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彬,1958年11月出生于武汉,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师范专业,现为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教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油画创作。
初见潘德彬老师,他正在教室门外给学生们做课堂示范,他被学生们围得紧密,在黑压压的人缝中,瞧见他正在教学生们如何裱纸,不禁被他细致入微的课堂所打动。随后的访谈亦是如此,毫不掩饰,用地道的武汉话,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绘画与教学的心路历程。
在俄罗斯的美术馆
初心是艺术道路的执念
潘德彬的绘画起始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并且从一开始就从未间断。他回忆道:“我在读中小学时,正直文化大革命时期,像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我们读小学就开始画。那个时候还流行刀刻剪纸,八个样板戏的人物我们都刻。并且,那时候我还负责画学校运动会的宣传栏牌子,还有宣传栏,有的是用油画、宣传画颜料绘画的大幅面的画。”文革结束后,国家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也恢复了高考制度。抓住这一机遇,潘德彬考进了湖北艺术学院,是那个年代学院第一批师范班大学生,基于对油画的热爱和基础,潘德彬毅然选择了师范的油画班。那时的条件比较落后,资源也相对匮乏。“三个班只有一台公共的电视机,我们只能从那台电视机里接受信息。那时接触的绘画作品也不多,大多数是苏联的作品,所以绘画风格很少,但是那些讯息很珍贵,不像现在信息化时代,什么风格都有。”因为政治原因,当时的美术教育和教学体制都是苏联化的,所以在绘画创作的初期,潘德彬在绘画创作上有苏联画法的基础沉淀。
谈及自己的绘画风格,潘德彬说道:“每个人画的画和他的审美、兴趣、思想观点和人生经历都是密切相关的。从他的画面形式来看就应该能找到他的审美视角和审美品味。当下的艺术已经走向多元化了,不像我们读书时,画的都是写实主义的东西,就比如我比较倾向的点彩,风格也已经多样化了,在这样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艺术创作环境里,全国的画家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潘德彬也寻得了自己的位置。他最喜欢的就是印象派,受印象派的影响,他对画面的感知及其形成的色彩理论大多从印象派汲取而来。“我一开始画莫奈,画了后发现对我来说还是不够表达我所想表达的审美和趣味,后来又学习了塞尚,最后我找到了修拉,我觉得他的点彩风格比较适合我,因为我的性格比较特别,他的画面也比较得我心,于是我就根据修拉的画法进行创作。”和千千万万的艺术家一样,潘德彬在刚开始也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和尝试,走着走着道路也就更加光明,眼前的路也越来越清晰,从艺的道路也越发坚定。
《人物写生》丙烯画,40X50cm,潘德彬
《莫斯科河》油画60X80cm,2018,9,潘德彬
《花衬布》油画100X140cm,2017,潘德彬
《持扇女孩》油画100X140cm2016年潘德彬
《黄裙女人》油画,60X80cm2018,6潘德彬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家园
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创作中,潘德彬毫无意外地将自己眼前所见到的,身边所经历的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潘德彬的作品偏向于写实,他喜欢记录生活中那些动人的场景和事物,然后在脑海中重构,让画面更加立体,最终呈现在自己的画布上就仿佛是在讲一个故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潘德彬对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家园意识。他的作品多次描绘武汉的街道和古朴的小巷。他说:“我是一个有些怀旧的人,就是有一次无意间路过了街边的一条小巷子,拥挤的街道,窗台上晾晒着的衣服,还有邻里街坊围在一起家长里短,这些朴实的生活化的场景,一下子就打动了我。”现在的城市进程越发加快,高楼林立的同时让邻里之间的感情也越发疏远,一个小巷子虽然很寻常,但是对于一个城市变迁的目击者,这样的变化还是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触动着他。
潘德彬的作品直观而深刻,能够易于读懂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作画的过程中,他不仅汲取中外的优点,又从立体派和印象派中寻获灵感,从而不断地创造,不断思考,不断选择。“中国的传统绘画是以线为主,西方绘画是以面为主,更讲究科学性,比如光影,中国画虽以色彩表现,但是却没有冷暖变化。中国画的主观成分更多,西方却讲究科学性。但是当今双方的艺术也在不断接近,在接近的同时会有一些小摩擦。就国内而言,中国的绘画传统保护得还不错。我们不能以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看待问题是不全面的。”
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前景,潘德彬认为正在不断丰富,并且越来越好。永远不断向前推进,无可阻挡,不好事物的出现,也只是暂时的,它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民族风情》油画,130.5X150.5cm,2018,6,潘德彬
