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上海纽约大学常规的校园参观活动暂停。为帮助有志报考上海纽约大学的高一、高二同学了解学校的就读体验以及教学环境,我们推出“与招办学生大使面对面”线上系列活动。
5月17日(本周日)上午10:00 - 11:00,新一期“与招办学生大使面对面”活动启动,欢迎对上海纽约大学感兴趣的高一、高二同学报名,和招办学生大使相约直播间。
由于名额有限,已参与过往期活动的同学、家长,还请将此次机会留给更多的新朋友。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5月17日(本周日)
上午10:00 - 11:00活动方式:线上直播互动
活动流程
“与招办学生大使面对面”线上系列活动每期都会邀请上海纽约大学的优秀在校生对谈,分享TA独一无二的真实就读体验和心路历程。
招办老师也将简单介绍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申请准备工作。
活动更设有Q&A问答环节,让你和招办学生大使以及老师连麦互动!
报名方式
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链接填表预约。预约成功后,即会收到短信与邮件通知。
成功预约的同学,将在活动前一晚通过预留的手机号和邮箱地址,收到活动直播链接与收看密码。
(▲扫上方二维码,即刻预约报名)
不能参与本期活动的小伙伴也不要难过,每期节目内容之后都会以文字形式在本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敬请关注。
以下为第11期活动文字实录回顾,略有删改。本期活动,邀请到了上海纽约大学的黄语盈(2023届)以及祝昊泽(2022届)。
黄语盈
2023届
专业:金融学互动媒体艺术
毕业中学: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祝昊泽
2022届
专业:经济学
毕业中学: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
与招办对谈
招办:每位选择就读上海纽约大学的同学的原因可能都不太一样。语盈同学因为还是一名大一学生,我想你对申请上海纽约大学的记忆还比较鲜活,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初是怎么样了解到上海纽约大学的?为什么最终选择就读上海纽约大学?
黄语盈:我是在高三参加了上海纽约大学举办的模拟联合国活动。通过模联的活动,我认识了上海纽约大学的一位大二学长,他带着我们这些高三同学参观校园,让我们感受到上海纽约大学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也了解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很棒。
在介绍自己的就读经历时,学长说的一件事情让我特别感动。因为某门课需要一本书,而上海纽约大学图书馆的这本书已经被借出,学长就发邮件给纽约大学的图书馆。没想到,他很快就收到纽约大学图书馆空运过来的书。这个小故事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上海纽约大学对学生的所需真的非常上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
上海纽约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书籍和电子馆藏,并与纽约大学全球图书网络相连
此外,上海纽约大学的师生比要比其他一些中国传统大学高很多,每位同学能够得到的指导、资源都非常多,每个人都有一种被看见、被关注的感觉。
我高中读的是德语班,高一下学期我去德国交流了一个月,跟来自20多个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体验德国以及欧洲的风土人情。那段时间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让我认识到自己希望能够跟世界更加接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球公民。而上海纽约大学的国际化比例也是最高的,所以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我最终选择了上海纽约大学。
招办:两位同学现在一位是大一学生,一位是大二学生。在这一两年的学习过程当中,你们最喜欢的或者说印象最深刻的一门课是什么?
