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不忘知遇之恩
□任愚颖
傅抱石之所以能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一代宗师,皆因他的画艺超群、学识渊博、天资聪颖。更重要的是,他有着高尚的人品,特别是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等美德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修伞翁何立堂是他父亲的恩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位老人,他父亲才得以在南昌立身、传世。傅抱石的父亲傅得贵,名文苡,字聚和,1862年生于江西新喻(现为新余市)东北60里外的罗坊镇北岗乡章塘村。周围十几个村子的人家都姓傅,傅姓家族在这里有“喻东十伦堂”之称。傅得贵家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他从小就给地主家干活。十几岁时,实在受不了贫穷与繁重劳动的折磨,母亲黎氏给他借了几吊钱,便只身步行三百余里到南昌谋生。
傅抱石祖籍章塘村
傅得贵请一位堂叔帮忙,在兵营当了一名伙夫,后因身体太弱,体力不支,被赶了出来,每天只好给人干一点杂活果腹。一天,傅得贵在街上看到一位修伞的老翁挑着担子摇摇晃晃迎面走来,看到老人不堪重负的样子,便心生恻隐,连忙走过去把担子接了过来。老人对这位善良的年轻人心存感激,细问缘由,才知道眼前的好心人是一位穷苦后生。修伞老人说他叫何立堂,孤身一人住在臬台衙门后墙外的一个棚户区内,开了一间“何氏补伞店”,平时没有什么生意,只好挑起担子上街。傅得贵也没有什么营生,愿意每天帮助老人挑担子、干杂活,遂一起艰难度日。一天,何立堂要得贵跟自己学修伞,得贵立即磕头拜师,自此二人成了师徒关系。得贵感激老人收留他,表示要侍奉师傅一辈子。何立堂有了依靠,便把自己的手艺全无保留地传给了他。得贵年轻聪明再加上虚心好学,修的伞又快又好,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之后何立堂患病不起,就把街坊三老四少请来,言明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由得贵继承。得贵更是感激涕零,像照顾父亲一样照顾老人,直到给老人送终。随后得贵把破屋修整了一番,在门口竖了一块“傅得泰”的牌子,当起专业修伞匠。因他技术好、手艺高,平时也有了一些结余。1893年,得贵31岁,经人介绍,与新建县一位16岁徐姓姑娘结了婚。徐氏原来是童养媳,因受不了虐待,来到南昌。她为人直率,做事干练,和得贵成婚后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徐氏一共生了7个孩子,然而只有大女儿招弟活了下来。1904年10月5日,徐氏又生了一个男孩,夫妻二人给孩子起名长生,这就是后来的傅抱石。
傅抱石母亲
长生从小聪明伶俐,五六岁时对瓷器上的花饰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常学着画。当地一位姓陶的警察见长生聪明异常,就劝徐氏送孩子去读书,无奈家境太穷读不起。陶警察说,他从今天起就教长生识字,每天教两个,当天教过的长生第二天就可以写下来。不到一个月,陶警察肚子里的字全都教完了,他又介绍长生去一位姓俞的办的私塾旁听。对启蒙老师陶警察,傅抱石后来也时时提起,不忘他的热心和真诚。
江西省立一师附小的张先生对长生小小年纪遇到的很多坎坷甚为同情,看到他到了读小学的年龄还不能入学,便决定特许长生免费到校读书。这时长生已经13岁了,张老师给他取了个学名傅瑞麟。因以前瑞麟读过私塾,学校让他插班读四年级,张老师每晚帮他补习算术,慢慢也就跟上班了。小学毕业后,傅瑞麟考上了省立第一师范,但交不起学费,又是这位张老师慷慨解囊,从自己的薪水里拿出18元钱,使他成了一师的学生。
他家东隔壁的邻居熊宝典,也是他不能忘记的恩人。孤身一人的熊宝典是个卖炭翁,看着瑞麟从小长大,看他身体瘦弱,却非常聪明,打心眼儿里喜欢。熊宝典的日子过得也不算好,但常常把节省下来的钱买点肉食给瑞麟打打牙祭。钱多的时候,还会炒个大菜让瑞麟补补身子。瑞麟渐渐大了,家里因居住狭窄,就搬到宝典老人这里住下并认老人为义父。后来熊宝典的炭铺因为生意萧条,入不敷出,眼看无法维持下去,瑞麟就央求母亲把老人收留下来,母亲念及熊宝典从小对瑞麟的疼爱,答应了。老人虽能帮助家里修点雨伞,干点杂活,毕竟年龄大了,动作迟缓,眼力又不济,家里的东西时常被人偷走,修的雨伞也不好使,客户常常找上门来责难,瑞麟和母亲也不生气,一面宽慰客户,一面重新把伞修好。1921年傅得贵59岁,因患肺痨不幸辞世。熊宝典就把家里所有的杂活担负起来。一天,瑞麟从外面回来,看到母亲正在数落熊宝典,还要赶他走。瑞麟立即跪在母亲面前说:“义父对我这样好,怎好让他一人独自出去呢?”母亲看儿子这样敬爱老人,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无论什么时候,傅抱石总是对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后来傅抱石事业有成,每每回到家乡,首先想到的是到父亲、何立堂、熊宝典的坟墓前化纸祭奠,寄托哀思。(来源:《中国书画报》副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