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校13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同学自发的组成了一个团队,开始了他们快乐的支教生活。随着团队人员的不断增加,这个团队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海之蓝公益”。2014年夏天,他们和四川民间公益组织春苗爱心助学合作,参与了四川省暑期支教计划,在宜宾市川江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为期十三天的支教服务。2015年夏天,在保留四川支教学校的基础上,他们又与青海五彩路慈爱会合作,进驻海拔三千米的青海腹地,在化隆具乎扎藏族小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快乐支教。
图为海之蓝支教团合影
2015支教第一站——洛亥镇中心小学
2015年7月25日上午10点,前往四川贫困山区支教的队伍踏上了征途。支教队伍共12人,八女四男。从大连出发,5小时火车车程抵达沈阳,42小时火车车程抵达四川成都,换乘客车历时3小时抵达宜宾,又几经周折,终于抵达了该队本次支教的第一站——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亥镇中心小学。
洛亥镇中心小学,因此前受汶川地震波及,于2012年进行了校舍重建。重建后的镇中心小学有三层的校舍、塑胶跑道,以及少量的多媒体设施。但很多设施形同虚设,孩子们的日常课程,也只有语文和数学。时值暑假,孩子们都已放假,不再上课。可支教队伍的到来让孩子们重新回到了课堂。孩子们都说喜欢上学,因为暑假在家,要下地干活,看护更小的孩子。
住宿是该队在镇中心小学落脚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学校能提供的住宿条件也只有办公室和会议室。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由潇颖,是该队的领队,她说:“男生人少,几张办公桌拼起来,就可以睡。女生人多,还得用上椅子。”学校仅能为该队队员提供夏凉被,夜间只能一半铺在身下,一半盖在身上。第一夜,谁都没睡好,大家都因眼前的一切而感到吃惊,也对接下来的困难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按照既定的计划,队内12个人分为四组,分别为美术组、体育组、音乐组和英语组,教授对应的科目。新鲜的教学内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拉近了支教“老师”们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队长由潇颖被分到英语组,在7天的支教过程中,她带领孩子们学唱《Twinkle Star》和《Edelweiss》,并讲授其中的单词。
被分到体育组的刘贺洋最初带领孩子们玩体育器材。后来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也为了减少孩子们在炎热天气里的室外活动,体育组将课堂内容改为跳舞。为了教孩子们跳舞,体育组三人在教室里苦练了一个晚上的《小鸡小鸡》。
队长由潇颖回忆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术组的老师教孩子们用纸折心,并在心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后来我在一张纸上看到一个孩子写道:我想成为一名英语老师。感觉自己并没有做太多,却对孩子们有如此大的影响。”
在洛亥镇支教的日子里,队员们克服着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队员们每天要走很远去集市上买菜,能买到的最多也就是一些蔬菜和肥五花肉,每天用学校提供的厨具,在教室里自己做饭。由于该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每到下雨就会停电,经常把饭做到一半就下雨停电,没法把饭烧熟。队员们只能靠干粮熬过这一顿。
从衣食富足的环境中一下子落到几近一无所有的境地,对所有人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在我们看不见的偏远地区还有着这样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生活,而这里的人,这里的孩子,却依旧能带着单纯的笑,勇敢地面对。
在短短七天的支教过程中,支教队员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离开时,孩子们簇拥在车尾,随着客车的起步而奔跑,呼喊着“老师,别走”,支教队员们在车里早已哭得不成样子……
2015支教第二站——王家镇福胜村小学
2015年8月1日,支教队在天黑前抵达了王家镇福胜村小学,眼前的景象更是让支教队员们咋舌。
从镇到村,差距竟如此之大。福胜村小学仅有交大二期一个阶梯教室大小的水泥地操场,三层校舍,第三层是**办公室。整片山区所有的孩子都要来这所小学上学,八点开始上课,孩子们往往六点就要从家里出发,一走就是两个小时的山路。
学校所能提供的食宿条件也更是艰苦,所有人只能席地睡在学校的保安室里,食物就更是稀缺,孩子们把家里的食物带到学校,也仅有各种各样的瓜。一天,队员们突发奇想,想要改善伙食,于是想到做丸子。用瓜丝充当萝卜丝,没有淀粉,就用土豆泥代替。那天晚上,外出家访的由潇颖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错过了饭点,队员们为她留了一碗土豆泥。当晚下雨停电,由潇颖便一边打着手电一边吃着土豆泥,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心满意足。
相比于洛亥镇中心小学,福胜村的孩子们的眼神中带有的更多是一种略带羞涩的胆怯。他们怕生,不敢说话,总会睁着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支教队员们,似乎总有话想说却不敢说出口。
山村里所剩的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的家里甚至有七个孩子。闭塞的山村里仍保留着“存钱不如存人”的守旧观念,孩子们生下来,更多是成为了家庭的负担和守旧观念的牺牲品。孩子们大多一年只有一套衣服穿,有的甚至没有鞋,还要光着脚去山里背玉米回家饲喂牲畜。身材健硕的张文广亲身体验过孩子们背玉米用的竹篓,他很难背动,对孩子们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生在逆境中的孩子们生来就要与逆境作斗争,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屈服,生活也从不允许他们屈服。
在福胜村,支教队伍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走上几小时的山路去孩子家里做家访。城市里的孩子老师去家访大多是敦促学习,而支教队伍的任务,则是去采集贫困山区孩子的信息。“我们或许带不去什么物质上的帮助,我们只能把他们的信息带出来,好让更多好心人能够帮助到他们。”
孩子们的家里都是家徒四壁,没有家用电器,他们对外界的接触几乎为零,他们的世界只有大山,他们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精彩的东西。孩子们的眼神中有着一种深不见底的蒙昧。支教队员刘贺洋说:“短短几天,我们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来这里更大的意义在于向他们介绍外面的世界,启发他们的思想,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希望。”
山里总会在晚上下雨,下雨就停电,手机又收不到信号。支教队员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搬一排凳子坐在校舍二楼外走廊上看雨景。这个时候,队员张文广的葫芦丝又派上了大用场。队员们一边看雨景一边听张文广的葫芦丝,时不时还大声唱起来……
故事仍在继续
这次支教无论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还是支教队员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冲击。从小娇生惯养的支教队员们在真正孤立无援的环境中体验到了人间疾苦,也让他们懂得了幸福生活的可贵。
从支教地区回来,队员们时常会收到山区孩子们的来信。孩子们总会问一个问题:老师你们还会不会回来?队员们也总是会坚定地答道:会。
队员庄妍说:“我们的支教时间还是太短,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长期的支教老师,一年或者两年,甚至更多。这个我们暂时还做不到,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帮他们。”
寻找校园正能量
主办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大学生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新闻热线:0411-84106312
电子邮箱:djtuxb@163.com
大学生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团
采写:艾佳琪 杨惠萍 龚秀竹 王莹莹 王庆禄 赵乾坤
编审:陈琦磊 姜曦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