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网上热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红”了一把,这部纪录片被网友追捧的原因在于故宫的神秘性和修复师的反差萌戳中了网络的G点,听说这部片子的院线版也即将亮相。看起来,文物修复师这个“空虚寂寞冷”的职业似乎要逆袭了,但中国只有一个故宫,更多的文物修复师并没有如纪录片那么风光。近日,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上海博物馆现有的修复师为最早一批修复师的第三、四代传承人。虽然文物修复门类齐全,涵盖了青铜、陶瓷、古籍等,但修复师仅有16位。上海博物馆第四代古家具修复师马如高收过5个徒弟,1个入门一星期就放弃了,3个转行去做生意,如今门下只有一个28岁的小徒弟贾涛。“古代的工匠,他们一辈子就做几件东西,不顾时间成本,慢工出细活。”在修复室里,马如高与贾涛并无过多对话,而与师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残片和修复工具。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吴来明说,修复工作要善于动手,这份差事在古代称为“工”。近十年来,各地博物馆开始重视文物修复,并有意识培养这方面人才,而“大量缺失”依然是事实,待修复的文物数量与干活的人差距一直较大。师资缺乏是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他举例说,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考古、科技史等专业,也会涵盖文物保护,但均为理论。大学毕业生即便专业“对口”,在学校里也难有机会实践训练。“全国在干修复这个工作的也就是3000人左右。国家政策已经足够重视了,关键是顶层设计,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单位,是否真正重视文物保护。”吴来明表示,近十年来,文物保护行业才产生了数十个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如今传统修复还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步是必须的,引进仪器设备的同时,手艺也必须得到传承”。
●如果说上海博物馆面临的这个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话,那么南京博物院面临的问题就值得说道说道了。近现代收藏大家庞莱臣的曾孙女庞叔令与南京博物院持续一年多的三件官司前不久终于等到了一审判决,但她仍然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冒充”庞家后人,而捐出一百多件名画的父亲,怎么就成为南京博物院(以下称南博)画册中指称的“败落子孙”?2016年7月,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对庞莱臣后人状告南博以及徐莺的侵权责任纠纷和名誉纠纷做出判决,这三场持续了一年的官司有了初步的结果。法院驳回了原告庞叔令(庞莱臣曾孙女)对南博和时任院长徐湖平提起的侵权诉讼请求,但认定南博策展人庞鸥在南博画册里所撰写的专论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侵害了庞增和(庞莱臣的儿子)的名誉权,判决南博和庞鸥均应承担侵权责任。南京博物院和庞莱臣后人的纠纷由来已久。近现代收藏大家庞莱臣的后人50多年前曾向南京博物院无偿捐献了一百多件历代名画,然而其后南京博物院和庞莱臣后人又有着近半个世纪的龃龉,包括南博从“虚斋旧藏”借走的两幅古画的所有权以及捐赠、征集的总数,以及自去年以来的庞家名誉案。南京博物院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就此事目前不接受采访。庞增和捐赠与征集的虚斋旧藏在南京博物院的总数究竟有多少件?为何1959年已经捐赠给南博的“虚斋旧藏”古画会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市场上?甚至关系到更大一些的问题,博物馆和捐赠人究竟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尚无法通过几场官司就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名门名家的纠纷格外吸人眼球,但要比起一个人来,似乎他们这些纷争都算小事呢。世人都知道万达集团在地产界地位显赫,却很少了解王健林对艺术收藏出手阔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收藏,毕加索、莫奈、吴冠中、刘海粟……这些海内外名家的代表作,他都不惜重金收入囊中。在8月26日播出的《鲁豫大咖一日行》的节目中,王健林办公室内景曝光,看看办公桌背后这幅气势宏伟的中国画,可谓升华空间的点睛之作,让人惊叹。王健林向鲁豫展示了一张丈二匹的刘海粟泼彩横轴,并表示,他自己是刘海粟收藏的大家,“十上黄山画了10张,黄山的丈二匹,我现在收了9张。剩下的一张不知道在哪儿,要是知道就拿东西换一换了。”十上黄山的七十年间,刘海粟留下了数量巨大的作品,那么王健林所说的“十张”又是指什么呢?关键可能还在尺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作大小上。看来,刘海粟、黄山和丈二匹三个元素在一起,才是王健林收藏的价值所在,不过他言之凿凿“刘海粟只有十张丈二匹的黄山图”仍然是个疑问。刘海粟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王欣说:“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我从未在学界听过有这一说法。”与他同去的随行人员也未有过这样的言论。网友神评:难道“壕”气冲天的王健林集齐十张刘海粟就能召唤神龙了?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