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纡《致久直知县》尺牍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曾纡《致久直知县》尺牍

曾纡《致久直知县》尺牍□海哲 曾纡《致久直知县》尺牍也叫做《草履帖》,文字共八行,凡59字,纸本,作品整体纵33.8厘米、横45.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通篇大草,释文为:“纡以道中雨淖,狼狈之甚。欲烦左右置草履,以济兵卒。漫纳一公文去。幸留念。今晚恐不可行,来日相见。纡再拜,久直知县七哥,借一二十人来相接,尤幸。” 曾纡此帖用笔沉酣,行笔迅捷,开合变化很大。第一字,自称,“纡”字谨小,接下来的字变得宽博,“道中雨淖狼狈之”七个字一气呵成,中锋用笔已至笔肚。运笔如此老到,非修养深厚之人难为也。笔致肥厚如苏子瞻,字体紧结,少空乏之气,用墨丰赡,气格雄迈,因情事急迫,书写随意挥洒,天真流露,实为“无意于佳乃佳”的精品之作。 林语堂先生论书法时说,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下来了,并且也同样千变万化,不可胜数。迅捷稳健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模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

中国书画报

曾纡这幅尺牍的主要特点在于笔墨的动态变化,起笔,转折,顿挫,逸笔草草,润燥有度,率性中见沉着。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说:“中国文字的发展,由模写形象里的‘文’,到滋乳浸多的‘字’,象形的成分减少了,代替它的是抽象的点线笔画所构成的字体,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书者对形象的感情,书法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大自然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音乐’,来发展这音乐相互和谐的律动。” 北宋之初,统治阶层在思想领域为维护其统治,以理学教化天下,在文化上呈现出广袤富足但又陈陈相因的时代特点。理学是继孔孟之后的以“天理”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教化旨意,人的个性、天性被全面束缚,人的自然属性被社会属性替代,要求文人艺事要“以道为文”“名教之乐”,艺术已经沦为统治者的护法罩。这种扼杀人性的文化一直绵延至帝王统治的覆灭。 而曾纡这件《致久直知县》尺牍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朴素剖白,无约束、无华饰、无卖弄、无做作、无谄媚,有“薄周、孔,任自然”的魏晋风骨。中国书法的规矩体制不是为了让书者循规蹈矩,而是为让书者在天圆地方间恣意挥洒,正如东汉蔡邕所说的“书者,散也”的至理真言一样。 曾纡(1073-1135),字公衮,一字公卷,号空青居士,南丰(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宰相曾布的第四子,以诗词文章闻名当世。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曾布为二后山陵使,辟曾纡为从事,复除太仆寺主簿。崇宁二年(1103年)入元祐党籍,编管永州,会赦,移和州,又会赦,复承奉郎,监潭州南岳庙。历通判镇江府,知楚州,知秀州,提举京畿常平,改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罢归,主管南京鸿庆宫,屏居湖州。建炎三年(1129年)直显谟阁,四年,复除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移两浙路。绍兴二年(1132年)知抚州;三年,除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四年,除司农少卿,改福建路提点刑狱;五年,进直宝文阁,诏赍曾布《三朝正论》手书赴阙,中道除知信州,寻移衢州,未之官卒,年六十三。其生前著有《南游记旧》,善于词章,曾被《宋词通论》辑入第三章普通人物篇。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曾纡《致久直知县》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