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6日电 (殷晓)一幅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词云”图出现在屏幕,13大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呈现……
2019年12月3日晚,宝山校区第14季“创新中国”课程班第二课“万众创新,谁是主体?”课程帷幕是这样拉开的!课程主讲老师顾晓英的导入是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开始的。
她跟同学们一起查找,一个月前结束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高频词,其中最热词“制度”“治理”“人民”“社会”“健全”,她还引出一贯保持着热度的词语——“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顾晓英老师讲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有“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聚焦“中国之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改革创新”等本领……锻造“改革创新”的能力和制度定型的能力。
创新的主体究竟是谁?同学们一致回答“企业”!屏幕上出现的却是三方主体——“政府、企业和科技人员”。
“政府的创新动力从哪里来?”“企业如何放手创新?”“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增强创新动力的重点是什么?”“未来如何将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激励和带动更多主体投身到创新创业中来?”顾老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同学积极思考。
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品格,开放也一直贯穿在创新的全部环节。开放,将催生新时代的上海。为了拓展“00后”大学生的创新视野,看到开放创新的上海、开放创新的浦东和开放创新的金桥,当晚的“创新中国”课堂再次邀请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金桥管理局局长、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杨晔和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施鹰教授联袂前来分享。
作为有着丰富管理经历和经验的政府官员,杨晔老师已第四次应邀前来“创新中国”课堂。新颖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每每带给她惊喜。她也曾专门安排,接待过之前课程班的上海大学学生代表团前往张江“光源”等课外考察。她围绕“创新主体”这一话题,展示了上海金桥未来发展的蓝图,主要讲述了政府部门是怎么来创新的?她给同学们介绍了自贸试验区的四大职能: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同时她还用了一系列案例说明政府在管理中转变思维方式,坚持聚焦体制机制的突破和政策制度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企业,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助力产业和企业的成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她寄语青年学生: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不变就会被淘汰。而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年轻就意味着活力和激情,只要早立目标,用心用情用功,就可以看到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未来。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施鹰老师就“创新”这一关键词,给同学们讲述了上海大学的科研创新版图。施老师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上海大学在做什么?上海大学的创新在哪?上海大学未来要做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施鹰老师如数家珍,给了同学爱国荣校的鼓励。他指出,上海大学位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大上海,上海大学务必承载起创新的使命,致力于推进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作为上海大学的学生应该站在上大看上海,看中国,看全球,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人文学科的学生在创新领域的该怎么走?”,“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怎样进行科创研究?”,“中国基础教育真的会扼杀学生的创新力吗?”,等等,三位老师和同学们以投屏收集学生手机提问,还采取现场问答形式,交替回应了学生。相信通过此次课,“创新中国”课堂上的学生们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将来要努力的方向。
当晚,学生纷纷发来反馈。
“大国崛起比有重器,国家的大力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不求变就会被淘汰。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成果是中国争取全球公共治理话语权的实力基础。国家需要创新。如何从大国方略到创新中国。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年轻就意味着活力和激情。青年人是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当代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更需要以创新,创造报效祖国。吸引,消化,吸收,改进的技术之路,让中国大大缩小了与世界的距离。但想要一跃而起,必定是要开创新路线。光靠学习他人,始终难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把眼光放远纵观全局放眼看未来。无论做什么事总会在一个阶段遇到转折点,在这样的转折点我们需要脱离固有思维,勇于尝试新的可能性。“
“通过今天的课程,经由两位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老师的讲解,我们对于创新的概念又有了更新更全面的了解。借由老师的从业经验,我们对学术研究的道路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感受与理解,想要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就要学习并效仿前人的优秀成果,并从中得到启发,有助于加深自己的认识,促进思考的深度,能对目标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我相信通过老师的课堂,我们一定能学到更多优秀的有关创新研究学术研究的经验,并对提升自身的学术境界有着极大帮助。我们要秉持热爱探索热爱学术研究的心态,深入研究,争取更早做出对社会有益有用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成为符合当代社会潮流的新青年。”
图文来源 | 中新网
图文编辑 | 汪沚逸
审核 | 胡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