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的美术社交新生态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微”时代下的美术社交新生态

“微”时代下的美术社交新生态

□陈大维

韩非子说:“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而微信的诞生,对美术圈而言,保守地讲,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激进地讲,是占领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时下,微信盛行造就了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尽管一些专家对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感到焦虑,认为人们会像贪心的猎人不停地追逐微信“魔盒”里释放出的兔子,最后被带入幽暗的森林深处;但谁又能无视微信带给我们的超过以往任何社交平台的便捷、私密、开放和互动的体验呢?当前,微信用户数量超过6亿,手机网民渗透率超过了80%。微信同样受到美术界朋友的青睐,大家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线下的社交关系延伸到线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微信朋友圈,开启了“微”时代下美术社交新生态。

微信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广阔平台。它不仅具有功能强大的群体聊天功能,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表情和文字的发送,而且还支持个体在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获得众人的“评论” “点赞”和“转发”。因此,美术界的朋友可以把自己中意的作品上传到朋友圈,与大家交流创作心得,分享艺术经验,并能及时获得圈内朋友的反馈。同时,借助朋友圈的转发和再转发,能以波浪扩散的方式呈几何倍扩大作品的影响力,足不出户便可实现艺术创作的自我展示。

微信提供了友情链接的便捷窗口。微信的这一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圈子社交的扩展性。用户可以通过他人的链接和再链接,突破自有的咫尺天地,分享来自远方的经验和成果。比如说,美术界朋友可将自己导师的言论、作品图片和视频以链接的方式与圈内朋友分享,把自己的好友圈与导师的好友圈串联起来,让更多有志于美术的朋友得以近距离观大作、闻大道,开启心智,提升技法,让大师不收徒而徒满天下、不传道而道在人心。

微信提供了批评讽刺的自由阵地。微信圈属于“熟人”圈,因此一些在开放平台有所顾忌的敏感话题和尖锐观点,例如官员在协会任职、作品天价拍卖、鉴定专家造假、名人书画中常有错别字、作品抄袭剽窃、艺术招考潜规则等问题,都可以在朋友圈中毫无顾虑地讨论和争鸣,甚至是毫不遮掩地批判和讽刺。

微信提供了幽默调侃的私密空间。微信的诞生,既提供了沟通平台,也提供了娱乐空间。大家出于娱乐的心态,通过微信与自己熟悉的朋友或是无伤大雅地相互调侃、自嘲,或是彼此分享一些奇闻异事、笑话段子。这种幽默调侃的私密交流,使得美术工作者既保持了“阳春白雪”的高雅追求,又保有了“下里巴人”的“地气儿”与“人情味儿”,是完整真实人格的体现。

正所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微信社交作为新生事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副作用”。我们要对以下三种误区保持警惕:

一要对微信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山头主义”保持警惕。微信作为社交平台,将志趣相投的人聚集起来,彼此分享和传播有共同价值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个甚至几个“言论领袖”,进而围绕“言论领袖”形成“圈子”。对于美术微信圈而言,要特别警惕“圈子”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绝不能画地为牢,更不能党同伐异。不能利用微信来搞拉帮结派、选边站队那一套,将感情交流的“开放大院”异化为自利封闭、团团伙伙的“小山头”,将思想碰撞的自由阵地异化为相互吹捧、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对于不同的观点和风格,要保持开放态度和宽广胸怀,不能对“圈外人”一律打压排挤,对“圈内人”无原则提携跟风。要保持微信生态的清爽。

二要对“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哀怨心态保持警惕。当下,有的人滥用微信社交的私密性,将朋友圈视为释放负面情绪的“泄愤场”:或传播虚假消息,以讹传讹;或缺乏正能量,总是以阴暗的心理去胡乱揣度甚至谩骂;或有意制造事端,无中生有,搬弄是非,躲在阴暗角落吹冷风……上述种种,给微信社交公信力造成了伤害。要让朋友圈保持一份温暖和敞亮。

三要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不平情绪保持警惕。从事艺术的人,天生都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往往对自己的艺术造诣抱有很高的期待。如果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那么这就是一份自信;如果不能,那么这就是一份自负。现在,朋友圈里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怨自艾、郁郁寡欢、恨无知音的朋友。他们“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了诉苦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士。”因此,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与其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公,倒不如学会给心灵松绑。

江苏卫视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里面的辅助人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科学助理”。我想,微信其实就是我们社交微时代的“科学助理”。她靓丽、理性。她不是生活本身,却为生活开创了无限可能。所以,你我皆可以做“低头”一族,只是别丧失对真善美的专注。(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微”时代下的美术社交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