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百家】妙识桔梗有文化

山东中医药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鹊华·百家】妙识桔梗有文化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野生桔梗好采,因为它普通而常见。在先秦战国时期,用于医药的植物种类有限,在那时桔梗就已经作为药物使用。因为普通易得,从王公贵族到普通民众都可以用得到。

历史上就有一次像采桔梗一样发现并推荐人才的故事。

有位黄县(今山东省龙口)人叫淳于髡(kūn),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86-前310年),是一位能言善辩者。淳于髡以辩才闻名,善用比喻,不乏幽默,言语平实,道理透彻。于是乎,他被司马迁列在了《滑稽列传》的第一位。《史记》留名且地位显赫的他,自非一般人物。

有一次他竟然一口气给齐宣王(?-前301年)推荐了七位“贤人”!淳于髡面对的就是“滥竽充数”故事中的那位齐宣王。面对人才突然暴发,齐宣王还算深有城府。他压着怒气,向淳于髡发问:

“我听说,若是千里之内能有个贤士,百代之中能有个圣人,都算是难得了。您这一天就给我推荐了七位,不觉得有点多吗?”

面对问难,淳于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大王啊,您可知道名贵的药材桔梗吗?”

显然,齐宣王听说过桔梗的大名。这说明本草知识的普及,古代的情形或许胜于今朝。

淳于髡慢慢说道:“如果去湖泊池沼寻找桔梗,祖孙几代人也不见得能找到一星半点。但到了山的北坡上,桔梗却多得可以一车一车拉。寻找人才也一样啊。他们说人才稀有,是寻找的方法不对,我找到了‘贤人’扎堆儿的地方,所以能够成群地推荐。”

桔梗鼎鼎大名,古人识用皆久。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在描述缺医少药的蛮荒年代,称桔梗和乌头(堇)、芡实(鸡壅,俗称鸡头米)、猪苓(豕零)等,这些可称之谓上古时期的草药之王(“是时为帝者”)。

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其实,堇(注:乌头)也,桔梗也,鸡壅(注:芡实)也,豕零(注:猪苓)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

——《庄子·杂篇》

北宋名人苏东坡,因为获赠枸杞若干,诗兴大发,干脆将诸多药草写入诗句,其中就引用了庄子的说法,称“鸡壅桔梗一称帝,堇也虽尊等臣仆”,将桔梗、芡实比作药品中的帝王,而堇(乌头)虽然尊贵也只能为臣仆了。北宋王安石《北窗》诗:“病与衰期每强扶,鸡壅桔梗亦时须。”述说遇到衰弱之疾自然需要药以扶助,而芡实与桔梗之辈正能合不时之需。

山东中医药大学

苏轼的门生晁补之在苏东坡失势后,因为“苏门四学士”的名头而被牵连入狱,狱中身染风寒,肺痨成疾,困苦之中仍不忘用桔梗有愈病之希望。晁补之有诗句曰:

“仆夫无事困薪苏,乌鸟不鸣依室屋。肺病恶寒望劝酬,桔梗作汤良可沃。”

与此相映射的是,北宋时期,桔梗的广泛应用称得上是它的辉煌年代。宋朝的中药熟水(中药饮料)品种多样,广泛流行,自民间至皇室,都时兴用桔梗煮汤,饮之以调寒热,清肺祛火。宋仁宗皇帝还亲自将原有的甘桔汤(甘草、桔梗)配方加以改良,添加几味药材,命名为“如圣汤”,让它得到更多的流传。

如圣汤(宋仁宗方)。组成:桔梗一两,甘草(生)一两,牛蒡子(炒)一两,麦门冬半两。功效:治痰祛热,利咽喉。别名如圣麦门冬散、如圣饮子、如圣饮。(据《普济方》卷六十引《旅舍》)

宋朝的“桔梗文化”颇有全盛之象,太多的文人雅士为其作诗填词,甚至并非医者的民众大都知道桔梗的一些药用效果。

山东中医药大学

“继送桔梗汤,一杯去烦懑。”到了南宋,诗人王之望还曾写诗记述自己在生病烦懑之际,同僚蒋子权送“桔梗汤”为其治病。蒋子权开出的中药方服用后很有效,病去霍然。长诗中的一段是这样叙事的:

“我昨病在床,君来问尤款。教我煮橘皮,汤热过冰碗。继送桔梗汤,一杯去烦懑。柴胡作引子,汗出如被趱。所投立有效,病去若水尝。”

南宋谢枋得(1226-1289年)与爱国诗人文天祥(1236-1283年)是同科进士,曾编辑《千家诗》。他也对桔梗敬爱有加,甚至将其与国运关联(注:枋,bìng)——

“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莫把眼前穷达论,要知良相即良医。”

山东中医药大学

文章|丁兆平

图片|网络

技术|车新振

主编|刘明、周昌

山东中医药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山东本科院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山东中医药大学-【鹊华·百家】妙识桔梗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