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四十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苏东坡登上诸城的超然台,面对皓皓明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东坡之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诸城是苏东坡之幸!要不是来到诸城,不是登上诸城的“超然台”,哪里有这名垂千载的中秋词?哪里有这名垂千载的“东坡之问”?有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也!
如果没有来诸城,不修“超然台”,怎么会有《超然台记》这千古奇文?没有在密州出猎,又哪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气壮千古的词句?还有“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等描写诸城的优美词句?苏东坡是三十九到四十一岁来诸城的,正值其创作高峰期。在诸城两年余,他创作了诗、词、文、论两百余篇,几乎平均四五天一篇(首),要知道他是“太守”,并非“专业创作人员”,何况个中多是他的代表作!我想如果不来诸城,没有了在诸城创作的这些作品,那几乎就是不一样的苏东坡了。
当然,苏东坡又是诸城之幸!要是没有苏东坡,文化的诸城不只是没有超然台、雩泉亭……也没有“明月几时有”“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这样优美的描写诸城的诗句,也就没有《醉白堂记》《超然台记》《盖公堂记》等密州七记,甚至也没有他弟弟苏辙对诸城“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褒词了。对于文化诸城,岂不失去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画人,我对于苏东坡的怀念多来自书画方面:他是文人画的奠基人之一,是他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他和文湖州、王诜、黄庭坚等书画家交情甚笃,正是他们,在九百多年前把文人画推向了崭新的高度。在诸城短短两年余,他就和文湖州诗词唱和四十余首,而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胸有成竹”的成语,就是出自苏东坡评文湖州画竹《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等。虽然他传世的画作不多(《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偃松图》等数幅),但从仅存的这几幅足以看到他文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求形似,但求写心”的创作理念和高超的绘画造诣。还有“论画以形似,见如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样的论画诗,真正高屋建瓴、深刻简约地概括了文人画的绘画观,对文人画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影响甚大。苏东坡是文化巨匠,他的造诣是全方位的,涵盖诗词、文论、书法、绘画、禅修、养生等诸多方面。面对这样一位智者,面对今日“提笔即素描,张口唱洋调”的惨烈“西风”,我耳边响起“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苏东坡《南歌子》)的诗句,可悲的是我们的许多同胞几乎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自己该唱谁家曲,宗风该嗣谁了?!
在民族崛起、民族文化复兴的当下,登上苏东坡的超然台、面对曾经令苏东坡“欲乘风归去”的那轮明月,恐怕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回避这样的自问:我们是谁?什么才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怎样才能找回我们的民族自信?怎样才能真正参与到我们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队伍中来?(附图为郭西元《苏东坡中秋词意》)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