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岳麓印社理事。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公安部第四届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大奖赛书法类一等奖、首届湖南省国家公务员书法大赛一等奖、湖南省政法系统第二十一届书画诗词摄影作品展一等奖,入展“刘禹锡杯”全国书法展等展览。
老夫聊发少年狂
陈寰不年轻
□刘小平
在名家印谱中,我惊奇地发现一个现象,凡作品标注有创作纪年的,其20至30岁时的印作就非常了不起。在当代,很多的篆刻大咖也是在20至30岁时就已驰名印坛。同样,27岁的陈寰在十一届国展中获得篆刻总分第一的成绩,与前辈相比,就显得很平常了——不算年轻,是正当年。
因为篆刻的特性,在这个年纪出成绩,理所当然。原因也简单,年轻人视力好、腕力强,思维敏捷而开阔,无不与精、准、狠的篆刻要求合拍。所以,年轻就是优势。陈寰能在篆刻学习和创作中有所获得,正逢其时。
陈寰刻的是小印,是小古玺,且多朱文、多字。这活谁干得来?陈寰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有。刻印如果有了精准与爽利,自然会胜人一筹。古玺这类小印,学习的人并不少见,古雅的也多的是,但多与古人雷同。好写意者,但字法变形多做作;喜章法平铺直入者,但缺少相互之间的关系。而陈寰少了那些生搬硬套或故做姿态,多了点温文尔雅,施刀劲挺,左顾右盼,于是就姿态顿生了。所以,他得到的是机缘,不是巧合,更不是偶得。因为他的人生还很简单、干净,还没有具备纷纭世界中的某些优势。
我不喜欢探究他人的来龙去脉。尤其在当今,身世与篆刻家的成长关系越来越小。资讯的发达和交流的便捷、天分与勤奋、气候与土壤,就注定了花开的“花期”。精彩只是绽开的时刻,之前的铺垫肯定很厚实,一定在一扇小窗下沉默了很多岁月,只是漂亮的大眼睛们无暇顾及罢了。只要有童子功,有想法,有对古典的挖掘和弘扬,无论他问学何方,内因与外因总是那么辩证地在发挥作用。
机会总给有准备之人。现在全国性的书法篆刻展都有对作者的综合考评,现场命题刻印、书法、撰文,为良好素养的作者留下了可能,在机会来临之时有能力去抓住它。
陈寰,作为篆刻家而言不算年轻,今后的路还很漫长。在我与他的交往中,常与他言及谦虚、谨慎、低调、勤学、多思,是艺术学习和创作者长期固守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大浪淘沙的艺术海洋里游得更有力、更长远!
昨天、今天和明天,今天的陈寰已不年轻,我们期待明天的陈寰更老到!
【作品赏析】
长寿
宜子孙
榕居
李成
部曲将印
衍庐
北平无战事
观山爱马迟
乐在其中
文章西汉两司马
闲时做印人
□陈寰
因为有份稳定的工作,又由于对工作看得很重,我总把自己当作书法艺术圈外人。久而久之,多了份学习艺术的从容和敬畏心,少了点急功近利的名利心。偶然看到“闲时做印人”这个说法,觉得实在是心有戚戚焉。其实我一直在路上,慢慢往前行,也许这样真的没错。
回想孩童时与书印结缘,外公、父亲等家人是我书法篆刻的启蒙老师。上了大学,我遇到了恩师吴文生先生。我从《泰山刻石》入手,进而涉及石鼓文、金文、汉简和孙过庭《书谱》,篆刻主攻汉印和将军印。没等毕业,我的作品侥幸在全国公安系统书法比赛中拿下了一等奖。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了我与恩师刘小平先生的结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开始专心于金文大篆和古玺印的学习。
一、手艺人
所谓印人,首先是个“手艺人”,我把自己当作“手艺人”。
记得有一次,刘老师讲起他当年一个月临刻四百方秦汉印的“蠢事”,让我惊讶不已,于是也下定决心做个笨人。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创作,而是老老实实刻了一批古玺汉印,在不知不觉中竟有了些长进。
二、古玺和将军印
