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高考又结束了
不久
大家又要开始忙着填各式各样的专业了
不如今天
我给大家讲讲我和材料的那些小“秘密”吧
初来乍到时,感觉真像是一粒孤独的原子掉进了一种陌生的混杂的物质里。刚接触本专业时,觉得一片茫然。从来以为化学不过是几个反应,世上物质虽多,能真正接触的也不过就那么几种;从来都停留在高中物理的最广与最细中,从一个原子窥视整个宇宙,以为只有这样广博的气度才称得上科学;从来都把灵动的生命科学与化学当作两门截然不同的科目。至于说着“材料是物理与化学的综合”也是后来的事了。总之当初却是没有深刻地想过,既然物理可以从一个原子看向整个宇宙,为何以物理为基础的材料在我眼里却是几块干巴巴毫无生气的物质呢?
那时候在我看来,原子,宏观材料,生命活性物质,偌大的宇宙只因“万物都由原子构成”而相关,其余的,早被高中理,化,生拉出几道深深地沟壑而遥遥的隔开了。
来不及对大学中“新”的材料下一个“新”的定义,我已经一头扎进了这看不出深浅,只是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海洋里。
除开基础课,与本专业相关较大的便是一本厚厚的《无机化学》了,然而鲜艳的彩图后却是夹杂着各种符号的奇怪算式,同时在材料导论的学习中,我开始明白材料科学很关键的一项工作便是对原有材料进行加工,使之具有优良特性。这话说得轻巧,轻到我飘然无措,没法用中学的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思绪便转回了小时候,脑子里回荡着一个强大的科学家指着一块物质念着那些算式,然后那物质渐渐转变的幼稚画面。
这当然是幻想,我需要的是设想,设想如何学习才能成为这些顽劣材料的改造者。不同于幻想的是,幻想后是傻笑,而设想却要泪来付诸实现。
对于几乎没基础的我,《无机》足够让我晕上一阵。但也在那时,过去长辈们的话却一个接一个的得到了验证。我方才明白,在迷茫混沌中找到一条路是多么的伟大,无怪乎人们要对新航路的发现者大加赞扬;而那些值得赞扬的人,不管表现得多么平凡随和,也挡不住曾努力过留下的辉煌。
过去只当这些话是说给人鼓劲的,如今感到,能迈出一步便是一种多么可喜的胜利。而那时我,则要在重叠的粒子海洋里,开辟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航线。
不得不说,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是最丑陋的,雏形也许因此而并不受人欢迎,然而它却必须。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想各种方法理解记忆一个个小圆球旁边一个个的弧线圈如何经过杂化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分子。在图示上几个小圈合成一个大圈,而在实际上,却是电子在看似无章的运动中作着的精准跳跃。接着那一个个“为什么”开始展现,在我始终不明白这些已高于高中知识的“化学变化”时,一直被我们挂在嘴边的“力”“能量”却派上了用场。当我终于学会用电磁力、库仑定律、圆周运动、能量守恒来解释这些化学上的、在以前看来仅有着丝丝缕缕关系的问题时,忽然发现之所以物理最广也最细,它并不是过去单纯的“物块沿斜面下滑”、“轻绳轻杆牵连运动”,这样一些“经典”的“高中游戏”。
科学的闸门,又一次地打开了。
于是便习惯了将原子想象成旁边长着几片花瓣似的弧线圈的小球,遇到其他粒子便会结合变形,形成新的形状,像极了曾经想象中一种软绵绵具有任意形状的神奇物质。虽然后来知道,这并不是想象,也不必太过惊奇,因为我们就是奇迹的缔造者呀!
当然,当知识超过了逻辑所能接受的范围时,这真实的世界便再度不清晰了。仿佛这些触手可及的东西,它们本来并不是我们所见所感触的样子。怪不得科学家中多有哲学家,原来这一来一往的科学奥秘,能唤起那么多科学以外的深思。
于是此后,再去看一种物质,便不是如原来那样机械地想象出一个“长着花瓣的皮球”被束缚在物质所在的空间里了,而是进一步细化地“看出了”物质内部对微粒来说广袤的空间,粒子便在这些空隙中不停运动不停碰撞,每一刻都会生出不同形状如花瓣一般美丽的假象电子云形状来。
然而这时,想到对物质的改造,仍然摸不到头脑。但事实让我一次又一次明白,幻想追求的是瞬间成功的喜悦,而设想的每一步喜悦也许不大,每一步也许并不精彩,但豁然开朗的瞬间,头上必然被金色的光芒所笼罩。
以上便是一年来粗浅学习后的一点实感
希望能够对选择专业有点迷茫的你
有一点点帮助
记住
选择自己热爱的
爱上自己选择的
生活嘛,其实就这么简单啊
本期制作:
文字:林喜智
编辑:郑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