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电影放映业如何快速恢复元气?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疫情过后,电影放映业如何快速恢复元气?

疫情过后,

电影放映业如何快速恢复元气?

中国艺术报记者 李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几个月来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影剧院也将复工提上日程。然而,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需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观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全国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十分关键。

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行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及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日前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经分析研究,发布了《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占24.3%,二线城市占41.1%,三线城市占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开业5年—10年的影院占四成。参与本次调研的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等19家院线。报告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

报告显示,尽管疫情给各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行业上下游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良好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暂时的困境也为影院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对于影院而言,复工的意义并不仅在于票房营收,更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恢复迈出的第一步。

影院普遍亏损,

超四成面临生存困境

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票房同比下降87.7%,500座—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全部影院从今年2月开始就已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约12408家计算,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

受访的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影院,可见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进一步增加。但仍有68%的受访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渡过难关、保存实力。

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受访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停业的风险;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的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此外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观众能在短期内恢复观影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更有37%的影院认为需要半年以上时间。

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片方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新片集中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短期应对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多数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2020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

全面落实扶持政策,

突破困难积极自救

面对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电影放映业渡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至4月初,超过40%的受访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本地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落实力度较小。

为帮助观众回流,多数影院将积极开展自救,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防疫,增加信心;降低票价,让利观众;布阵线上,营销先行;组织放映、公益行动;品质严控、转型升级。

报告显示,疫情的持续发展,或将对电影放映业带来很多中长期影响。首先,影院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也不会明显反弹,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其次,全年票房收入减少,疫情导致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遭遇“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同时,运营成本增加,停业停工导致影院无收入,而人员、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此外,互联网带来了新变化,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形成竞争态势,给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最后,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此次疫情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

而疫情的持续发展,也在事实上加速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具体表现在:其一,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在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其二,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观众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观影信心短时期内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逐渐普及。其三,电影投资放缓。疫情导致电影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未来投资方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影院行业过去存在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恶性竞争的局面会发生转变。其四,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使行业更快速地进行市场整合。未来,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是电影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多措并举重振放映端,

助力电影业全面恢复

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我国影院在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也同时具备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等显著优势。

报告对后疫情时期中国电影放映业的发展,提出了四项对策建议。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电影放映业界要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订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

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并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

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部分影片转向线上放映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圈。未来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最大化地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

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电影放映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提升新片提前入市信心。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就越短,并将传导至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这样才能真正重启整个中国电影行业。

中国艺术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疫情过后,电影放映业如何快速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