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履祥老师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怀念王履祥老师

怀念王履祥老师 □张蒲生 今年是我的老师、著名书画家王履祥诞辰90周年、逝世两周年。欣悉西安美术学院将为他举办画展,他的音容笑貌顿时萦绕于我的眼前,作为他的学生,我想为他写几句话,以告慰其在天之灵。 王履祥老师是西安美院工艺美术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工艺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工艺系,1950年支援大西北来西安美院任教。

中国书画报

上世纪50年代我在西安美院读书时,他风华正茂、待人诚恳、为人谦和,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学期间正赶上“三反五反”“合作化”“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下乡下厂与工农兵相结合”等运动,渡过了一段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所以和王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几十年来我们之间始终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我都会给老师致信祝福。上世纪40年代老师在北京上学期间,从师著名画家王友石、汪慎生、胡佩衡、黄宾虹等先生,苦研南宗画学,远师元代倪、黄,以迄明代沈、董,临习不辍,奠定了深厚的笔墨功底。他“师古人”又“师造化”,注重实地写生,几十年来,走遍大江南北、三山五岳,对每座山的特点均有深透的理解。他不愿抱着画稿涂来抹去地临摹,是实地写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的写意山水画笔墨轻巧而灵动,苍莽而湿润,在挥洒时,喜以简括的笔墨写之,画树近于浓墨重写,远山以阔笔横扫。善于用水,使远山物象水墨淋漓,显出一种雄迈豪放的气派,并在浓淡墨色上敢用鲜明的颜色,使画面显得生气勃勃。他笔下的华山峻险、奇崛、雄伟,黄山山峦叠嶂、层次分明,苍苍茫茫极具气势。当然画得最多的还是他熟悉的长安南山的景象,如《南山秋色》《樊川晨曦》《柳荫深处》《翠华之春》《艳阳春》等等,画面高低远近分布错落的山峰和村落,左右倾斜的山石或树木穿插着盘曲的山道,掩映在橘红的秋色或翠绿的春色间,大笔淡墨皴染,又注重细节刻画,如小道中的行人、山间的小屋、山沟里的泉水和瀑布等等,使画面充满了活泼的生机,给人以振奋、欢快的感觉,这就是他所熟悉的西安南郊终南山、翠华山一带的景象。 再看《大雪兆丰年》《瑞雪迎春》《踏雪归》《终南飞雪》等画,以淡墨写意的山坡、农村小屋、浅云淡天衬出银白色雪景。行人在雪中赶路,孩童在雪中玩耍,给人以祥和、清雅的感受。这些雪景画使我联想到宋人范宽画的《雪山萧寺图》和《雪景寒林图》以及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这些作品画面的空间包容性大,使观者如临其境。由于王老师早年临摹了很多宋人的山水画,吸收了其中高远法和深远法相结合的手法,更领悟到写山要写境、画山要画魂的艺术精神,同时又借鉴了清代四王和石涛的山水画法,通过实地写生,运用笔墨的变化,使雪山雄浑中融入一点厚拙,幽穆里糅进一点苍润,使画面更加生动,这就是长安南部潏河两岸一带冬天山村的景色。西安美院旧校址就在长安南部,上世纪50年代我在此读书时,经常去翠华山一带写生,所以翻开王老师赠送我的画册时,常常引起我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和联想。 王履样老师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县,成长于北京,一生工作于西北长安。他对长期工作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心在教育,情系长安,终生赤诚育才俊,满怀激情绘河山。他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设计家、书画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书画和美术设计人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永远怀念他,祝贺这次画展圆满成功!(附图为王履祥《春风吹绿终南》)

(来源:《中国书画报》副刊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怀念王履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