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翠华 | 雪云显明净 天地透清凉 ——卞文瑜的《山水图》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藏品翠华 | 雪云显明净 天地透清凉 ——卞文瑜的《山水图》

雪云显明净 天地透清凉——卞文瑜的《山水图》 □李新平 “画龛巨幅千峰稠,小景点出林塘幽。晚年笔力真沧州,幅中鹤绿轻王侯。”这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在《画中九友歌》中对卞文瑜的评价。吴伟业在这首诗中吟咏了以董其昌为首的九位名溢当时画坛且关系密切的画家。这九位画家虽未成立严格意义上的画派,但他们都从主导思想到笔墨意趣上追随董氏,并借吴伟业之诗,成为中国绘画史中的“画中九友”。 卞文瑜(1576-1655),字润甫,号浮白、萝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生平在史籍中记载较为简略。《艺芳书画录》对其这样描述:“本姓徐,非姓卞,盖因有避而托者。”清代彭蕴灿在《历代画史汇传》中写道:“(卞文瑜)生平无定居,炉香茗到处自随。”在明末清初的烦嚣中,卞文瑜常年游历于江南山水间,用画笔来抒发自己淡泊闲雅的心境,后人多以“不食人间烟火”来评价其超脱世外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心态。他将此种心境注入画作,使其生发出满幅的清雅超逸之气。清代秦祖永评其画“笔致幽秀,逸趣横生,真能洗涤烦襟,引人入胜”。卞文瑜的《山水图》(见右上图)是其55岁时所作的雪景山水作品。此作为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40厘米,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图中绘写了江南雪山小景,由远景、中景、近景“三段式”构成。远景的天空用淋漓的水墨涂染,以反衬出雪峰的洁白晶莹和巍然高耸。山与山之间的界限则用极简括的皴笔草草绘出,轮廓线条间再用淡淡的花青轻染,显现出笔断意连、气脉成章之势。中景与近景用斧劈皴、荷叶皴等皴法营造出峻拔的山壁、沉重的石块、蜿蜒的溪谷,均各尽其态。山村一角和隔溪坡岸的临冬枯树,木叶尽落、枝干曲劲,在凛凛寒风中蕴藏着蓬勃生机。几栋民居使冰清玉洁的世界生发出一股生活气息。整幅作品布局巧妙、内涵丰富,用笔疏淡秀逸、顿挫有力,用墨细润淡雅。山石皴笔较少,但线条清晰。画面依靠水墨渲染和留白表现的明暗关系强化了冰雪山石的立体感,虚实相间中富于变化,展露出恬静秀雅、清旷空灵的意境。

中国书画报 卞文瑜此作近董其昌笔墨,有苏松派之遗风;但从笔法和构图上看,已有对董源、巨然技法的借鉴,赏之令人联想到董源的“平淡天真”“得山川之神气”,联想到巨然《雪图》中高峰积雪、松杉萧疏的冬日雪景。创作此作时,卞文瑜正处于由苏松派画风转向宋元风格的变革时期。此作枯木萧索、雪云明净、天地清凉,小桥、茅屋间散发出古朴的雅韵,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妙境,在一派文人逸趣中凸显出画家的人生修为和超迈心态。

卞文瑜以擅画山水名世。他早期学苏松派赵左一路,且承吴门画派之风,后世用“布局结构殊有思致,树石勾剔颇具笔意”来评价其早期绘画作品。其后他又沉迷于董其昌的笔墨经营之法,将董氏首重笔墨、章法的特点与吴门画派注重画面意境营造、强调诗意结构布局的特点相结合。卞文瑜在赵左、董其昌二人的影响下,以画小景山水居多。《图绘宝鉴续纂》评价他“善画山水小景,颇佳,大者罕见”。清代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写道:“(卞文瑜)从董文敏,讲求笔法。”但其笔墨终未能超越董氏,后世谓之“落墨太松,失之弱耳”。卞文瑜晚年得以同“四王”中的王时敏、王鉴成为密友,在此二人的影响下开始摆脱苏松派的影响,开启了上追宋元诸家的革新之路。此后,其山水画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画家吴湖帆曾在卞文瑜的《云山水隐图》扇面中题跋:“卞浮白兼秀雅浑雄之长,与王廉州(王鉴)实堪伯仲。天启丁卯犹在中岁,其孟力精绝时与,此箑树法纯从董文敏(董其昌)中出。”王鉴对其晚期作品评价为“笔法遒美,元气灵通,与生平画迥不相类”。卞文瑜的晚期作品笔墨凝练苍润,布局精妙自然,意境清雅简远,具有超逸之境。 卞文瑜在《山水图》中通过对小径通幽、孤松独立、枯木流水、山明峰秀、茅屋小桥的描绘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应是画家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冬日雪景更令人倍增一番清赏雅趣。纵观卞文瑜平和淡泊、清雅飘逸的一生,品味此幅雪景山水素装淡裹、冰清玉洁的山林民居之画面,不由得对这个雪云明净、天地清凉的世界无限神往。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藏品翠华 | 雪云显明净 天地透清凉 ——卞文瑜的《山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