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也说批评那部分去哪了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小议︱也说批评那部分去哪了

中国书画报

今年6月18日的《中国书画报》头版,刊发了朱以撒先生的文章《批评那部分到哪里去了?》。朱先生开篇即说:“几年前,我在《书法报》上发表了评论张红春的文章。我表达了自己对于张红春书法的见解,肯定其优点,亦批评了不足。今年5月10日的《中国书法报》推出了‘当代十大女书法家张红春’,把这篇旧文移植过来刊发,这本来也不是不可之事。但是我在此文中的批评部分全部被删掉了,字数几乎是全文的一半。这种作为就让人觉得十分不负责任了。”朱先生文章引发了我的思考,觉得还有一些话要说。

我从订阅的码得整整齐齐的一摞《书法报》中,找出朱先生说的刊登评论张红春文章的那期。这是2013年11月6日发行的第43期报纸,朱先生文章《张红春:熟练和柔弱的矛盾》发在第5版。原文有2200多字,《中国书法报》刊出的文章,后面批评的部分都不在了,删掉约有1000字。有知情人士透露说,文章是张红春删减后给《中国书法报》的,《中国书法报》也不知情。要不是看到朱先生文章《批评那部分到哪里去了?》,《中国书法报》还不知道所登出的文章已被拦腰砍去很多。

张红春在2012年《书法报》书法海选(擂台赛)中入围兰亭诸子提名奖。朱先生的文章是应《书法报》之邀,为10位获得兰亭诸子奖或提名奖的书法家写的系列文章中的一篇。朱先生是一位富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当代著名书法评论家,是书法界大咖。他的书法评论文章文情并茂、理趣兼胜,可读性强,深受书法媒体和读者喜爱。他两年前写的《张红春:熟练和柔弱的矛盾》,行文间可以看出朱先生的细腻、认真和狷介。对照旁边的张红春书法图片,应该说文章前面的肯定优长和后面的指出不足,站位不偏不倚,讲得很中肯到位、鞭辟入里,完全是方正之人说的正语。这篇文章少掉后半部分,其实就不适合再用这个标题了。如用,就是文不对题,明眼人一看即知。想必张红春仍以原标题作删减后的文章标题,是很纠结的。

张红春在书法界的形象还是比较好的,但这次她弄巧成拙,可以说是聪明人干傻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朱先生文章《批评那部分到哪里去了?》出来后,她应该是非常后悔的,肯定自责自己的一时糊涂。由此,我想到书法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着意于玩弄伎俩沽名钓誉。这反映了书法界的不少人特别爱好虚荣,乃至于用各种不良手段往自己脸上贴金涂粉、虚张声势。之所以会这样,根本原因还是修养的欠缺,未能做到正心使然。《旧唐书》载:“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这是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笔谏皇帝的故事。在书法界混,一些事要想做好,须深悟“心正则笔正”的道理,推演开去,始终秉持心正则事正的理念立身、立言、立行,方不会走偏,弄出笑话。

朱先生的文章发出后,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好像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无论是书法人,还是书协,似乎都没有什么反映。这与其他部门或行业的情况截然不同。要是在其他部门或行业,出现类似问题,主管的上面几级领导会立即重视,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或解释,或道歉,或处理相关责任人,或引以为鉴出台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的制度,等等。在党政部门,要求更严。现在组织上如拟提拔重用一名干部,在考察和公示期间,如发现该名干部档案中年龄填写不实、履历弄假、家庭财产未如实申报等问题,就不可能提拔重用。不仅不提拔重用,还要调整到非重要岗位或降级使用。此外,很多部门和行业都建立有征信系统,如发现工作范围内的人或单位有弄虚作假的不诚信行为,就记入信用档案,甚至列入黑名单。

各级书协虽是群众团体,但与普通的群众团体不一样,是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文联直接管理的。其中地市级以上的书协秘书长和常务主席基本上都是吃财政饭的。这样的书协自然不能不问理当过问的事情,是不是该反思自己的会员管理制度还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是不是也要借鉴一下党政等部门和行业的好的管理方法?如果所有的会员都管,嫌工作量大,也可以缩小范围,重点管主席团成员和理事。就是因为各地各级部分书协工作的不力,导致前一段时间喊“去书协”的声音比较大。各地各级书协务必正风气、树形象,积极响应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立即行动起来,着手建立、完善监管制度。否则,“去书协”很可能会变为现实。

来源:《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小议︱也说批评那部分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