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么认识文人书法?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究竟怎么认识文人书法?

中国艺术报

悼杨铨 鲁迅

说清楚文人书法

——与张瑞田谈

《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

中国艺术报记者 杨阳

近日,张瑞田的新书《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出版发行,引起广泛关注。如何看待文人书法,社会上一直存有诸多争议,从张瑞田策划的一系列文人书法展来看,他关注此问题由来已久。那么,张瑞田对文人书法有何独到见解?本报记者对张瑞田进行了专访,请他畅谈他眼中的文人书法。

中国艺术报

《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记者:《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向你表示祝贺。你一直对文人书法感兴趣,想听听你对文人书法的理解。

张瑞田:谢谢。我在书中的后记里写道,出版一本以“文人书法”为主题的书,是我的梦想,上海书画出版社让我的梦想成真。首先向上海书画出版社表示感谢。

对文人书法的理解,文化界与书法界存在误区。有人认为文人书法就是缺少历史依据和书写技法的名人字。其实不是这样的,文人书法是一个丰沛的概念和文化高度的象征,它是指中国传统文人在文学创作和毛笔书写两个既相同又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同样的成绩。文人书法是具有文化责任和审美意义的集合体。第一,文人书法技道并存。文人书法,是文人对书法的专业性领悟,选择的眼光、临写的精致、书写的自如,证明了古代文人与书法须臾不分,文人即书法家,书法家即文人,作为传统,延续了一千多年。第二,文人书法富含文化内涵。因为文人书法的表现形式多以手札、手卷、手稿、日记、楹联等形式出现,这些私人性的毛笔书写有思想表述、情感传达,蕴含了太多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王羲之的《十七帖》是手札,颜真卿的《争座位》是手札,苏东坡最为精彩的墨迹仍旧是手札。这说明,贯穿中国书法史最为精美的表达,是中国文人在工作与思考中留下的信函与诗稿。临写这种墨迹,我们岂止是在临写古人字迹的形质,应该是对古人情感的体会,对古人内心世界的窥探,对古人精神世界的仰望。

记者:你向往的文人墨色是什么?你觉得文人书法能复兴吗?

张瑞田:文人墨色,是一个丰富的生命意象,多维、多义。社会变革、科技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代汉语的普遍使用,硬笔替代毛笔,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使今天的一切与古代、近代中国产生了距离。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任何生硬的剥离,不顾及历史客观规律的妄想,都是昙花一现。2000余年的文化传统绵延至今,深刻的记忆、深情的回望,依旧可以体会到时间的温度,而优雅的诗文、沉郁的墨迹,依然诱惑着我们。因此,不管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汉字组成、毛笔书写的文章与诗篇,一直被视为生命、尊严、价值,我们代代相传,吟诵这些诗文,临写这些墨迹,我们的内心就会涌动民族自豪感。文人墨色,就是生命墨色、中国墨色。

然而,有一点我们需要理解,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终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统领地位,彻底改变了中国文人的命运轨迹,自此,文学与书法分家,文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笔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传统文人,被现当代作家、诗人替代,那种文墨兼优的文化景观,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历史方位转变了,文化趣味调整了,埋藏在时间深处的人文场景会有另外的场景替代。我不认为文人书法会复兴,但我相信文人书法的文化深度和艺术魅力能够引领我们的文化判断和审美旨趣。

中国艺术报

未及一一作答札 沈尹默

记者:文人书法与当代书法是否有差异?

张瑞田:如果说文人书法是加法,当代书法就是减法。什么意思呢?北宋文人书法的集大成者是苏东坡、黄庭坚,作为北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安邦定国之才,同时在文学艺术上也有高深的造诣。历史是无情的,在统治阶层稍领风骚的苏东坡,没有因为朝廷赐予的一官半职被人记住,其显赫的声名,所依靠的还是他的诗文和书法。苏东坡用毛笔写诗作文,诗文依托毛笔代代相传,所谓的文墨兼优即是如此。进入现代中国,文人书法已是稀缺的存在了。可以称为文人书法家的人凤毛麟角,屈指数来,无外乎鲁迅、郭沫若、茅盾、谢无量、叶恭绰、马一浮、沈尹默、叶圣陶、赵朴初、沈从文、台静农、高二适、傅雷、启功、周而复、吴丈蜀、刘征等人,以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熟稔,还以他们对书法史的了解,对不同书体的文化感受,以及准确的临习、独特的体察,最终抵达了书法艺术的真正彼岸。

