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公共文化会客厅
□鲁光
“鲁光艺术馆”,历时近两年的筹备,于今年5月16日在我的故里浙江省永康市揭幕开放。
沈鹏先生题写的馆名刻写在一块高2.5米的原木上,绿字青灰底,气魄又高雅。牌匾右边,是以我的书法入画的铜雕《五牛图》。这件铜雕之作,由故里神雕公司出品,充分体现了永康作为中国五金之都的浓厚特色。精心设计的展馆占地400平方米,展出了我无偿捐赠给故里政府的103幅大写意绘画和两件婺州窑作品,还有我已出版的30余本图书和部分手稿。从揭幕之日起,艺术馆向社会永久开放。
《叮嘱声声》 鲁光作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将此类场馆称之为“公共文化会客厅”。人们可在这里看画、品茶、谈艺。对于一个经济发达的地方来说,这种文化会客厅,是大众的一种需要和企盼。
我的老家在浙中的一个小山村——两头门。我在那里度过了贫穷而又快乐的童年。上山放牧、砍柴、割草、下塘、戏水、摸鱼捉虾,在村校里念书,上树掏鸟蛋,过年放炮,雪地仗……
虽然后来问学上海、工作北京,当记者、写东西、画画,满中国奔忙、满世界行走,但人生最难忘的是童年,是故乡,无论是苦难还是欢乐。我在自传体散文《我的笔名叫鲁光》中,写到了我的人生梦。我像一头牛,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前行,既任劳任怨又犟劲十足,实践着一个又一个梦想——从记者到作家到画家。如今,三梦已圆。三个梦中,记者是我的本职,而作家、画家都是业余的。其实,我这一生也就是一个爬格子的写者和一个戏彩弄墨的画者而已。
这不是我的谦诚。我的为人准则是:做人低调,为艺高调。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转身,都是很笨拙的。但我的个性,决定我不安分;而时代潮流,又不断成就了我的一个又一个梦想。做梦,是沉醉的。梦想成真,是一种欢乐的享受,但欢乐之后,还是烦恼,因为停顿就是死亡。无论写作还是绘画,停止不前就是艺术生命的终结。我常常诘问自己:路在何方?于是又有了新梦。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写过:“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梦。有梦就会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只要梦不停止,生命就不会止息。我将继续梦下去,并且一个梦又一个梦地圆下去。”
我在60岁那年的画展前言中,曾发出浩叹:“人生六十从零开始。”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在岗时,必须鞠躬尽瘁,尽责尽力;退休之后,精力尚好,便可随兴而为,去从事自己的爱好。“三饱两倒”,一天三顿饭、两个觉,无所事事的日子,不是我之所好。宁可忙死,不可闲死,是我的信条。我总是没事找事做,写写画画,交交朋友。我将业余爱好——写作和绘画,变成了退休后的正业。我戏称自己眼下是“职业作家”“职业画家”。
《石头村印象》 鲁光作
自从1998年冬退休后,我一本接一本地出书,国内国外办画展,其乐无穷。朋友和家人告诫我:“别太累了!”我说,做自己高兴的事,不累的,即使累,也是为文学艺术这个终身“情人”而累,累得乐意。夫人说:“我看你比上班时还忙……”也许说得有道理。但这两个“忙”是不相同的,上班是为事业忙,如今是为爱好兴趣忙。
我一生好交朋友,我的小外孙十岁时问过我:“姥爷,老有人请你吃饭,我长大了,也像你有这么多的朋友就好了。”他问我,怎么交朋友?