《蒙面人体》油画60X80cm,2018,10,潘德彬
《周末草地》油画135X165cm2017l年潘德彬
《城市美容师》布面油画,135X155CM,2017,8作潘德彬
潘德彬《彩球》油画100x140cm2015年
《江滩》油画100x140cm2015年潘德彬
包容是艺术教育的边界
从一开始初出茅庐的一个习画者到美院任教三十多年的教授,在美术教育这方面,潘德彬也有自己的心得感悟。“从2006年学校组建基础部以来,我们的教学也在一步步更新和完善,在不断融合走向一个多元化教学体系,通过改革我校的教学初步形成了基本的框架,大一基础部的教学是相对开放且更加具有包容性的。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挣脱高考集训时的思维和套路,在尝试中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去组织自己的画面,由学生自身的内心想法完成,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大四毕业创作时思想的开放性得到保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名教师,潘德彬主张用包容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看待艺术。他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抱着包容的态度,包括我们在评价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时,也要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当代艺术和写实艺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所以艺术的形式本身就有多元这样一个特点,不能简单的否定,这种态度是不对的。”
此外,潘德彬认为,作为学生,无论是写实素描还是写实色彩,这些都不可以摒弃,都要去学习和了解,“我们的素描色彩基础并不牢固,因为学生刚完成高考,大部分是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造型基础能力参差不齐,造型基础是绘画的基础,造型基础又可以分为,写实造型,抽象造型等。作为大一学生首先要有写实能力,所以根据生源实际,我们应该再学习一段时间的写实造型再个性发展。这样有了丰富的扎实基础,再加以个人创造,才会有所成就。”潘德彬还善于鼓励学生,当面对现代艺术一些抽象的内容时,学生未免感到迷茫,这时不应该怀疑自己,而是要了解一个作品的背景,细读它的前言,方可豁然开朗。这并非观者的问题,而是艺术形式的走向。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潘德彬积极回应。他认为,绘画创作要结合国情,不可崇洋媚外,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多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发现美,创造美。要有所继承,有所摒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精神,要复兴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书育人,也要注重教学生做人,这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花园》 油画 140cmx100cm 2014年 潘德彬
《木屋》油画 140cm x100cm 2012年6月 潘德彬
《牧丹园》丙烯画100X110cm,2016,8潘德彬
《小巷》油画50X60cm2016年潘德彬
午后,窗外的阳光洒在潘德彬的身上,他的眼神沉着而坚定。他的侃侃而谈,他的风度,他对艺术的执念,都将我们拉近了与那个时代的距离。他的包容豁达以及对自己在艺术绘画道路上的执着和坚持都应该是作为晚辈学生学习的典范,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山路》油画60X50,2016,11,潘德彬
《小溪》油画,60X50cm2016,11,潘德彬
《倒影》油画,2016,11,潘德彬
《树林》油画,100X110cm,2017,5,潘德彬
《苗寨》油画110X100,2017,11,潘德彬
《苗族风情》78.5x100.9cm 纸本色粉炭笔 2017年9月 潘德彬
展览经历及获奖作品:
《假日》油画获《湖北省暨武汉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三等奖;
《老屋》油画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南《武汉美术展览》;
《门》油画1994年获《第八届省美展》优秀作品奖,并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
《船》油画1992年参加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
《有铜器的静物》油画参加湖北美术学院在法国的画展。
《水乡系列风景》1995年在新加坡展出;
《舞台》参加九届省美展,2000年;
《城市风景》油画获《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三等奖;
《泳者》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并获《第二届湖北省油画展》湖北油画艺术奖,由湖北美术馆收藏;
《乐园》在《庆祝建党80周年省美院》展览;
《融合》油画入选《第十一届湖北省美展》《春雪》油画入选《纪念湖北省美协成立50周年美展》。
信息来源:湖北美院新闻网
编辑:林湘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