2000余亩土地上。
“一方面,我们依托贵州信邦公司、三穗县宏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培养技术骨干,成效很好;另一方面,团队成员还驻村入户,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做好扶贫工作。”团队领衔人、农学院教授王华磊说,团队对农户的指导,主要对种植户、贫困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发。
赵致教授在何首乌基地指导
“比如我们在实验室做的组培苗,到了实际的田间地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户是没法做的,我们就要研究代替组培苗的技术,为农户提供扦插、分株的种植方法。所以,随时和农户沟通,开展新技术研发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
王华磊介绍,近五年来,团队成员进村指导、参与扶贫的区域涵盖了大方、赫章、赤水、威宁、罗甸、德江等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3000人次。除此之外,团队帮助当地农户做种植决策、协助地方建设基地、建立示范点等,在助力何首乌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中不遗余力。“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中,我们将一直在路上。”
开发全产业链黄精能变“黄金”
贵州是中药材黄精的道地产区之一,蕴藏资源丰富,分布有多花黄精、滇黄精及多个变种。在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赵致的带领下,中药材产业团队从2000年开始做国家中药现代化黄精的GAP研究,研究黄精的良种培育、种苗繁育、区域选定、种植模式等,为我国黄精种植生产提供了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
王华磊教授和陈松树老师在印江黄精种植基地调研
王华磊介绍,黄精的种植模式是团队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同时在种植技术方面也出了不少成果,现在又扩大研究领域,加强对黄精产品的研发,让其药食两用的功能得到提升。
“由于黄精属植物较多,农民又缺乏专业知识,所以以前老百姓见到黄精就种,完全不考虑适宜性问题,导致收益不好。事实上,省内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是多花黄精,后来经过我们指导,农户改种了多花黄精,收益大大改观。”王华磊说,除了良种筛选,团队经过实践,研发、推广了套种模式,包括粮药套种、林下套种、果园套种,目前团队黄明进老师正在研究“树下黄精+树上铁皮石斛”立体种植模式。“因为黄精的生长周期较长,从栽种到收获成品需要至少三年时间,所以纯粹种植黄精,农民收益见效慢,而套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户青黄不接的困境。比如六盘水六枝的黄精示范点运用套种技术后,助力30户农户增收,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而对于黄精生长周期长的技术难题,团队赵致和陈松树两位老师研发了快速种苗繁育技术,将原本需要2年的种子萌发出苗周期缩短至7-9个月,加速了黄精生长。
黄明进副教授现场培训中药材种植技术
“这些种植技术已经成熟,在安顺市镇宁县、遵义市道真县等基地也得到推广,建立了2个示范点,辐射规模5000亩,助力600农户增收,平均每亩增收1500元。目前,团队罗春丽老师正在研发黄精产品,包括药品、食品、饮料、保健品、护肤品和饲料添加剂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为企业提供产品生产技术参数,提升成果的转化率。”
王华磊表示,在黄精产业发展中,团队能做的、可做的还有很多,力求从多方面打造黄精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团队会充分利用技术和智库优势,一切以乡村振兴和服务地方、脱贫攻坚为主,尽力做到最好。”
文字:张蝉 李辉
图片:李辉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仕婷
责任编辑:田玲荔
审校:尹梓熹 凡佳佳
关于贵大,你可能还想看
为优秀的贵大人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