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过《赠远夫诗》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赏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过《赠远夫诗》

苏过《赠远夫诗》

□杨金国

今天,书法艺术的传承主要依托专业书法教育机构进行,但在古代,主要通过家族和师徒传授方式进行。就学习效果来说,无疑家族传承是最好的。所以魏晋文人书法艺术的传承主要集中在几大世家大族中,如王氏一门、谢氏一门、郗氏一门、庾氏一门等,单一家族或联姻不同家族使书法的传承紧密而广泛。后世书法史上也出现了许多父子兼擅书法的现象,如唐之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宋之苏轼苏过父子、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之赵孟頫赵雍赵奕父子,明之文徵明文彭父子、莫如忠莫是龙父子等。

家族书法的传承有自己特定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家范”。家范的核心内容是笔法,因为“点画(笔法)生结体,结体生章法”。书法重用笔,古人早有定见,赵孟頫就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之说。据传钟繇向韦诞请教蔡邕所传之笔法,韦诞不授,后韦诞死,钟繇掘其墓得笔法而书艺大进,笔法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第一人,苏轼以其丰赡才学与过人胆识在书法上创造出了风格鲜明的“苏体”,形成了眉山苏氏书法家范:执笔法用“单苞”;用笔广取晋唐名家,点画肥厚丰富;形体饱满,体势扁阔而古崛;整体茂密又空灵,表现了潇洒伟岸的人格精神与浪漫抒情的写意书风,对宋代及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当时家族中追随苏轼书风的有他的弟弟苏辙、儿子苏过。

苏过(1072-1123),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第三子。性至孝,据《宋史》载:“轼帅定武,谪知英州,贬惠州,迁儋耳,渐徙廉、永,独过侍之。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故三子中,苏过跟随父亲时间最久,得苏轼庭训最多。在苏轼的教育和培养下,苏过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且大有父风,是苏轼三子中最承家范且才华和文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故时人誉以“小坡”。

中国书画报

现在我们来说说苏过的书法。苏过书法秉承苏轼,力崇家范。此《赠远夫诗》帖为楷书,纸本,纵31.6厘米,横41.5厘米,凡7行,每行字数不一,共57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释得洪《石门题跋》评苏过书法曰:“叔党行草皆蝉蜕坟尘之类,笔法近亚乃翁矣。”此帖可证之。此帖无论用笔还是结字诸方面均一派苏轼风貌,用笔粗重厚实,用墨浓稠粘滞,因是楷书,书写速度缓慢,又是赠人之作,心态恭谨,致使点画锋芒内敛,肥实而略显臃肿。转折之处多顿挫方折,各处钩画皆迟缓凝重,说是运用家法,其实是受其父学颜真卿影响而化用颜法而来的,只不过稍显板刻方削。结字则左低右高,沿袭其父一贯的结体方法。通篇结字紧密无间,较之其父茂密中蕴空灵的结字方法,苏过之书结字过于整齐紧闷,尤其在带有框架结构的字中体现最明显。方整的框架极容易使字内空间紧塞,苏过往往把方框四周都紧紧围实,连里面的横画也实实衔接在框架上,极少留有空隙,这就造成了空间稠密、字势紧闷。通篇来看,一笔不苟,字字皆用实力,虽笔笔尽合苏氏家范,然书法在苏过手中与其说是弘扬家范,毋宁说是仅仅充当了实用的交流工具而已。因为字里行间我们除了看到谨慎书写以外,看不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蔑视成法,看不到“天工与清新”的平淡自然,更看不到“身与竹化”的洒脱玄变。要想对此稍作改观,仅仅从技巧角度也可以做到,但若做到通透空灵,非胸襟气度、胆识学养有超人之处者不能为。

这就又说到继承与创新的老话题了。大凡文艺上的家范大多带有封闭性与单一性,后人继承先辈优秀传统固然责无旁贷,但更要紧的是要有突破成法敢于创新的勇气,以丰富充实家范。前面所说的书法史上兼擅书法的父子中,子辈有胆识勇气敢于与父辈争得一席之地的恐怕只有王献之了,以至于后世提到魏晋文人书法的代表时总以“二王”并称。能够与父亲差堪伯仲的要数莫是龙了,董其昌曾盛赞莫氏父子为“当朝羲献”。其余则或匍匐父辈脚下,或稍加丁点己意而已。当然,个中原因值得玩味,或许受到孔大圣人门人曾参“过胜母之闾而不入”的伦理观念影响,子辈不该超越父辈,以至于不敢不想创变。

因此,包括苏过在内的文艺后辈的力崇家范之举为后世家族的家范传承提供了警示,即家范是先辈辛勤开创而来的,后辈要倍加珍爱传承,文脉艺脉才不会断绝;但后辈更应把家范传统作为当代文艺创造的资源,勇于开创新风貌,这才是家范传承的真实意义。仅仅是怀着保存文物和家底的目的去继承,与文艺创新无关。(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赏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过《赠远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