祝昊泽:我想分享的是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板块里“写作板块”的课程。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通过写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两门写作课是连贯的,分别是:大一下学期的“质询写作”(Writing as Inquiry),教授会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撰写、构建自己的一篇学术文章;以及大二上学期的“人文视野”(Perspectives on the Humanities ),以人文、哲学、历史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作为背景,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这两门课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明白了写一篇文章时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着手。比如,应该明确写作目的,文章要有清晰的框架结构,文中的每一个论点都应该有论据,而非凭空想象。
我记得教授经常问我们一个问题,就是:“So what?(那又怎样?)”我们每说出一个观点,他就会问:“So what?”,不断追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到底有什么用意,想传达的信息是什么,这样的意义何在……从而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理解一个问题,抛开表面约定俗成的道理,挖掘真正的含义。
这两门课不光培养了我们短文写作的能力,对今后的学术论文写作也很有帮助。以我的经济学专业为例,虽然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是以数据为基础的,但要把数据呈现给同行,呈现给公众,要通过论文形式来构建我们的思想,并通过写作的基础思维来搭建论文构架。所以,这两门课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专业上,对我的帮助都很大。
黄语盈:我想分享两门课,一门是大一刚进来每位同学都要上的“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这门隶属于“社会文化基础板块”的通识必修课,包含了国家、城市、女权主义、经济学、环境保护等多个话题,让我们对社会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门课的教学方式有别于高中历史、政治课。在高中,我们更注重背诵和记忆一些时间点和概念,但到了大学,相较于某一历史年份对应某个历史事件,教授更在意我们对某一事件、某一话题的思考与想法,能否将个人经历、课堂所学与这一话题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交流、写作。
“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课程的教材封面及部分目录。封面上的世界地图上下调转,意在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看世界
这门课虽然是学校为数不多的一门大课,但我们会有小的“Recitation(复习课)”,每个教室只有十来个人。Brad Weslake教授会给我们发几个小纸条,告诉我们,每发言一次就用掉了一个小纸条,小纸条用完就不能再发言了。
教授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很多同学发言实在太积极了,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想法,教授不得不控制大家的发言次数,并让学生学会凝练、沉淀自己的想法,通过有限的发言次数来呈现更全面、更到位、更成熟的观点。与此同时,教授也欢迎同学们下课之后到办公室继续和他探讨。
第二门课是我们的特色专业“互动媒体艺术”的一门基础课“通讯实验室”(Communications Lab)。在这门课上,我深刻体会到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的教学理念。这门课没有教材,教授会根据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源来激发灵感与创造力,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实践和掌握不同的技术。
因为这门课以项目为基础,我一学期大概做了5个项目,包括“交互动漫、交互视频、交互音频、互联网艺术”等作品。我想介绍一下其中的视频项目,教授并没有直接教我们如何拍视频、剪视频、配字幕等等,而是播放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将同样的内容重复拍摄了5次,但每次都有一个不同的限制条件和主题。
看完这部电影,教授让我们抽签,并根据抽到的限制条件和主题去拍。我们小组抽到的是“Shoot Through a Mirror(通过镜面拍摄)”,要包括森林的元素,视频里还不能出现人。我们三个人集思广益,最后决定拍一个警示人们不要过度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而忽略真实生活的视频作品。
黄语盈和小组成员在“通讯实验室”课上的视频作品
我们把镜子转化延展成了手机、iPad、电脑等多个屏幕,做出一个镜像森林的效果,完美地将所有的要求结合在了一起。这次经历让我深入了解到从一开始的头脑风暴,到拍摄视频、解决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再到最终完成作品的全过程,对我个人的创作和项目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招办:据我了解,昊泽同学对社会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很感兴趣,能否介绍一下你的课外研究经历?
祝昊泽:截至目前,我一共参与了三个研究项目,一个是刚开始进行的经济学专业的暑期研究项目。另外两个已经取得一些进展的项目,一个是对上海古建筑的研究,一个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我现在正做的暑期科研项目,其实是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DURF)提供的机会,具体就是每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找到一位全职教授来辅导你的研究,这位教授不管是上海纽约大学的教授,还是纽约大学纽约校园或阿布扎比校园的教授都可以。
如果教授愿意支持你,学校也认为你的项目是可行的,就会给你一笔研究经费让你展开研究。这是学校鼓励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设置。
第二个是学校中文教学项目的顾蓓蕾老师的项目。因为学校要求所有国际学生都学习中文,所以我们有一个师资力量完备的中文教学团队。顾老师生于上海,她一直都很关注自己出生、成长的那条老弄堂的历史变迁,并一直挖掘资料,整理收集关于这条老弄堂的信息。
因为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她希望能够有同学来帮她做这项工作,并参与研究,所以她在学校职业发展中心的职业岗位发布平台“Handshake”上发布了招募研究助理的信息。我看到这条招募信息后,就和顾老师取得联系,陈述了为什么想申请这个项目的原因,发送了个人成绩和简历等基本情况。当天我们就做了一个简短的沟通,顾老师也介绍了研究项目的具体情况。
点击阅读顾蓓蕾老师做客2019“造就REMIX大会”时的分享
后来我加入了顾老师的研究项目,也了解到学校给予研究人员的资源。比如说,我们购买了《字西林报》等上海老报纸的数据库,也通过电子书平台购买了一些外文电子书。我们利用这些资源来做了小小的探索,也算是以小见大的一个研究。后来,顾老师通过“造就”演讲平台和全国观众分享了她的研究发现。
我参与的第三个项目是学校心理学教授Pekka Santtila的研究项目,他可以说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了,在芬兰、北欧,乃至全球范围的相关领域都很有影响力。加入上海纽约大学之前,他曾担任位于芬兰图尔库的奥博学术大学艺术、心理学和神学学院的院长,并与芬兰警察学院合作过。他的研究项目是关于目击者有效辨认的距离,希望能为犯罪目击这一领域做出学术上的贡献。
以上是我截至目前的三段比较有趣的研究经历。
招办:除了学术研究机会,上海纽约大学也有丰富的校园活动。语盈同学是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体验?