我告诉他交友的三原则:“第一,朋友有好坏,好朋友,深交;坏朋友,远离。第二,多给予朋友,少索取朋友。多给予,朋友就会在你身边,老找朋友索取,朋友就会远离你而去。第三,对朋友一定要真诚。”
不忘老友,多交新友,朋友会随着人的处境、地位、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我年轻时的朋友,如今大多功成名就,盛名在身,为名所累,我一般无事不登三宝殿,更不去锦上添花。我结交了一批浪迹京城的“草根画家”,成立了琉璃厂画院,常与他们为伍。他们在京城打拼,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家人,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打拼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与他们为伍,使我接通了人脉地气。我还结交了几位老年画家,其中有邢振龄和何君华,一位是民俗画高手,一位是漫画大家。我们一起办了“京城三老”“京城五老”画展。人老,心不老,有说有笑,亦友亦师,我们是人生晚年至交。《光明日报》资深记者林凯感叹道:“京城不缺这个年龄段的人,却缺如此生存的老人。”
退休之后,我最忙的事是回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老家,与儿时玩伴相聚,结交年轻一代的文人墨客。回归故里,落叶归根,使我的晚年生活和绘画艺术接通了地气。人有活力,艺术就有生命。
我的家乡,已变贫穷为富有,眼下正奋力提升文化实力。我一生从文,文化界的朋友众多。我在老家公婆岩山下,建了一座山居,每年回山村居住几个月。我的朋友络绎不绝地来山居造访,与我在故里结缘。我策划了范曾、刘勃舒、何韵兰诸友在金华办展,进行艺术交流,到永康方岩访旧,缅怀陈亮、胡则等先贤;请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邱钟惠来家乡参加群体活动;请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及夫人、我国驻泰国大使张九桓及夫人来山居做客叙谈……
我和我的五峰山居变成了一座桥梁——一座连结家乡与全国各地文化界的桥梁。
在永康主政的领导们也常来山居走访,说民生,谈政治,聊艺术,我们成了朋友。前些年,我说起自己年届八旬的心态,表达了想将自己的画作和图书捐赠给家乡的愿望。永康市市委书记徐华水和市长金政颇有感触,决定为我建一个艺术馆,珍藏陈列我的捐赠作品。我为他们对文化艺术的重视深深感动。但我诚惶诚恐。说实在的,爱做梦的我,此生此世也没有梦想过会有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艺术馆。但他们很真诚,说我的无私捐赠,是永康人民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一生在外闯荡,为家乡做的事太少,写了那么多本书、画了那么多的画,但写故乡的文字、画故乡的画,却极少。如果将一生所作所画留给家乡,能算作是一种对故乡的回报的话,我打心眼儿里愿意。我在写给市委书记的信中表示,建立艺术馆,使我的作品有个地方存放,使我的文学和绘画在我身后还能起点作用,是我之大幸,也是家乡百姓之大幸。
对捐赠一事,这些年一直在考虑。前些年,我已将自己的藏书数千册送给了家乡图书馆。画画30多年来,展览多次,自己满意的作品大多留了下来,心里一直有个念头,将来送给家乡。近些年来,一些名家过世,常有为争抢遗作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亲情被遗产葬送殆尽。好在我们家子女开通,对我的打算鼎力支持。
有人说,作品进入博物馆、艺术馆,就等于判了“死刑”。我以为此言不实,但如果捐赠作品进入这些场馆,放进仓库,不常展示,那确实是打入了“冷宫”。如何把艺术馆办活而不办死,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深深意识到,“鲁光艺术馆”只是以我的名字命名,她不属于我,而是属于社会。我的责任只是在有生之年,继续做好人、继续画好画、继续写好文、继续捐赠,使馆藏更丰富,使这个“公共文化会客厅”更有吸引力,使人们更多地来此相聚……
“艺术馆之友”很有创意。在开馆前夕,故乡的“鲁光艺术馆”之友已聚会多次。我在聚会上表达了我的心意。这个公共文化会客厅的建立,是永康市领导重视文化的一个新开端。永康自古至今,有过许多贤人达人,也有一批实力派的书画家,我希望故里能建个大艺术馆,陈列和展示先贤和当代各家之作。文化大繁荣,必将带来经济的更兴旺。
建立“鲁光艺术馆”,如能在促进故里文化发展中起一点点作用,那是我最大的期盼,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2015年5月16日夜写于故里公婆岩五峰山居 (来源:《中国书画报》中老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