印人们大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就只刻一类印。我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古玺、汉印乃至流派印多种营养吸收,其中又于古玺和将军印用力最勤。
将军印是汉官印的一种,又称“急就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直接用刀刻凿成的。相比铸印而言,它显得草率。但另一方面,它又因刀法爽快、结字浪漫出奇而为人称赞。从小我就十分佩服仗剑四方的侠客,从将军印里仿佛也读出了点挥斥方遒的冲劲与豪气。
古玺也很浪漫,它活跃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由于当时各自为政,齐、燕、三晋、楚、秦等地有着自己的文字体系和风格。而文字的自由也造就了其布局奇诡、空灵跌宕的特点。
起初,我将古玺和将军印分而视之,随着接触的深入,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品质。在文字的应用和章法的布局上,都具有潇洒、浪漫的个性,在用刀的表达上也具有共性。因此,我用将军印的刀法施于白文古玺,去肯定地凿出线来,对于朱文线条也是步步紧逼,令其细而不弱,于笔画搭接处留出自然的刀痕,营造干净而精神的面貌。近期,我专注于刻2厘米以内的小古玺,贴近古玺原大,试图去接近那种温文尔雅的情怀。
三、书与印
欲成为篆刻家,必先成书法家,没有自成体系的书法风格架构支撑,不可能有篆刻创作的突破。这就是“印从书出”的道理。
因写字迷上刻印,为此写字也一直没丢下,后来发现写字对刻印的作用是很大的,印论里提到过 “凡在印内字,便要浑如一家人”的道理。古玺印的创作存在着文字应用上的难点,不同地域、时期、形制的古玺有着各自的章法面目和文字形式。在设计印稿的过程中需要把各种篆法素材在艺术形式上做统一化处理,在丰富的基础上统一,浑然一体。若是生搬硬套地集字,便总觉得不和谐。同时,章法上的一团和气也要求字与字、印文与边栏之间一定要有融洽的关系,有时某个笔画的长短起到了关乎全局的作用。另外,字法还要有点姿态、有点味道,这样作品才能有个性、才能活泼。
四、投稿作品
基于学习书法篆刻的经历和自己的创作观,我自然孕育出了十一届国展古玺风格的投稿印屏:六个白色块面由土黄色的麻纸分割,置于整个印屏中下部约黄金分割的位置,大篆题签于印屏上端的中轴线,整体感觉比较朴素低调。之所以这样制作印屏,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近期展览的主导方向是反对过度拼接和做旧,同时也由于个性好静,比较倾向温文尔雅的风格。因此在印屏整体设计上,也就采用了雅致简约的设计。二是此次投稿的印章均是1.8厘米以内的小印,印屏若是稍显张扬,便易抢戏,显得喧宾夺主,所以色调上也尽量含蓄了一些。第三,对整个印屏分割成三大块,而白色部分又分成六个面。这样一来,整体既留了空又不会因为印小而显得松散。
就印章而言,本次选取了七枚小古玺,基本是偶得之作。
其中“衍庐”一印是我的自用印,一厘米见方,材质是青田冻石。得益于石头爽脆,起初又并非准备用于比赛,刻得很随意自由,未印稿上石,直接刻成,后也未多做改动。现观之,也许只能算是贵在自然和线条挺拔罢了。
“北平无战事”一印也是兴起所刻,边款中我有记述“偶读小说《北平无战事》,兴起,以小玺为之”。此印文五字,我采取了“三一一”的排列方式。全印强调气息的古趣、结字的书写意味和姿态、线条的挺劲空灵。其中“北”“平”“事”三字增加了俯仰顾盼,而笔画交接处的几个点做了加重处理,似乎增加了点线对比的关系。
“观山爱马迟”是方白文印,风格面貌结合了古玺和印陶的特点。刀法采取了将军印的刀法,也比较关注运刀的方向,基本是从下往上,从四周向中心。此印一稿之后,做了点改动:一是“迟”字左下方和观字右上方线条加重合并,二是右边框做了加重处理,这样一来,全印的对角关系更加明显,也显得比较厚重了。
文末,以孔子的一句话结尾,“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许更应该把写字刻印当作修行吧,难怪老师们都强调“德艺双馨”,这是我一生的追求,不会变。(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