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精英】善思求变 探索立格——丁杰
□廖少华
近些年,丁杰多次举办个展并参加国外联展,引起美术理论家们的关注。近日我读到他新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对其创作思路及目标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丁杰父亲姓陈,母亲姓丁,其八世祖陈嵩是清代著名画家。家学渊源对丁杰的艺术起步、学画行迹之影响不言而喻。他于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来又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他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使命感,长期坚持创作,逐渐形成今日之画风。
丁杰有清晰的艺术目标。他坚信“梦能成真全在我,笔可达意贵由人”,决心“在传承笔墨的形式架构上,生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出能够表达自我经历、自我感悟,并能够体现这个伟大时代精神的作品”。他的山水画艺术之变,经历了师人、师物、师心的过程。
《哈尼梯田冠天下》 丁杰作
丁杰的艺术探索主要表现出四点特征。其一,遵古训,明古法,传统功底扎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薛永年先生认为,丁杰的某些作品“画风更传统,跟黄宾虹更近一点”。黄宾虹在1955年提出:“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显然,丁杰深悟黄宾虹这一旨意。其二,长期坚持以造化为师,通过目识心记与现场速写,增进对表现对象特征的理解。摄取对象在心,笔底便驾轻就熟。其三,取东西方艺术之长,在中国画笔墨传统的基础上,恰当地汲取了西画光与色的表现因素。其用色明丽的作品是这一变化的例证。其四,书画兼修。诚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所讲:“丁杰钻研艺术有一个特点,即书画双修。丁杰的蝇头小楷,功力很扎实。在中青年画家中,他的书法水平是突出的。”丁杰曾以几年时间用小楷抄写完成了几十万字的《水浒》长卷,可见其对书法用功之深。他的山水画书写性很强,这无疑得益于他的书法实践。
丁杰山水画新的艺术形态,由古而来,依时而生,以心而出,表现出以下四种形态:
第一类为厚重苍茫型。傅雷在《黄宾虹论画录》代序中说:“凌乱者井然矣,模糊者粲然焉。”此语深为黄宾虹赏识。丁杰虽然师法黄宾虹,但主要师其心,而非仿其笔痕墨迹,因此丁杰的作品也近深厚粲然的意境。他的《山居图》以浓重带几分枯竭的点、线,“乱中不乱”地构成整个作品。画中的几处虚空,给厚实的画面平添了通透之美。
第二类为野逸型。此类作品的章法与笔墨的驾驭及视觉的审美等都要求画家具有较高的素养。清郑板桥说:“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又说:“功夫气候,僭差一点不得。”丁杰的《白云风散尽》《溪水平如镜》等佳作,在线的勾勒与点画之间加进了综合性的揉、擦、染等技巧,线条与点的跳动形成了一种生动的乐感。
第三类为轻盈型。这是丁杰融进西画色彩概念后尝试的另一类创作。这些水墨小品色墨结合得互不相碍,使人赏心悦目。他的这些作品还体现在陶瓷绘画中:笔墨优势随形而见、依势而出,似一首首不同特色的乐曲共同奏响。
《人间何处有此景》 丁杰作
第四类为意笔装饰型。《石魂》《梦中皖南》《向心》《凝聚》等作品,巨大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构成装饰意识、向心的磁场效应与发射性的外倾张力,不仅在审美上具有强烈的扩张感,而且也产生了强悍的震慑力。
丁杰的山水画创作获得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薛永年认为其山水画“融合中西,打通南北,衔接古今”;冯远则用“格调独特,雅俗共赏”评之;王仲更认为他“具备了一切成大事者的心理素质”;张晓凌对丁杰的《石魂》等作品予以肯定,认为这些创作“大大突破真山水藩篱,……带有一定魔幻色彩”。
丁杰的山水画已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立足高远,务实求变,坚持“生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讲述一股精神,诉说一种力量”,让观者从其作品中“得到共鸣,有所感悟,有所参透”。他的艺术之梦正在实现,他的艺术之笔将会绽放更多光彩!
丁杰,1958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来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协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兼任中国政协文史馆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爱国拥军书画院秘书长、人民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并获奖。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