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大故事】斯文不坠,春华秋实哲经楼

辽宁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辽大故事】斯文不坠,春华秋实哲经楼

每个大学,都有一个文化符号,令毕业生终生记忆。哲经楼,对于我,无疑是母校回忆中,最难忘怀的文化符号。

不用说暮春飘满槐花香的狭长走廊,不用说夏季映在灰墙上的斑驳树影,也不用说秋日满墙红叶的无比绚烂,更不用说冬日白雪皑皑下的庄严,单是三楼那幅“斯文不坠”的牌匾,就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家园,在毕业很多年后,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常常追忆。

那些风华正茂的先生

辽宁大学

印象中,俄式风格的哲经楼古老、厚重,高大茂盛的槐树常常伸枝入窗,洒下一片清凉,即便炎炎盛夏,教室内仍凉意习习,散发着古老建筑特有的气息,令人心平气和。

厚重的建筑呈现的是肃穆与庄重,而讲台上的先生们,则构成了哲经楼的魂魄。

那时候,哲经楼由中文、哲学、历史三大系使用,中文系占据三楼,九七新闻则隶属于中文系。得天独厚的优势,令新闻专业的我们得以在学习新闻知识的同时,也有了深入了解文学的机会。

当时中文系所有课表都是公开的,每学期课表下来,我们都会在宿舍里叽叽喳喳研究,除了本专业必上的课程外,勾选出其他专业心仪的课程。

而系里的先生们也无比开明,每每鼓励大家在课堂上自由辩论,课外积极实践。记得在新闻课堂上,那时的教授们便已经尝试视频教学,徐朝信老师每每给大家放映各种经典影片,讲解电影的拍摄手法、引导我们理解视觉在传播上的表现力。在如今网络视频、抖音流行的当下,回望当年所学,才知先生苦心。还有文然老师,上课时幽默风趣,谈笑风生,但曾经的一次社会调研报告,很多同学未经实地考察、草草完成作业,令一向和蔼、好说话的文先生痛心疾首,严厉的讲述了新闻传播要尊重事实、还原真实的核心。谆谆教导,如在昨日,这种严谨、扎实的新闻作风,如今已经成为我教导职场新人的规定内容。

记得每每参加中文系的课程,古代文学的先生们往往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们多加鼓励,经常在难点之处,特别提点,甚至第一排的座椅,中文专业的同学们也心照不宣的留给了我们。记得毕宝魁老师每次上课都会特别提问前来听课的新闻班学生,令我们倍感鼓舞。涂光社先生,在教学之余,认真地阅读我们几个同学“创作”的古体诗诗集,对那些“句读不葺”的诗句热烈鼓励,激发了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并最终令我鼓起勇气,报考了古代文学研究生。

最难忘的是我的导师胡胜先生,研究生三年,如父如兄,贡献了无数本书籍、无数次饭。而在我犹豫不决是否读自费博士的时候,胡胜老师亲自来到哲经楼教室鼓励我:“只要你想念,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学费。”最后虽然选择放弃读博,但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感动不已。

哲经旧事,如今回想,先生们的风骨与哲经楼的厚重往往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活最自由的灵魂空间,令我常常追忆。

辽宁大学

那些才华横溢的校友们

辽宁大学

哲经楼不仅是自由的学术殿堂,也是我们放飞思想、尝试探索的起点。那时的中文系社团众多,剧社、文学社、杂志社、演讲协会……层出不穷。

长我两届的一位师兄,当时是阳光剧社社长,在大二的春季,组织九七新闻班的同学,排演了名为《白衣飘飘的年代》的话剧。那个春天,哲经楼里总是有人哼起校园民谣的曲调,楼旁的树影下,总有一群人在反复演练大学生活的一年四季。直到有一天最后彩排的时候,女主角在毕业分别的那场戏中泪流满面,令懵懂的我们蓦然初识大学生活的美好与珍贵。

《大学时代》是由中文系创办的一本杂志,在班长的带领下,杂志社的几个同学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约稿,小说、故事、散文、时评,各种选题争论不休。我们带着青涩的办刊理念,尝试传递对大学生活的理解。甚至在约稿的同时,还尝试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入了赞助费、实施部分售卖。现在想来,这些不成熟的尝试,令人汗颜,也弥足珍贵。

人生若只如初见,放肆的青春与大把的自由挥霍的时间、一群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场景,总是令人感动、鼓舞。

如今,阳光剧社社长已经成为辽大文学院的教授;演讲协会会长也在京城担任了某地标商场的总经理;杂志社的总编辑,则追随着崔永元,立志将口述历史进行到底。而在我误打误撞闯入娱乐圈后,也经常与校友偶遇,有些阳光剧社的成员已经成了明星,有些校友也成了业内响当当的制片人大佬,有些学长则成为凭一篇文章就能影响电影票房的标杆传媒人。

那些才华横溢的校友们,已遍布在天涯。

辽宁大学

斯文不坠,永志不忘

辽宁大学

如果说哲经楼是我们对母校最难忘怀的文化符号,那么三楼资料室门楣牌匾上的“斯文不坠”,则成为很多学生毕生追求的精神境界。

当时只道是寻常,在辽大就读的七年间,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这四个字,却从未深究,直到毕业后才深谙其中滋味。

在我加入国内公关行业排名第一的蓝色光标时,受到的第一个入职培训,就是“无论客户预算多大,我们永远不做诋毁竞争对手的事情”,这让我想到了“斯文不坠”;当我离开蓝标开始效力于一家创业型公司时,一个违背社会公德的企业找到我们,希望寻求舆论声援。公司总经理在拒绝这家企业后,对我们说“公关人要有职业道德,但更要有做人的道德”,这也让我想到了“斯文不坠”;在我职业生涯中面对众多难以搞定的甲方客户时,我都在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最好,做到最专业,这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亦是“斯文不坠”。

斯文不坠,文化薪火相传永不停止;斯文不坠,即便遭遇疾痛惨怛,也将坚守各自的风骨与气节。

研究生毕业很多年后,某个夏日,四岁的儿子在书架中翻出了一个记事本,让我给他讲故事。打开一看,竟是大学抄录诗歌的本子,满满的,都是中文系文艺理论苗强先生的诗歌。当年用心一笔笔抄录的文字,如今都成了黄口小儿的好奇的故事。于是,我给孩子讲起已经远去的苗强、讲起中文系的故事……讲着讲着,我泪流满面。这些字里行间的记忆片断,让我想起那些美好的人生刹那,并时刻提醒我,斯文不坠,要对得起曾经美好的自己。

苗强老师在《桥下》写道:“月光模拟流水,保持古老乐曲的节奏。那人悄然离去,隐匿于城市灯火,仿佛刚刚带走一川巨流。”哲经楼的回忆,就如一川巨流,摇曳起无数春华秋实,照亮了我生命中最有力量的部分。这就是哲经楼的灵魂,是斯文不坠的力量。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

作者:金天

北京成翼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辽宁大学97级中文系新闻专业本科生

编辑:张凡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辽宁本科院校-辽宁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辽宁大学-【辽大故事】斯文不坠,春华秋实哲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