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翀,字培翼,号鹿墅、文脊山人,安徽宣城人。他善画山水,得宋元笔意,曾与梅清于黄山写生。《宣城县志·卷廿七·方技》记载:“梅翀,字培翼,孝廉瞿山清(梅清)侄孙。画松石多奇怪。偶代瞿山作,称神似。”由此可知,梅翀的画风师承于梅清。 梅翀《山水图》册为绫本墨笔、设色,共十开,每开纵30厘米、横25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据其笔法、用墨和设色的特点来看,应是梅翀的晚期作品。此册所仿各家皆为画坛名宿,不可说乱真,但也惟妙惟肖。纵观梅翀这一组仿古之作,可看出他能够融会诸家之长,同时在模仿前人笔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自家风格。下面介绍此册中的三开。
在图一中,画家于画面左上角自题:“高风百代想倪迂,笔底尘氛半点无。千派疏林天共远,望中秋色雁声孤。鹿墅梅翀。”下钤“三昧游”朱文椭圆印。在此作中,画家以寥寥数笔勾勒、点染出远山。中景由若干较长的曲线勾出,又以淡墨略染成三段汀渚,高耸茂密的树木间隐现两间茅屋。河流斜出,两岸的树石也展现出斜对之势。近景处的土坡上树木参天。从视角上看,树梢已与对岸平齐,形成呼应关系。两位行人沿画面右下角的石阶缓步而行,行人右侧是高耸、突兀的峭壁。此作虽仿倪瓒,但只是在构图上运用了“一河两岸”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而对物象的具体表现方式已与倪瓒之作有所区别。倪瓒画中近景多是土坡,几乎没有像此作近景中的这种峭壁。此作近景中对树木的表现与倪瓒画中高低错落、各类树木混杂的画法不同——将同类树木排成一行,且使其高矮几乎一致。作品对中景沙渚的表现也比倪画来得更为丰富,使画面展现出扩张感。梅翀还在画中描绘了倪画中极少出现的人物。在笔墨处理上,梅翀此幅作品要比倪瓒繁复得多,特别是对树木的处理带有梅翀自身的绘画风格。排成一行的树木枝干呈蛇形,线条缓和而枯涩,具有极强的张力。
图二似是从沈周图册中截取出的一小部分。沈周的山水册页最大的特点是清新自然。梅翀便在此作中继承了这一特点。画家在画面右上角自题:“仿石田老人笔意,鹿墅梅翀。”下钤“梅翀”朱文椭圆印。作品描绘江中一小景,水波以淡淡的线条来表现。近景描绘了江渚上的三棵杨树。画家先用淡墨勾勒树干,再用浓墨复勾,使线条纠缠重叠,令其显得遒劲有力;而树枝则以长线条勾勒而出。画家以干湿并用的笔法描绘出沙洲上的灌木,通过积墨法展现出其枝叶的繁茂。画家用淡墨染出远景处的云雾,为画面增添轻逸之感。整幅作品除近景杨树和水纹是用长线勾勒外,其他物象多以点染法绘出。
图三为梅翀仿李成笔意的作品。画家自题:“千树梅花旧草堂,依稀十里画生香。寒山独坐无人问,吟就新诗索酒尝。仿李营丘《梅花书屋》,翀。”下钤“梅”白文方印,“翀”朱文方印。李成善绘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有力。梅翀此作略取李成以平远法绘寒山、梅树之意境,以表文人闲情逸致。图中意境清寂萧疏,一派凝寒气象。远景绘有设色远山,与中近景的墨色形成鲜明对比。中景绘有一条蜿蜒的河流,梅树生于河流两岸,河弯处有一小桥,桥上有一钓者,颇有“独钓寒江”的意味。近景绘有平坡,坡上篱笆围绕着几间房舍,草堂中一高士坐于室内,堂外有仙鹤为伴,院内栽有几株梅花,大有“梅妻鹤子”之意境。画面右侧为悬崖峭壁,崖上亦生梅花,山腰上有参差的草芦。画面主体突出,鹿角寒梅处处皆是,笔墨老练稳健、沉着厚重。 梅翀出身于安徽宣城,其家族是宋清之际皖南地区较为显赫的世家,世世代代人才辈出。梅翀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绘画的熏陶与训练。他学习的前人很多,从李成、刘松年、马远到吴镇、王蒙、倪瓒、柯九思等都是其借鉴、效仿的对象。他重视传统,善于学习各家之长,同时又对家乡宣城附近以及黄山等处的自然山水加以师法,以此突破传统的束缚。这是梅翀能形成个人画风的重要条件。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