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精英 | 刘树允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画坛精英 | 刘树允

中国书画报

刘树允,河北献县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沧州市美协副主席、沧州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作品《慈光》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秋雨秋凉》《满树繁华》分别获第二届、第四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着色于意 随心赋彩

色彩,在中国画中意义重大。一般认为,南齐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乃中国画的施色原则。设色可补笔墨之不足,达笔墨之用意,显笔墨之妙处。在《释名》中有“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的说法。故而,我们要重新认识色彩理论,不可把“类”简单认定为物象的固有色,实乃指物质本性。所以,在创作时应着色于意,随心赋彩,才能觉悟而不被表象色彩所迷惑。

中国画又叫“丹青”。其不讲究“三原色”原理,而是极力主张“五色说”——赤(曙红)、黄(藤黄)、青(酞菁蓝)、黑、白。中国画家认为,黑与白是一对相反的极色,淡极则白,浓极则黑。只有水才是无色的。清代沈宗骞说:“五色源于五行,谓之正色;而五行相错杂以成者,谓之间色——皆天地自然之文章。”可见,“色”现万物生机,“彩”绘天地变化。

每个人对色彩的心性感应各不相同,而万物又在不同时空中反映出不同的色彩。貌似是时间和空间改变着物象的色彩,实际上是人的心性对色彩的感应出现了变化。神出于貌,色发于目,皆是心灵、心意、心性之感应。生活中见物即见色,无一例外。东西南北皆有色性,冰雪雨露色色不同。感化五色,着色于意,是对绘画中意象色彩的心灵观照。

我认为,笔墨见形质,色彩见精神,故而提倡意象色彩。色是相,彩是性;色是源,彩是光;色是名,彩是质。万相有万性,万色有万彩。彩有品性,性有光彩。彩由色生,色因彩成。依心施彩,依意着色,则华丽处华丽,斑斓处斑斓,清澈处清澈,神秘处神秘。这些也都是心性中的华丽、斑斓、清澈和神秘的心性色彩。

在工笔画中,线是骨、墨是肉、色是衣。我在工笔淡彩创作中更多使用清淡的色彩,追求素雅美、恬静美、闲适美、祥和美、朦胧美和清净美,以淡为贵。老子称“五色令人盲”,认为五颜六色会使人心浮气躁而眼花缭乱,不合“道”之美。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致视觉迟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致听觉不灵敏。故应审象于净心,着意于淡彩。用色清淡可得静雅,明心而见性;施色素浅可得逸气,神遇而意化。圣人的生活,只求饱腹,不求享受;宁取质朴宁静,而不取奢侈浮华。素淡天真是他们的本色。这也是绘画的心性色彩。

“文人画”追求清、淡、雅、逸,用色素中求淡,淡中求雅,雅中求静,静中求美,美中求逸。清淡之色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格调,承载着文化内蕴,觉视着人的心性。当心灵与色彩化合,自然会远离艳媚俗气,气韵深厚。清要洁,淡要净;清勿飘,淡勿轻。清淡中仍需有浓淡、有阴阳、有精神、有趣味。清淡中自有精彩,阴阳间自有华章,不贵夺目之美,贵在见性之真。心性之色彩符合素淡的道之虚空本色。所以我追求纯净、明朗、静雅、温和、清淡的心意之色,远离浮躁、浑浊、肮脏、冷艳、暗晦之彩。

水墨画重在“玩儿”好笔墨,也就是画好黑、白二色的无穷变化;而工笔画重在“玩儿”好色彩,也就是在画好黑、白二色基础上,还要对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关系进行协调。色彩有外在色彩和内在色彩:外在色彩是表现,内在色彩是神通;外在色彩是光感,内在色彩是心性。绘画就是用丰富的外在色彩去表达复杂的内在色彩,用表象色彩表现心灵之光。心性中含蓄、丰富、雅致、斑斓、明朗、博大的气象,才是我在绘画时极力追求和表现的境界。

设色贵在发于心灵。随心赋彩即随需、随性、随意、随心、随情,根据感觉的需要去表现。色由气发,彩由心生。在画面中使用色彩就是要无中生有,随心而施。朱砂画竹、金碧画山,蓝叶白草、黄天黑花,皆发于心意,都是画家主观心性的艺术色彩的表达。

《士衡论画》曰:“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画家应多多探究艺术中心灵色彩的简洁、清雅、富丽、丰富、协和、静美的设色方法。唯有如此,才能随心赋彩,不拘于相;才能运色自如,彰显雅韵;才能写尽风采,极妙参神。

施色应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赋彩应以美为上,谐调高雅。用色要鲜活、变幻和虚灵。不浮不滞,自然成文;相辅相宜,是在心得。画家平时只有处处留心,观色融思,才会“眼里遇神,腕中有鬼”;只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方能意写胸中逸气。

色深不可痴钝、毫无生气,色淡不可模糊、含混不清。画到无法时笔笔是心,画到无心时笔笔是色。随心赋彩就是追求心性的表现和大道的契合。

中国书画报

清音

中国书画报

花雨无声

来源:《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画坛精英 | 刘树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