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这篇报告文学带你走进这个“90后”的世界

河北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长大》———这篇报告文学带你走进这个“90后”的世界

河北医科大学

《长大》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春雷和我校第一医院宣传部部长王保中共同创作,发表于中宣部主办的《党建》杂志2020年第四期。

报告文学中的主人公——张明轩,我校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河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长大》讲述了张明轩在武汉抗疫工作中获得成长故事。

张明轩是一名年轻的“90后”,他像自己崇拜、景仰的偶像白求恩一样,怀揣理想与抱负,在万家团圆之际惜别妻儿父母,逆行武汉。驰援期间,他积极参与重症护理工作,先后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地优化了护理流程,提升护理质量。他用技术和品德赢得了医疗队员和当地医护同仁的一致认可。在疫情面前,张明轩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用行动证明年轻一代的蜕变,这是不负韶华最好的注解,是青春最美的绽放。

他现在果断地走上了白求恩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就在自己家乡一带的战地医院工作,去世后,也长眠在那里。儿时,自己就崇敬白求恩,学医之后,更是景仰有加。

于是,2020年1月26日,他坚决地走向武汉!

他,就是年轻的共产党员张明轩。

1991年6月,明轩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一个贫寒农家。2012年,他从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考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后在心脏外科、院前急救中心、重症医学科担任护士。

和许许多多的男青年一样,张明轩也是浪漫为怀,有着多种多样的爱好和想象。要说,这原本就是无可厚非,哪个年轻人不是这样呢。

但是,如果在这种“泛爱”的同时,再有一种专注和追求、责任和担承,是不是更好呢?或者,干脆把职业与事业结合起来,岂不是好上加好?

可惜,大多数人总是满脑袋设想,满心窝不甘,却没有真正付诸于行动,或总是埋怨出身不佳、命运不济、社会不公等等,从而沉沦于眼前的平静、庸常和舒服,把自己躲藏在叹息后,掩埋在无奈中,坐看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猛然惊醒,白发爬满头。

张明轩曾经有过许多梦想,有的小成功,有的花落去。对于从事护士工作,他有一种职业的热爱,却又缺少一种事业的炽爱。对于现状,他总有一种不甘,总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却又说不清楚。

岁月如水,波澜不惊。命运的小船顺水漂流,浪漫而恬淡。而这一切,很快被打破。

河北医科大学

年关已至,冠寇来犯。举世震惊,凝眸武汉!

确诊患者与日俱增,全国民众心急如焚。出于职业本能,张明轩敏锐地意识到了什么。

此时,他心中砰然震颤,自己已近而立之年。古人说,三十而立。立是什么?立就是独立,就是担当,就是不能再让父母担心,就是要让领导同事放心,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对照这些,自己还不够成熟啊。

想到这里,他突然深深地自责起来,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冲动:我要上前线!

此时,他再次想起了长眠在自己故乡的白求恩。于是,他连夜写下“请战书”,并快速地做通了家人的工作。

大年初三凌晨4点,河北省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

第二天早晨8点,张明轩在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病房正式上岗。

病房原有6张床位,随即增加到15张。其中14名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而且有10名需要俯卧位通气,还有3台血滤机24小时紧张运行。

每位护士分管2到3名危重病人。

工作强度超乎想象!

河北医科大学

进入病房不久,护目镜镜片悄然起雾,像冬天里结雾的汽车玻璃。为患者输液或采血穿刺,眼睛根本看不清楚,用手触摸,又没有感觉,而患者重度昏迷,也不可能配合。

张明轩摸摸索索,试试探探。正要进针,不放心,再次用手探摸,进针位置竟然是自己的左手。

天啊,他不由地倒吸一口凉气。

万般无奈之际,他发现护目镜镜片上的水珠,正亮晶晶地映射着灯光。

水珠可以产生凸透镜的效果。把目光集中到一个较大的水珠上,说不定能把聚焦点放大,看得更清楚呢。

他立即俯身。然而,水珠太小了,光线散射,眼前只是麻麻乱乱的一团。

身体前倾,护目镜几乎贴在了患者的手腕上。

奇迹出现了,一个芝麻大小的暗青色斑点,映现在了水珠上。他屏气凝神,小心试探,慢慢进针……

夜晚下班后回到驻地,张明轩想想白天的操作,不禁后怕。

患者多多,每天输液、抽血、抽血气,一遍遍穿刺,不会总是这样幸运吧?

他立即用手机上网,搜索护目镜防雾办法。佩戴护目镜之前,在镜片内侧涂抹皂液,简便可行。

第二天进行实验,效果差强人意。后来他又试用沐浴液、洗发水、洗手液,也不理想。这时,他忽然想到了剃须泡沫。随后如法炮制,效果明显。可是,三两个小时之后,热汗蒸腾,仍然失效。

年轻人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呢。护目镜镜片再次结雾后,他把脑袋伸到紫外线消毒机的风口下,模拟冬季汽车玻璃除雾法。

石破天惊,竟然成功!

