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范仲淹《致师鲁舍人》尺牍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赏析 | 范仲淹《致师鲁舍人》尺牍

范仲淹《致师鲁舍人》尺牍

□朱燕楠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他不仅政绩卓越,而且文学成就斐然,引领北宋文风。其文学名篇《岳阳楼记》千古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成为激励仁人志士的名言警句。

中国书画报范仲淹《致师鲁舍人》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之久,范仲淹的墨迹也属罕见。此幅《致师鲁舍人》尺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32.8厘米,横39.2厘米,纸本墨笔。共11行,每行字数不一,有部分字有缺损,共一百余字。尺牍内容为:“仲淹顿首。李寺丞行,曾□□□□递中,亦领来教,承动止休胜。仲淹此中无□□,儿子病未得全愈,亦渐退减。田元均书来,专送上,近得□扬州书,甚问师鲁,亦已报他贫且安也。暑中且得未动亦佳,惟君子为能乐□,正在此日矣。加爱加爱不宣。仲淹□师鲁舍人左右。四月二十七日。”此件作品实为北宋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庆历六年(1046年)四月二十七日范仲淹从河南邓州寄给任职崇信军节度副使的好友尹洙的。

此篇尺牍用行楷书写成,因为是书信,所以全篇用笔潇洒灵动。宋代的书法在唐代楷书的发展基础上又更进一步,出现了以“宋四家”书体为代表的夸张和个性。范仲淹虽不算宋代书法名家,但就其字本身来看,依然个人特点十足,颇有宋代不拘法度、崇尚书法本身意趣的特征。此幅尺牍虽然率真恣意,但仍下笔方正,颇具笔力遒劲的特点。

在章法布局上,尺牍的自由性使作品显得非常随意,长短不一,安排布置都没有刻意强调。单个字体从句间以及字间关系来看,都十足生动和灵活。范仲淹对单个字的书写非常有个人化的趣味和特点。倚斜之势非常明显,但是又控制得恰到好处,斜而不倒。字间关系以及结体的处理显示出他作为书家良好的笔力控制能力。特别是左右结构的字,最容易体现这类特点。例如“顿”“递”“领”“均”“动”“师”等字,乍看起来乖张倾斜,似乎有不稳定之态势,但细细观之却得见书家的笔尖控制力。对于上下结构的字,作者的处理方法是上大下小,突显字的结体特点,比如“李”“鲁”“乐”等字。但也有些字并无法度可言,呈现出的面貌却依然优美流畅,比如“佳”“在”“丞”等字。范仲淹在书写时一气呵成,字间的映带关系、前后笔触清晰可见,字间关系非常和谐统一。行间关系、行距大小从观者角度看也极具整体效果。左右结构的字最易写得左右对称而缺乏变化,上下结构的字也易呈现上下一致的呆板表现,作者在书写上极力避免这些程式化的结体面貌,独具匠心地表现自己不求法度的意味。

从书写方式以及习惯来看,作者的技法非常娴熟,入笔和收笔行动自如,毫无矫作情绪。入笔时落笔略重,有些字的第一笔出现一些重墨的痕迹,从“仲”“病”“书”等字可见一斑。作者在转折的笔画表现上急速且具动势,比如“承”“胜”“来”等字。撇画一笔,速度之下带来细且快的落笔特点。

尺牍多为书信往来或者随手字幅,多以行草书、行楷书居多。也因收信对象的身份和书信内容的变化,在字体选择上有所不同,轻松的内容多以行草、行楷为多。也有别出新意采用古朴的钟繇书风进行书写的,亦有用清秀小楷完成的。范仲淹这篇尺牍在书写上秉承随意潇洒的特点,是极富作者个性的创作。

宋代是书法佳作频现的时代,且书家个性十足,留下了珍贵的传世名帖。范仲淹在宋代虽以文名、以政治名,但是其书法也十分出众,文醇笔劲,实为北宋初中期书法在承接唐人楷书之变中的代表。现观其字,亦能品出一番北宋的尚意趣味。(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赏析 | 范仲淹《致师鲁舍人》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