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上海纽约大学常规的校园参观活动暂停。
为帮助有志报考上海纽约大学的的高中同学了解学校的就读体验以及教学环境,我们推出“与招办学生大使面对面”线上系列活动。每期都会邀请上海纽约大学的优秀在校生,分享TA独一无二的真实学习经历和心路历程。活动自2月底启动以来,已举办了五期,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热切关注。
因上海纽约大学2020年本科招生的校园日活动相关环节正在进行,故“与招办学生大使面对面”线上活动暂停举行。新一期活动时间一经确定,我们将通过本微信公众号提前预告,敬请关注。
活动暂停期间,我们将继续通过本微信公众号分享招办学生大使在上海纽约大学精彩纷呈的求学经历。
以下为第五期活动文字实录回顾,略有删改。本期活动,邀请到了上海纽约大学的陈宜嘉(2022届)和卢晓晨(2023届)。
陈宜嘉
2022届
专业:金融学(商学与金融)
毕业中学:浙江省镇海中学
卢晓晨
2023届
专业:数据科学
毕业中学: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与招办对谈
招办:当初如何了解到上海纽约大学的?为什么会选择上海纽约大学?
卢晓晨:我是从比我大一届的一位高中学长那里了解到上海纽约大学的。在他的描述里,我感受到的上海纽约大学概括下来就是:自由、现代化的教学楼、富有人情味儿的氛围。这些是当时的感性认识。
至于理性认知方面,我觉得上海纽约大学非常高的师生比、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化的学生群体,都是很吸引我的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对我来说,学校规模比较小的话,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就相对较高,有什么需要调整、优化的地方,学校也能较快做出响应。
陈宜嘉:我也是通过一位比我大两届的学长了解到这所学校的。起初上海纽约大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当时对这种语言氛围非常向往,因为我之前的目标大学中没有能给我提供这个语言环境的。所以我改变了一味想考高分学府的心态,开始关注这所大学。
在后续的不断了解中,以及进入到上海纽约大学以后,我发现除了全英文环境,上海纽约大学还有很多资源供我们探索。就像卢晓晨同学刚刚提到的师生比,以及职业发展中心、学术咨询中心等一系列部门,都为我们提供了国内普通大学比较难以提供的对个人发展的支持与帮助。
招办:每所大学可能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每所大学的学生也具备不同的特质和优势。两位同学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和优势?能否谈下你们的亲身感受?
卢晓晨:我想先谈下上海纽约大学独特的优势,和它带给我的一些改变。首先就是学习模式的改变。对我来说,高中的时候学习主要是靠老师“抓”——通过布置作业,一天上非常多节课,来达到让我们学习的效果。至于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可能都是由老师来做主。
来了上海纽约大学之后,我们一个学期一般是选4门课。我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实际上平均下来一天最多也就两节课。完成作业之后,我有非常多的空余时间。这个时候,当我看到身边的人都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学生社团活动时,我就问自己,“我是不是落后了?”,因为我觉得自己闲下来的时间太多了。
于是,我就去报名参加了各种活动,比如加入了学生会,以及学校“多元倡议”组织的“LEAD”项目等。随后我又发现自己参加的活动好像太多了,而那些看似简单的作业,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经历了一个痛苦挣扎的过程。因为这里没有老师告诉你该学什么,该做什么,需要我自己去确认到底想要什么。而当时的我,既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又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
在经历这一段挣扎和调整之后,你才会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又是什么。于是我学会了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践行和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并能在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件事的同时,做到劳逸结合。我觉得这个是上海纽约大学给我带来的独特的学习经历,也让我具有了独立自主性,这也是我们学生的一个特质。
据我了解,我的一些在国内传统高校的高中同学,他们一天的课表还是排了很多节课,也主要是靠老师推着学生学习。当然不是说,这两种模式一定有好坏之分,但上海纽约大学的这种模式确实让学生变得更加独立,给了你更多选择的同时,也让你找到自己最想要的,并锻炼了时间管理能力。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样的能力是一生受用的,这是上海纽约大学给我带来的独特优势。