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肺部插管后痰液和其他分泌物增多,会引发呛咳,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和气沫,从而导致病毒扩散。

必须定时为患者吸痰。

呼吸机与吸痰器是通过软管相连的密闭系统,所以痰液采样时,必须将吸痰管断开,不仅操作程序繁琐,而且还会致使气溶胶溢出,病毒扩散风险大大增加。

能不能使吸痰器与痰液标本留置装置直接密闭链接呢?

张明轩细细观察,暗自琢磨。

注射器、输液器、留置针、医用胶带、一次性医用导管等等常用器材,他逐一研究,但无一可用。

最终,他惊喜地发现了医用玻璃接头和负压吸引软管。

对吸痰器和标本留置装置进行简单改装,然后用玻璃接头和负压吸引软管进行密闭链接。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竟然有效攻克了这一难题。

同事和科室领导见状,倍加赞赏,认为这项技术完全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张明轩淡淡一笑,随即将成果在微信群里公布,并详细说明。

而后,这项技术从第七医院出发,飞遍了武汉市全部的重症治疗室。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发明人”是谁。

密码公开了,“专利”失效了,但整个前线重症医疗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河北医科大学

对于医学护理的重要性,我们多数人或许只是一知半解。

1854年初,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参战官兵死亡率一度高达42%。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经过分析发现,英军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官兵受伤后没有得到适当护理,因感染导致伤情加重,而阵地死亡,反而不多。

同年10月,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经过认真的战地护理,伤病员死亡率竟然降至2.2%。

南丁格尔,由此成为人类护士的形象代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护理更科学、更专业、更精准,能够极大地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具体数字,度娘不知。询问一位专家。他凿凿断言,当在25%以上。

我们只需看一看张明轩所在重症病房的护理场景,便可管窥全豹。

所谓重症患者,即病危患者,多数处于重度昏迷状态,长时间同一姿势卧床,极易引发血流不畅和压疮,因此必须定时为其翻身。

由于患者身上装有氧气管、吸痰管、鼻饲管、输液管、导尿管、生命体征监测仪线路等等管线,为其翻身前后必须妥善整理,仔细检查,确保正常。接着要为患者拍背,以防引发坠积性肺炎而导致病情恶化,同时还要进行吸痰……

所以,为患者翻身护理,必须多人通力协作。

张明轩与同事为15名患者翻一次身,需要一个多小时。而每隔两个小时,就要重复一遍。间隔期间,不仅要为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而且还要清理排便、擦洗身体等等。

他们时时刻刻的努力,都是在与死神拔河!

河北医科大学

患者病情陆陆续续好转,从而转入轻症病房,从而走向新生。

2020年3月14日14时46分,张明轩送走了最后一名患者。

截止此时,他已在重症病房工作48天,共护理危重患者80余人次,时间长达200多个小时。

最让人惊奇的是结果:0差错、0抢救、0死亡!

在河北医科大学援鄂医疗分队中,张明轩年龄最小。

赴鄂之初,大家相约:共同照顾这位小弟弟。

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天之后,这种照顾与被照顾关系竟然颠倒过来,大家反而成了他的照顾对象。

抵达武汉的第一天,经过长途跋涉和紧张培训,大家都已疲惫不堪。可是,刚刚就寝,却突然接到去火车站领取医疗物资的通知。

张明轩翻身起床,冲到楼下。队长爱惜地说,你明天一早上岗,就别去搬运物资了。

“放心吧,我能行!”

连日来,张明轩似乎不知疲倦,不仅病房里的工作井井有条,时有创新,而且业余时间还主动担任起了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员。

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张明轩也喜欢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够熟练使用多款软件和系统。拍视频、拍照片、视频剪辑、制作音乐相册等等,样样在行。业余时间里,他为同事制作小视频和留念影集,活跃枯燥的生活气氛,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

他还主动承担起了对“后方”的请示、汇报,以及与兄弟医疗队的协作沟通等任务,而且还是医疗队的“新闻发言人”和战地宣传员呢。这期间,他先后写作20余篇稿件,在中央广播电台、湖北卫视、河北卫视、河北新闻广播电台等媒体播出。

2月上旬,湖北省副省长前来慰问。医疗队领导和同事推荐他代表一线护理人员介绍情况。第一次出席高规格场合,他虽然很紧张,却也算圆满。

2月底,河北省委书记与援鄂医疗队视频连线。这一次,他再次出场,便显得沉稳许多,谈起工作来有条有理,说到生活时亦庄亦谐。

由于张明轩的突出表现,2020年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他“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3月10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宣布任命他为院前急救中心护士长。

在白求恩的身影中,他悄悄地长大了!

河北医科大学


制作:河北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马梦瑶、陈晗昱

(素材来源于我校第一医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河北本科院校-河北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河北医科大学-《长大》———这篇报告文学带你走进这个“90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