黄语盈:在来上海纽约大学之前我其实有一点小小的疑虑,就是我们学校学生的数量相较其他大学要少得多,所以我担心学生社团活动会不够丰富。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每一层楼都有一面白板,上面贴着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海报,大多都是由学生组织的。因为我们人少,所以只要有完整的想法,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就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发起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上海纽约大学每学期都会举办丰富的学生社团、讲座以及学术活动
我一开始提到,我在高中就参加过上海纽约大学举办的模联活动,所以大一在面试学校模联社团时,我们会场的主席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他祝贺我加入上海纽约大学,也邀请我加入模联。后来我担任了2019年模联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分会场的副主席。
此后,我又申请了学生会部长的职位,负责全球事务部的工作。这个部门主要负责与前往世界各地进行海外学习的上海纽约大学同学保持联系,并与纽约大学全球体系的其他校园和海外教学点合作举办活动。
这份工作让我认识了很多来自纽约大学全球体系的小伙伴,并建立了更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因为我爸爸是福建人,妈妈是湖南人,我又在上海生活了将近八年,我常常说自己有着多重身份认同,但同时缺乏对于故乡的归属感。但来到上海纽约大学之后,加上通过学生会活动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着丰富的成长经历和多元文化背景。
所以,我觉得自己在上海、厦门都长期生活过,听得懂两边的方言,也对两地文化习俗都有共鸣,这反而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也能交到更多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并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了新的理解。
招办:最后一个问题,能否分享一下从高中进入大学后,觉得自己身上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什么?或者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种技能是什么?
祝昊泽:我最主要的是态度上的转变,对学习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高中的时候还是以考试为导向,以考试为目标,至少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对于高中的学习,高考是最主要的事情,只要能够满足高考考试的要求,就认为自己的学习到位了。对于高考不会涉及到的内容,有空的时候会作为兴趣去看,但不会占据过多时间。
来到大学之后,我发现我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去认真对待。我们不分专业、不分班级的这种机制,意味着每一门课的教授都会以同一个要求来对待每一位同学。拿我正在上的一门心理学课为例,教授不会因为你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降低对你的要求。你要提交的作业都是一样的,每位同学都会按照最高标准来完成一门课的学习。
所以,学会认真对待每门课程、完成每件事情,是我进入大学后最大的一个变化。
黄语盈:对我来说应该是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因为在高中真正能被自己安排的时间是非常少的,我们都只是努力完成老师和家长为我们安排好的任务。但到了大学,我们每天最多可能只有3-4节课,多了很多可以自己安排的时间,不过,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的社团活动、讲座、工作、研究等。
即使是学业方面,在大学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在高中,可能所有的作业安排老师都会写在黑板上,或是在微信群里提醒,但在大学,我们需要登陆NYU Classes系统来查看作业任务,教授也可能在上课的时候口述作业安排,或发一张作业纸,也可能是助教发来布置作业的邮件等,所以需要学生自己把作业安排和截止时间归整在一起,排出一个最合理的时间表。
NYU Classes系统是师生均会使用的功能强大的教学管理平台
像我喜欢早上学习、下午参加活动,所以当作业很多的时候,我会适当地放弃一些下午的活动。因为上海纽约大学是一个有很多机会的地方,所以必须要有取舍。如果每一个活动都想参加,每一件事情都想做好,可能最终会导致每件事情都没有做到最满意的程度。
问答环节(Q&A)
Q1:上海纽约大学在教学方面的创新形式非常吸引我,我想问一下学长学姐,你们平时的作业形式和考试形式是什么?需要刷题吗?和应式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黄语盈:我认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前面介绍的像“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这门课,它就没有所谓的应试考试这种形式。
我们的作业以及考试打分标准分几类,其中一类是课堂参与程度,也就是你上课发言的次数和贡献想法的价值;还有一类是写作,我们这学期写了四篇文章,字数从500字到1000多字不等,教授会根据你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深度进行评判,也会看最后这篇文章跟你第一篇文章之间有多少提升;最后一类就是一个学期结束时的考试,考察你对一些文章的思路、概念的理解等。
另外,像我之前介绍的“通讯实验室”课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每学期的考察范围覆盖5个项目,每个项目占的百分比不一样,评判标准取决于你的创新程度、技术的应用程度,此外还有课堂参与程度。
祝昊泽:我只补充一点,在比如说微积分、数学,或经济学的宏观微观计量这些专业基础课上,传统的笔试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察环节。所以我们每节课的评判标准不是单一化的,而是教授根据课程的要求和特色进行来设计的。
Q2:我来自一座小城市,这里的英语学习资源也好,师资力量也好,可能都比不上大城市的一些学校。如果我想要进入上海纽约大学,是否需要利用暑假时间突击英语?我现在的成绩在学校里如果正常发挥的话,应该能考到985或211大学。但我担心和大城市的同学们相比,我的英语水平肯定不及他们,我是否需要学习托福、雅思之类的课程提升英语水平?