陈宜嘉:我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具备的最独特的优势有两个:第一个是自主性,第二个是有能力主动利用各种资源。
我们是小班化教育,很多教授会把在课堂上的参与率,算进学生期末的总评成绩里。高中时期的我是一个比较被动的学生,举手发言比较少,一切的学习目标都是以考试为重。而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学习评价设置,也“逼”着我把自己推出舒适圈,因为我必须要积极地发言,参与小组讨论,贡献有价值的想法,才能得到更好的分数,这也让我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收获这样的学习技能,其实在之后的实习中也给我带来很多帮助。虽然我现在才大二,但已经参加过两个公司的实习。在这两个公司实习期间,我觉得相较于别的学校的学长、学姐,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比我多一些,但在实际工作中,我更愿意去主动沟通、提出问题,并能把所得的反馈有效地用于工作中,我也是在整个实习小组里对各项活动参与度更高的。
有效利用资源方面,上海纽约大学除了在学习方面给学生提供很多帮助,也会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鼓励让学生从不同维度探索个人兴趣和志向。例如我们的音乐、舞蹈等课程,都是向同学们开放的,零基础也可以参加。此外还有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和校外一些社会组织合作举办的活动。我之前参加过的一个共益青年社群(B generation)项目,就是鼓励大学生与企业结对子,共同为企业制作共益计划,实现能够产生更大社会效益的项目。如果只是专注于学习,就无法通过丰富的活动实践来全面提升个人能力与视野,而上海纽约大学的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利用这些活动及资源。
招办:能不能谈下一下你们在学业上的探索和体会?
陈宜嘉:可能很多高中生刚毕业的时候,甚至很多大学生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想学什么专业,也不清楚这个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而在上海纽约大学,学生最晚可以在大二下学期选定专业。所以说,在专业探索和可选择任一学科领域的课程方面,学生的自由度是非常高的。学校每学期或每学年还会举办专业信息交流会,让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跟学生自由交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
我现在是大二,上过的课会更多一点,最终选定了金融学(商学和金融)专业。但一开始,我并没有马上选择这个专业,而是在学校提供的19个专业方向里,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组合,经历了一个慢慢确认的过程。大一下学期,我修读了互动媒体艺术专业的一门课程,虽说当时我明确知道自己不会深入学习这个专业,但这门课却是目前我在上海纽约大学印象最深、体验最好的一门课。它让我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从一个编程的门外汉,变得有能力自己动手设计一个项目,或写出一个程序实现个人想法。学期末,大家还有机会向校内外的人展示设计成果,整个过程真的很有成就感。
学校的课程设置包括六大核心板块,每个学生必须要修读至少一门属于某一核心板块的课程。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要探索每个领域,确保最终选择的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除了19个专业方向,刚才我也提到,学校还开设了很多艺术课。大一上学期,我报了一门芭蕾课,虽然我之前没有芭蕾基础,但学期末还是给大家表演了一个挺好看的芭蕾作品。这些艺术课程也给你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我非常喜欢。
卢晓晨:我想补充一点的是, 陈宜嘉同学刚才提到了我们学校的核心课程,实际上这些核心课程不仅是在帮你确定感兴趣的专业,更是在引领你入门各个学科领域,拓展你的兴趣。比如说大一上学期的“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课,主要是讲一些哲学类、文学类的作品,我们会研读很多文章,并写论文。
我从小到大都对人文领域不感兴趣,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很难,也搞不懂这类文章在说什么。但当我“被迫”学完了一个学期的“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后,我发现哲学和人文也没有那么“恐怖”,我也理解了这个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内在逻辑。它们研究的都是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其实还跟我的很多兴趣点相重合,只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动力去了解罢了。
招办:同学们在上海纽约大学有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后,从你们的角度来看,自己最大的改变在哪里?