在我眼里,文人书法就是传统书法。

书法走到今天,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不仅仅是书法本身的问题,也是历史文化问题。放弃科举考试,弃用文言文,硬笔书写工具的广泛使用,书法的末路到来了。书法与文言文、格律诗天然共存,当文言文、格律诗的命运发生改变,书法的命运也会改变。

从表面来看,书法就是毛笔书写,不管是传统书法,还是当代书法,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的诗文。看苏东坡的字,再看当代书法家的字,没有区别。但是,书法家的身份转换了。传统书法家基本是读书人,经史子集均有涉猎,有的在科举考试中胜出,成为社会栋梁。当代书法家的身份是多元化的,我曾经对“60后”书法家的教育背景进行了考察,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庶几是“中师”毕业,那里有专业的书法教师,他们一方面教学,一方面创作,对学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我也考察过书法社会教学,基本上是教临帖的方法、写字的技巧,目的是参加全国重要书法展览。当代书法教学,不强调读书,也没有人谈书法家必备的知识和学养。一句话,竞技性的书法生态,衡量的是书法家的写字水平,学哪一家,学的是否好,整幅作品是否有视觉冲击力。至于所写的文辞、所写的字是否正确,常常被忽略。这是当代书法的局限,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瓶颈,也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记者:当代很多作家、诗人喜欢写书法,也经常举办展览,他们的书法是文人书法吗?

张瑞田:很多当代作家、诗人喜欢写字、办书法展。其中一部分作家、诗人对书法有了专业性认知,认真临帖,也愿意与书法家交流。书法是一门艺术,有自身的规律,不从源头学起是不行的,不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也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初学写作也需要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有了积累、有了实力,才能写出好文章。书法与文章的道理是相通的。作家、诗人写的字,因人而异,能够达到文人书法的高度,要有前提条件:第一,这个作家、诗人需要有扎实的传统功力;第二,需要有专业的书法判断能力;第三,要有相应的文化修养,否则,就是名人字。道理很简单,作家、诗人的知名度较高,有读者拥趸,他们的字被热捧,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的字是文人书法,以名人字视之,更符合事实。

记者:作为策展人,你策划了一系列以文人书法为主题的展览,你是否有继续推动的打算?

张瑞田:我热爱文人书法,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作家、诗人拿起毛笔写字。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书法家加入读书人的行列,写诗作文。书法是综合艺术,文学是重要的环节。我会根据具体情况,策划符合当代文人书法发展的展览,其中包括个展、联展或综合展。我对文人书法有很多想法,这些成熟或不成熟的想法,都在这本书里。

中国艺术报

题《呐喊》 鲁迅


先器识而后文艺

——《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后记

张瑞田

文人书法不是名人书法。对书法史略知一二的人,就知道历史中的好字都是文人写的,文人书法就是中国书法的本质。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古人讲得通俗易懂。缺乏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的艺术作品,肤浅而苍白。

从这个角度理解与思考文人书法,就会看到书法艺术的真相,也会掂量出书法艺术的真实价值。

当代人视域中的文人书法往往与名人书法混淆,这是缺乏书法史知识的表现,也是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正是因为这样的“缺乏”和“局限”,一些人眼中的书法就是笔墨,仅是字型,对书法的“器识”,视而不见。因此,一些极其可笑的观念产生了,若干书法家瞎子摸象一样判断经典书法和当代书法,言谈举止的滑稽样子倍感可笑而又无奈。

正确理解书法艺术的道路只有一条,回到原典,尊重常识。因此,我有一个固执的认识,历史中的好字都是文人写的。

当然,历史中的文人和现实中的文人有了生存际遇、身份角色的差异,当代文人永远失去了传统文人所面对的文化语境,那支看似柔软却十分坚硬的毛笔,从当代人生活中退出的那一刻,书法艺术就成了断线的风筝,飘荡在空中,引人遐想。种种误解,也因此而来。

文人,是中国文化史寓意颇多的形象,他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文化理想,他与庙堂的靠近和疏离,他的才能与风流,是我们不衰的话题。文人书法亦然。那副“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笔墨留下了无尽的历史遗绪和文化信息。典雅凝重的书写、文墨兼优的形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风骨,给予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和审美陶冶。

