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讲座 | 新出汉晋简牍研究 [1]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书法讲座 | 新出汉晋简牍研究 [1]

中国书画报 简牍帛书被称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世纪初至今,古代简牍不断出土,近十多年来,新出土的西汉至西晋简牍有30多例。对于持续面世的简牍,学术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成果丰硕。但比较起来,书法界对于这些新资料的关注度尚不如其他学科,然而这些简牍墨迹对当代书法研究与创作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晓光先生的系列讲座《新出汉晋简牍研究》, 从简牍墨迹角度和书法角度对这些简牍进行考察研究。敬请关注。——编者


新出汉晋简牍研究[1]

□王晓光

第一章西汉前期简牍

一、谢家桥西汉简

2007年11月,湖北荆州关沮乡谢家桥1号汉墓出土竹简208枚、竹牍3枚。竹简长23至23.6厘米、宽0.45至0.75厘米、厚0.2至0.35厘米;竹牍一枚长23.6厘米、宽2.8厘米、厚0.35厘米,其余两枚略小。竹简墨书内容为遣策,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质地、形态等;竹牍内容为告地书。据竹牍记载,该墓下葬年代为西汉高后五年(前18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竹牍大者四行墨字,小者分别写两行、一行墨字;竹简每枚书3至20多字不等,简面空白较大。

谢家桥简牍因是遣策及告地书,应与墓葬同时间,可视为西汉早期年代明确的墨迹。其上距秦代不久,既有与秦简接近的写法,也有近于马王堆、孔家坡、虎溪山等西汉前期简牍之处。墨迹风格不尽相同,应为多人所书。

中国书画报谢家桥简牍(局部)

1.谢家桥竹牍

三枚竹牍一宽两窄,宽牍字数较多,文字有草意,且字态纵长、右斜明显(字左高右低),有近似睡虎地M4秦牍的地方。起笔重顿形成粗圆头状,收笔轻细,或露笔锋,为西汉前期较典型的重起轻收型笔画;许多横画倾斜,与水平线几成45度角,与龙岗秦简的倾斜度相近。牍上的《告地书》曰:

五年十一月癸卯朔庚午,西乡虎敢言之:郎中大夫昌自言:母大女子恚死,以衣器、葬具及从者子、妇、偏下妻、奴婢、马、牛、物、人一牒,百九十七枚。昌家复,毋有所与。有诏令谒告地下丞以从事,敢言之。

三枚竹牍均具草率笔意,但似出于三人手笔,风格各异。拿“昌”字来说,单行墨书的那枚写得圆笔圆势,近乎篆法;最宽一枚的两个“昌”字虽亦曲势结构,但草意明显,“日”的中横、“曰”的上两横都作点笔,“自”的两横亦作此法。不过“昌”的“凵”仍取作篆法,还未形成后来汉隶那样拆分重组的平直笔画。长尾笔在三枚牍中写法各不相同,宽牍中作右下方斜拉,这在秦汉之交的书写中最为常见;另两枚牍中,双行墨字牍作正下方直拉,单行墨字牍则作正下方、左斜下方轻拉。此外,波磔笔均不明显,只有单行墨字牍的“五”“与”有波磔笔。

行款上,宽牍文字布满版牍,且分布均匀,上下字、左右字间距离接近,最后一行因牍面不够而写得小且局促;双行墨字牍因字少而布局疏朗;单行字牍字体最大,字间距较密。

双行字牍最后有“戴手”字样,或为书写者落款,或为“文书经手人”签名,但这类告地书大多是虚构文书,其上的落款之名抑或也是虚构的。

中国书画报印台西汉简(局部)

2.谢家桥竹简

谢家桥竹简内容均为遣策,从发现的简片看应为一人所书,且该书者也是那枚两行墨字牍的书者。笔画劲挺有力,粗头细尾(钉形)横笔较多,和马王堆1号汉墓遣策颇相近(谢家桥简书写时间早于马王堆遣策),但构字较马王堆简书原始(近于秦隶)、简约,书写速度快于马王堆简。

谢家桥、印台等西汉初简牍其实仍属秦隶写法,它们与龙岗、周家台等秦简没有太大区别,时间接近及写法的承接决定了这种相似性。不过,细节上的变化——如日见明确的重磔笔,横画及尾笔的波势等——也表明隶变时刻未停。(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书法讲座 | 新出汉晋简牍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