陈宜嘉:我之前提到,第一个改变就是我的主动性。因为高中的学习对于分数的目的性非常强,所以也没有要求更多地发展自己的兴趣,或说参加校外社会实践,考试的比重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占了非常大的部分。
到上海纽约大学之后,可以说,课业跟社会实践在我的生活中占比各为一半。我参加了很多的校外实践项目,例如之前提到的共益青年社群项目。即便是学校的课程也非常注重实践环节,比如我现在正在上的一门“语言与力量”课(Language & Power),虽然会教你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或应用语言学知识来讲授英语,但也很注重实践应用部分。
上学期,我每周五下午两点都会乘1个半小时的地铁到闵行区莘庄镇,去给那里一所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上英语课。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孩子的进步很大,可以掌握比现在所学的小学英语难度稍高一点的内容。这样的课程设置,让我在学习并践行语言学知识的同时,有幸成为助人的老师,对社区做出贡献。
第二个较大的改变涉及时间安排。我们的课时相较其他大学可能少了一些,一学期只有4-5门主课。但这些课的作业量并不小,再加上大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一些艺术课程,那么如何安排个人时间、灵活运用碎片时间,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所以总的来说,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学习,和之前高中的学习模式——两耳不闻窗外事,要靠别人推动来考一个好成绩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在这里收获的自主性,和时间安排规划能力,是生活的一个必要技能,在之后的工作中也非常有用。
卢晓晨:就读了上海纽约大学之后,我最大的改变的话在于更敢于表达自己。之前,我总觉得在说话之前必须要想清楚,说出来的话不能有太多漏洞,要深思熟虑了之后再表达自己。
但在上海纽约大学”新生欢迎周”的活动上,我们小组有好几个美国同学,每次小组自由讨论时,他们就叽叽喳喳讨论得热火朝天,我连加入他们发言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一开启一个话题,我刚就这个话题想好了自己的回答,他们已经移到下一个话题了。
一开始,我认为他们的方式是错的,觉得这是没有经过审慎思考说出来的话。但随着“新生欢迎周”活动的继续进行,快到末尾的时候,我意识到,自由讨论本来就应该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去进行想法上的碰撞,而准备充分的发言,恨不得达到登台演讲的标准,根本不是平常的聊天和讨论。
其实,没必要把想法雕琢到最好,或是确保完全没错误再去说。在日常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是允许犯错的,你要做的就是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不仅是对表达方式、反应能力的锻炼,能将自己的想法马上抛出去,也可以获得更多及时的反馈,这对思想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勇敢地去表达自己,无论是对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大有益处的,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能力。
问答环节(Q&A)
Q1:请问两位学长学姐,我们知道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现在暂时还是一栋楼。我之前看到网上有一些疑问,说这样的一栋楼对于开展理科方向的实验会有一些场地方面的限制。想问一下两位对此问题的看法。
卢晓晨:就做实验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跟华东师范大学是有合作的,从我们的浦东校园每天都有班车到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实验室对我们是开放的。如果需要使用特别的实验仪器设备,我们可以去华东师范大学的实验室做。我们校园里也有比较标准和基础的实验仪器设备,还有专门的一层楼给我们做实验。
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只有一栋楼的问题,在我看来还是一个优势。比如说,你上不同的课从一个教室换到另一个教室,时间会短一点,这是最直接的优势。从感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一栋楼给我一种紧密、温馨的感觉,它就像我的家一样,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环境。
陈宜嘉:我没有上科学实验课,但据我了解,因为我们学校是小班化教学,实验室里每个人能用到的仪器配比,反而比其他一些大学要高。而且上海纽约大学的科学仪器会更新、更先进一些。所以我觉得从配比和设备的先进性来说,我们学校反而是有优势的。
Q2:我想问一下,纽约大学这些年来出了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和世界知名奖项的得主,那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些优秀的专家以及奖项得主会来给学生上课吗?