我关注文人书法的理由就在于此。对现当代文人书法有常识性的了解。首先,我熟悉他们的文章,耐心阅读,感知激荡的生命波澜、昂扬的精神、脱俗的气质以及现实的担当。他们的毛笔书写于此生发,人生况味跃然纸上。第二,他们传统文化功力深厚。从少年到青年,直到生命的终点,毛笔的魅力须臾没有退去,砚边人文是永远的坚守。这种状态,保证了他们毛笔书写的文化属性和艺术特性,也维护了中国书法的尊严。

思考与写作,就有了这些文章。

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能完全切中文人书法的肯綮,仅凭常识和兴趣谈谈观感,一是表达自己对“文人”的崇敬、对文人书法的向往;二是对文人书法美学内涵的探究,找到自己与他们的距离,反省、补课,让我们对书法的理解回到正确的轨道。

中国艺术报

君是词源札 赵朴初


人生的启示和审美的陶冶

——《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读后

孙宜才

书法是一个魔力四射的话题,千百年来,几乎伴随着文字的产生、书体的演变,直至今天,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当然,对书法的言说,既绵延连续,又具有明显的时段性,也即时代性。近日,读张瑞田的随笔集《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出版,领略了作者笔下的许多妙见,一些疑惑遂得以释然,心中廓落了许多,感觉这是一本好读的书。

说它好读,首先这是一个我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一名文学与书法爱好者,多年来一直仰慕那些文化大家的翰墨、手迹,每每品赏,其中的醇厚、锐利、洒脱、婉丽,令人陶醉。近年来,张瑞田怀着浓厚的兴趣,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研究、赏析近现代文化名家的手札翰墨,并且策划了几次以文人书法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所思所得阐发为一篇篇精彩的赏评,奉献给读者。读《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跟随张瑞田的引领,系统拜识了30余位近现代著名的文人书法大家:王国维、鲁迅、沈尹默、陈寅恪、郭沫若、叶圣陶、丰子恺、梁启超、沈从文、台静农、赵朴初、傅雷……这些闪光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声震寰宇。对他们虽然耳熟能详,文章和墨迹也浮光掠影地略知一二,但较系统集中地学习、欣赏他们文化气息浓郁、人文精神闪耀的书翰墨迹,品味他们非凡的人生步履以及创作背后林林总总的的故事,这还是第一次。不能不说,这样的阅读,的确是一次愉悦的文化旅行,一餐丰赡的艺术盛宴。

这本书最重要的还在于作者能够通过书法触类旁通,努力感知、探寻近现代文化名人丰富而幽深的精神世界。从书法切入,进而探赜笔墨深处的文化内涵、感知文化名人精微的精神世界,是张瑞田在《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中贯穿始终的着力点。张瑞田在《钱钟书与书法》一文中写道:“回眸书法史,那些被称为书法家的人,庶几是文人学士,或者是重臣幕僚,那一笔雄奇飞动、情意绵绵的毛笔字,写出了自己的人格,描绘出了自己的家国情怀,也展露了自己的文化理解和艺术趣味。书法,好比中国文化的生命魔圈,深入其中,自有觉悟。”书法绝不单单是毛笔的书写这么简单,它是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展现,进而又会延展扩大至丰富而沧桑的人生阅历、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以及波澜起伏的情感情绪等。作者将笔触深入到文化大家的诸多方面,探讨了文人书法复杂而多元的内涵,比如,书法与学养、书法与诗文、书法与意蕴、书法与情感、书法与品格等。于是,《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读来就感觉内容丰满、蕴含厚实、意韵隽永。张瑞田笔下这众多的文化大家,个个具有超逸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因而所书写的诗文基本出自个人的创作。他们又大多具有独立高尚的品格、士大夫的担当与家国情怀,作者一一写来,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刻画出了他们各自特立独行的品质和独树一帜的风貌。如写王国维:“书稿、尺牍、笺书、便条等,尺幅不过盈尺,字只有一厘米大小,结构谨严,章法疏密得当,笔力遒劲,做文章读,铿锵有力,当书法看,赏心悦目。仔细欣赏,不难感受到作者的文化修养、人生阅历、人格操守,以及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理性认知和技术把握。”写到马一浮的人格与书格,《蠲戏老人鬻书约》的几种“不写”,确有一种撼人的力量,“一份约书,存储着丰富的生命信息。马一浮不写的底线,是一位有良知的读书人应有的价值准则。”中国民国时期,教育部秘书长马一浮与教育部长蔡元培意见相左,宁肯辞职返家,也不为粮秣妥协。作者由衷地感叹:“显然,马一浮的书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毛笔字,字里行间渗透着‘诗教、礼教、理学’的理性智慧和生命痴情。”

