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座 | 篆刻用字摭谈(十二)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篆刻讲座 | 篆刻用字摭谈(十二)

中国书画报 (十二)错字综合,一印多误 “刚柔相济”朱文古玺(图一)。“刚”(剛)字取甲骨文字形(图二)。《说文》:“刚,强断也。从刀,冈声。”林义光《文源》以为是“以刀断网”,会意。印文“刀”旁用朱文,“网”旁用白文,不过外两竖是朱文,中间网格是白文。虽然战国古玺有几方朱白相间印,但是四字为两朱两白。印文这种呈“阴阳头”的字,也就是说一字朱白相间,在古玺及汉印中尚未见过,实为“创新”。 “若无诗酒”白文古玺(图三)。印文“若”字从又从草,会以手割草之意,即商周文字的“刍”(芻)(图四)。容庚《金文编》及西周散盘字帖误释“刍”为“若”;印人刻“虚怀若谷”“文若春华”“宠辱若惊”“上善若水”等印,多受其累。战国文字“刍”之“又”旁讹作“彐”字形,“草”(艸)旁讹变为两个“×”或两个“+”(图五),小篆又讹变,所以许慎误认为:“刍,刈草也,像包束草之形。”关于“若”,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写道:“卜辞诸‘若’字像人举手而跽足,乃像诺时巽顺之状,古‘诺’与‘若’为一字,故‘若’字训为顺。古金文‘若’字与此略同。”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说:“甲骨文‘若’,像人跽以双手顺发之形。”(图六)“若”为“诺”之初文。《金文编》误“刍”为“若”,印文可能据此而误。甲骨文“无”(無)字像人执舞具(有羽毛或裘皮等说)而舞蹈之形(图七),乃“舞”之初文。西周金文“舞”略有增饰(图八),或讹变(图九),或与人形两臂相连(图十),或繁化(图十一),或省变,或讹从双木(图十二)等等。印文与春秋昶仲鬲之文字有些接近,但不是从人从双木,而是从矢从双木,而且矢上还有半个“冰字形”,属于杜撰。《说文》:“诗,志也。从言,寺声。”古文省又。目前所见的三例楚简“诗”字(图十三)皆从言,一例省又。印文“”从口,寺声。《古文字类编》收录“”字8例。何琳仪疑为“寺”之繁文,或读为“持”“侍”。“酉”,甲骨文像尖底盛酒器,“酒”之初文。春秋战国“酉”字横上加一短横(图十四),楚系“酉”字横上也加一短横(图十五),为繁饰;但印文作点(丁),上部讹变作楷书“高”字的上部,与“酉”字的任何一例都无法对应。“酒”字有大篆字形,亦可引用。“”字的“止”符甲骨文像足有三趾之形(省二趾),乃“趾”之初文。古文字中凡从止或有止构件的字皆三趾与下横相连,没有断开的先例,脚趾和脚掌怎么能分开呢?印文四字无一正确。

中国书画报

来源:《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篆刻讲座 | 篆刻用字摭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