陈宜嘉: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Paul M. Romer,就曾在上海纽约大学任教,为首届本科生讲授过“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这门课。我现在上的一门经济学课的教授是陈之宏教授,她也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和资深研究员。每周,她都会请一些非常优秀的客座教授或经济学领域的大牛过来与我们交流。
此外,各个领域的一些知名人士也常常被请来在学校报告厅做演讲,比如有前商务部部长陈德明、昆曲艺术家张军,还有《三体》作者大刘等等。
卢晓晨:我大一上学期参加了学校的“LEAD”项目,这个项目经常会请外面的知名业界人士来开讲座或研讨会。学术英语课程的老师也经常会请很多客座教授和我们交流。
Q3:我们虽然一直都在学英语,但并不是全英文授课的环境。我想问一下,如果来到上海纽约大学,进入一个全英文学习环境会获得哪些帮助,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陈宜嘉:就我个人来说,其实高中到大学的暑假,是非常好的可以利用起来的时间。你可以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时间,沉浸在全英文环境中进行练习,哪怕是线上形式也可以。当初我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会在一些平台上跟外教进行每天1到2个小时的英文交流。
进入大学以后,其实学校有很多设置帮助你适应全英文教学,其中包括大一新生必须要上的两学期的学术英语课,可以让你较快地学会用英语探讨一些学术问题,建立起用英语表达和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中国学生也必须跟国际学生合住,这也是在课堂学习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强迫”你走出舒适圈,用第二语言去跟人交流,并适应这样的英文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很有效的措施。
因为我已经结束了学术英语这门课,可以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就两个学期的学术英语课,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一般来说,每个老师都会设立的一个不同主题,比如说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我上的主题是“公共领域中的科学”(Science in Public Sphere),第二学期我选的是环保主题。此外还有其他丰富、有趣的主题,比如有的同学在上和摇滚以及人文相关的主题。
我觉得相较于笔头写作能力,学术英语这门课更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每个老师的风格可能也不一样,我第二学期的老师更注重研讨会这样的形式,会让几个学生就一个主题或一段材料,进行长达半小时的自由发言,而且每个人都必须发言。这样的比重在一节课里可能会占到一半。所以,学术英语这门课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而你在这门课上锻炼出来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别的课上也可以运用,对于探讨问题非常有帮助。
卢晓晨:除了自己可以多加练习,以及学校给我们开设的相关课程帮你做准备,我想指出的一点是,不要觉得全英文教学有多么可怕,因为如果你能够通过校园日活动的这一道审核,说明你的英语水平其实是过关的。我们的教学也是从基础到深入,所以一上来不会特别难。只要英语水平能够达到日常的基本交流,再慢慢融入和密集锻炼,是完全可以适应的。
Q4:两位学长学姐好,因为我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说知乎上的一些回答了解到上海纽约大学是所谓的走班制,可能很多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这样的话,会不会很难结识一个很亲近的同学,或是找到一个很亲密的朋友?
卢晓晨:就我个人的感受,我并不觉得找到亲密的朋友特别困难。但想指出的一点是,你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先做你自己,然后才需要考虑融入朋友的圈子。
虽然上海纽约大学是你所说的“走班制”教学,但并不会让你觉得作为一名大一新生,身边有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就很难交到朋友。结交朋友其实和年级或年龄无关。此外,你大一上的课里,实际上有很多门课仅对大一学生开放,所以你身边大多数的人还是大一新生,你们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你来到一个地方,觉得周围都是陌生人,心里有些胆怯,但其实对别人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也都觉得身边都是陌生人,也想交朋友。如果大家都能抱着一个积极主动友好的态度,实际上是很容易找到朋友的。
陈宜嘉:其实我大二的时候可以重新选室友,但我还是选择和原来的室友两个人一起住,因为我们的关系很好。所以我觉得,首先你的室友会是你很好的朋友。而且学校里的交友方式如果不固定于年级、专业、课程这样的模式限制,反而有助于你结识更多的人,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如有任何关于上海纽约大学本科招生的问题,欢迎发邮件至shanghai.admissions@nyu.edu联系我们(三个工作日左右回复)。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电话咨询暂停。
官方QQ群:
上纽大招生官方 - 华东:111393813
上纽大招生官方 - 华北东北:312415903
上纽大招生官方 - 西南西北:584188864
上纽大招生官方 - 华中华南:60574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