招办:我可以先从招办的角度来讲一讲我们对英文的要求。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同学提交托福、雅思考试成绩。学校更看重同学们对英文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标准化考试成绩。学校的校园日活动是全英文进行的,这也是我们考察同学英文表达沟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你担心自己因为来自小城市,英文就不好,那我可以分享的是,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30多个省区市,大城市、小城市的都有,英文水平其实更多的是因人而异,而不单是看城市。
上海纽约大学位于浦东世纪大道上的校园
就英文水平而言,我们希望同学们达到能用英文清楚、流畅地跟人沟通交流的水平。但这并不是说,你的英文水平在高中就要达到完美。比如某些单词你还没学过,但你对英文有比较好的掌握,就可以灵活地换一个单词或讲法来进行有效沟通。进入学校之后,我们还会有学术英语课程以及像刚刚浩泽同学提及的写作课程,来帮助同学提高学术英语能力,适应学校的全英文教学环境。
黄语盈:招办老师说的这一点我非常感同身受,就是要学会用一些已经掌握的单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那些目前可能还不会的单词。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勇敢地开口表达,这一点也是我从高中到大学最重要的一个转变。
进入了上海纽约大学,也许有些同学一开始会对自己的英语感到自卑,但这里所有的教授和学术资源中心的老师,以及英文为母语的国际同学其实都会鼓励我们,说我们的英语水平已经非常出色。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胆怯。
Q3:如果通过了校园日活动的面试环节,那高考成绩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可能被录取?
招办:高考成绩的要求其实跟上海纽约大学特殊的申请流程是分不开的。同学们在通过材料初审进入校园日活动的面试环节之后,会有三种结果:一部分同学会很遗憾地在校园日活动之后被淘汰,另一部分同学会被分成两类录取资格。
一类是A档的预录取资格。拿到预录取资格的同学,高考成绩只要达到所在省份的一本线,就可以获得录取。这一类同学我们认为跟学校的匹配程度最高,是综合表现最优秀的一批同学,所以给予这样的一个录取政策。
一类是B档的待录取资格。拿到待录取资格的同学,高考成绩要达到所在省份的一本线,但我们会结合高考成绩、前期申请材料,以及校园日活动的表现来综合评估,择优录取。
进入上海纽约大学的同学不管是预录取还是待录取资格,平均分基本上都达到了全国较好的985、211高校的水平。
我们每一年的招生计划均不做分省安排,也就是说,不会规定针对每个省份的招收人数。每一年各个省份的录取学生,都是从全国范围里择优录取的。所以,你所在的省份每年的录取人数可能都不一样,往年的数据也不具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如有任何关于上海纽约大学本科招生的问题,欢迎致电021-20595599(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00 -下午17:00,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其他特殊情况除外)或发送邮件至:shanghai.admissions@nyu.edu进行咨询(三个工作日左右回复)。
官方QQ群:
上纽大招生官方 - 华东:111393813
上纽大招生官方 - 华北东北:312415903
上纽大招生官方 - 西南西北:584188864
上纽大招生官方 - 华中华南:605743020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与招办学生大使面对面”线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