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中见光华
□郭东健
1991年正值建党70周年,我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了《抗战一家》。作品表现了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40年率领南洋慰劳团赴延安慰问抗日战士的情景。该作顺利入选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福建省启动了“近代以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我依然选择了20年前创作过的题材。相较于之前的作品,这次作品的画面人物及场景有了大幅度的变动,画幅变为了方形,色彩改为色墨互渗的土黄基调,作品名改成了《陈嘉庚在延安》。继《抗战一家》《陈嘉庚在延安》之后,去年我所创作的《陈嘉庚在集美》(见下图)是我的第三件有关陈嘉庚的主题性作品。与最早的《抗战一家》相比,此作更多了几分朴素和清新。
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着许多值得挖掘和讴歌的感人故事。他倾尽资产兴办集美学村的事迹成为历史上的佳话。他提出的“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思想意义深远。他兴办集美学村的事迹体现出其办学兴国、百年圆梦的赤子情怀。这是一个值得感怀的事件,饱含着一种真诚、朴素的中华民族凝聚感,鼓舞着人们的爱国情怀,题材本身就具有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艺术贵在创新。定好了创作题材和切入点后,创作时画家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如何找寻新的创意,寻求自我突破。在画面形式的确定上,我设计了一张局部褪色、年久残损的老照片样式,舍去了上部校舍建筑的完整性,大面积的空间留白与时下流行的满构图风格拉开了距离,大开大合的画面节奏感使人物群像部分更为突出。在色调的选择上,我有意强化了黑、白、灰三色阶的视觉效应,使画面中的95个人物虚实相间、和谐有序,在整体单纯朴素的色调把控中形成各自的方阵,令整幅作品密而不堵、繁而不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我选取了陈嘉庚与幼儿、老师在一起的生动场景,以个性化的形象刻画手法传达出真实可信的人物神情和互动关系,合理自然而不牵强,以此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面对严肃的主题、严谨的造型,我还要求自己以灵动的笔墨画出文气,画出松弛感——这也是我艺术创作的一贯追求。
中国传统艺术崇尚以自然朴素为美。庄子提出“雕琢复朴”,天地大美就在于一派天然而无多余人工雕琢的痕迹,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为此,达到“朴素之境”是我此次创作所设定的目标。
我以朴素的心境入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主题,不因题材重大而刻意加强画面的气派感,不因理性而束缚了情感。我尽量压抑“拔高式”的渲染欲望,让自己融入画中角色,去体会那个年代的精神特质和本色状态。我舍弃对物象细部的过分雕琢,强化整体浑厚饱满的视觉效果,保持人物最本真的形态,从而营造出一种朴素的美感。
我以朴素的手法入画,尽量避免矫揉造作,不炫技、不浅露、不浮华,削减花哨繁杂的表面化制作,回避过于直露的画面节奏,用轻松而不失稳健的笔调写心抒情、塑造平实,使物象与笔墨气息通畅、和谐相融。我用具有概括性的色墨描写出特有的岁月痕迹,烘托出“陈嘉庚在集美”这一历史事件的精神指向,以此来颂扬可贵的人性光辉。这也是我所期望达到的一种叙述方式。
于朴素中见光华,在平淡处显醇厚,这是我的艺术追求。在此幅作品中,我希望能做到画面虚实相生,笔墨婉约沉着,人物概括简练,情景简静贴切,令观者可以平心静气地品读出作品所要提供给他们的精神指向。
(郭东健,生于1956年,祖籍山东滨州。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福建省画院执行院长(法人),福建省人物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出版有《当代国画名家作品——郭东健》《郭东健人物画集》《中国画名家郭东健》等。作品曾先后入选第七、八、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陈嘉庚在集美》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