中国艺术报

癸叔词札 叶恭绰

在文人书法里,手札可谓是典型的代表形式了。张瑞田对文化名家的手札情有独钟,对近现代文人书法的关注点也始终侧重于文人手札上。尺幅小、字形小的手札所显现的书法魅力,似与一般书法创作又有不同。当然,问题并不在于尺幅的大小。当代书法艺术进入展厅,尺幅变大,丰富了创作形式,便于欣赏,并无问题;问题在于这种运动似的展赛中,单纯以追求形式、过分强调所谓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将书法导向一种竞技活动,就脱离了书法的本质,而走入了狭路,书法的式微也就不可避免了。《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中的多数篇什都是以手札为例,进而探索其书法特色的。例如沈尹默、周作人、陈寅恪、郭沫若、叶圣陶、吴湖帆、丰子恺、潘伯鹰、钱君匋等致龙榆生的手札,还有马一浮致锺山、谢无量致马一浮、张伯驹致张牧石、傅雷致黄宾虹、周退密致张瑞田等,这些手札可谓铅华尽脱,天趣盎然,各呈异彩,是近现代文人书法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此书的好读,还在于作者对各家书法的点评活脱晓畅,总能提纲挈领、切中肯綮、言简意赅、准确精到,寥寥数语即可直抵要处,捋清书家笔墨的来龙去脉,概括出书法作品的艺术特质。另外还在于张瑞田手中那支生花的妙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腹笥充盈下笔如有神。从书中文章可以看出,张瑞田这些年的读书,涉猎面之广、阅读量之大,都令人佩服。此外他每年还不停地在各地奔波,参加活动,寻幽访古。所接触的人物、作品、史料的层次之高,无疑也陶冶并影响着他的鉴赏与品评的格调。不夸饰地讲,其优美的文笔,使得这些书法评论都可以当作美文来读。作者笔下所饱含的敬仰而又真挚的情感,轻松自然洒脱的笔调,玲珑剔透、别具一格的阐释,令人读之如饴。美言隽语,俯拾即是。不妨随手拈几句共赏:“从历史深处而来的马一浮书法,与文化的驼铃相伴而行。”“《数寄诗来札》书法如疾风劲草,如一段密密匝匝的交响曲。”“不稳,是另外的稳,通过自我追问,诗意阐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书写有质感的文字,在书写中感受人生冷暖,寻求人生价值,是文人书法的基调。”“所谓‘碑学’,该是对古朴、自然、野逸、放达的追索,是对清刚雅正人格的礼拜。”

在书的后记中,张瑞田写道:文人书法,“那副‘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笔墨留下了无尽的历史遗绪和文化信息。”是的,通过《文人墨色》,也感谢张瑞田的引领,有幸一同领略欣赏现当代文化大家的翰墨,也一起感受到了人生的启示和审美的陶冶。

中国艺术报

张瑞田

张瑞田,1963年生于吉林市。书法作品数度参加全国书法展览,300余篇文化随笔、散文、书法评论文章散见于《中国作家》《读书》《上海文学》《美文》《文学自由谈》《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书法》等报刊。2006年在《美术报》开设“意水堂品书”专栏,品评古今书人、书事。从2007年至2016年,在《书法报》开设“瑞田观点”专栏,文风犀利,具有思辨色彩,受到读者好评。近年,在《中华读书报》《文艺报》《东方早报·艺术周刊》《新民晚报》《艺术市场》杂志、《中国书画报》开设“百札馆记”“读傅记”“弦古弹今”“文人翰墨”等专栏。出版艺术评论集、文化随笔集《百札馆闲记》《百札馆三记》《砚边人文》《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等著作。《“二王”何以滥觞》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作为当代文人书法的研究者和推动者,先后策划了“心迹·墨痕: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首届书堂山文人书法周书法展”“首届中国作家书画展、手稿手札展”“首届中国作家书画研讨会”“时间刻画: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文学作品插图展”“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等展览、学术活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中国艺术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究竟怎么认识文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