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座 | 篆刻用字摭谈(十九)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篆刻讲座 | 篆刻用字摭谈(十九)

中国书画报

第六,工具书的选择和使用。不会选择和使用工具书是印文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菲《玺文字书发展及流变》一书,除对“玺文字书探源”“玺文字书的产生”的阐述外,在“玺文字书的流变”中还详细介绍了玺文字书24种,读者可以参阅。各种字典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研究古文字的最高水平,有自己的考释成果,起过历史作用。古文字学者刘钊说:“任何文字编都只能代表某个时段的水准,需要不断地更新、增补和提高。”所以,笔者以为选择工具书要选择近期出版的字例有出处的专业工具书。所谓专业,就是文字学家编著的有根据、有出典的专门字体的工具书。篆书至清而大盛,人才辈出,力追古贤;但明清书家、印人多有自造字,所以才有上述印论家的评论或忠告。徐文镜编纂的《古籀汇编》在民国时期是一本较为全面而丰富的字书,但当时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不多,研究水平有限,有误置与漏编的字例,民国时期书家、印人亦有少量误引用者。我们不能因前人的书作、印作中用了错字就盲从。愈近期出版的古文字工具书,收录的出土文字字例愈多,吸取的学术研究成果亦愈多。如选用明清篆书字典,或日本早些年编辑的篆书字典,讹误必多。如高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序言所说:“《类编》旧本(指1980年版)第一编收单字3056字,增订本检字表中录包括别体在内可供检索字增至5954字,较旧本补充近倍;第二编收合文565个;第三编收徽号文字411个,基本上涵纳了近年考古所见新材料和学界新的研究成果。”中国考古正处在一个大发现的时代,新的文字材料不断涌现,颇能说明问题。

近些年笔者常用的高明《古文字类编》、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汤余惠《战国文字编》三本,就是近期出版的专业性较强的古文字工具书。《古文字类编》包括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文字,直到小篆、古隶,既有汉字纵向的演变过程,又有同时代(战国七国不同载体文字)的横向比较。虽然其中有少数的误释误置,但总体上比较严谨,收录的字数亦多。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是一部战国文字综合字典,采用罕见的上古音系编排法,熔战国时代各国文字于一炉,以韵部为经,以声纽为纬,以声首为纲,以谐声为目,兼及分域;以字表为主,兼顾字义、词义,从而达到以音系形、互为表里;以声系排比字形,有利于字根的探索;以声系系联法,有利于文字的形体比较。正因为如此,他释出了一些别书未释之字。但也有一些误释,于再版时作了三十多页的订误表。何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谦虚务实的古文字学家。汤余惠《战国文字编》收录战国时期的铜器、兵器、货币、陶器、玺印、封泥、刻石、金银器等各种器物的铭文及竹简、帛书文字5618条,字形18288字,按五系分域编排,亦有他书未备之字。汤先生于战国五系分域及文字考释卓有成绩,惜未及看到样书便匆匆离世,统稿中稍有瑕疵。以上三书各有优长,收录字条、字例、字形互有出入,释读也有异同,可相互参稽。笔者在编著《古玺印图典》时采用三书对勘,加以自己学习研究并领悟古文字的心得,参考各家之说,择善从之或另有新说。

甲骨文则取刘钊《新甲骨文编》(增订本)、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和高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三书合校。陶文、简帛书、秦汉文字、汉印文字、草书等都有各种专书,兹不一一列举。

不是任何人都会使用古文字工具书,否则为什么字典里的字有的人却查不出来呢?

首先,需要检索的字的笔画要数对。前些年的老版本是用宋体楷书排版的,笔画是用宋体楷书计算,而近些年出版的是用现代规范字笔画计算,造成笔画数不同。近些年在笔画数内又分横、竖、撇、点、折五栏,更利于快速检字,但也有起笔不同之虞。如“門”字,有的放在八画竖栏,有的放在八画折栏,这都要细细分辨。

也有漏排入检字表的字,我们采取的对策是在我们数的上一画及下一画再找一找,或到所在的偏旁部首里去查一查。

《古文字类编》《战国文字编》的检字表直接用今字繁体,与我们要查的字可以直接对应。《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检字表的字多隶定,如“听(聼)”作“ ”,“享”作“亯”,“善”作“羊”下二“言”(20画),“幸”作“羍”,“达(達)”作“ ”,“头(頭)”作“ ”,“电(電)”作“申”,“雷”作“靁”等等。要熟悉古文字,就要先对工具书熟悉,虽有难度,但经常翻翻就好多了。

第七,隶变后的今文字也有规范用字的问题。汉隶以《熹平石经》字为正字,各汉碑与之不同形的字为俗字(异体)。《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收“福”字4例,《熹平石经》《华山庙碑》的“福”字为正字(图一),《礼器碑》《曹全碑》的“福”字为俗字(图二)。《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收“灵”字10例,《熹平石经》《魏封孔羡碑》的“灵”字为正字(图三),其余8例为俗字(图四)。我们在书刻用字时,有正字则用正字,无正字则用俗字;在同一幅书作或同一方印作中,同一字几见时,可正俗字同用,以增其变化,以免雷同。

楷书以历代石经为正字。如《开成石经》《广政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都是官方以石经形式颁布的正字。《新华字典》收单字,包括异体字计八千五百字左右,尽管注有繁体字,但仍不敷使用。《康熙字典》虽收47035字,“载古文以溯其字源,列俗体以著其演变”,正字、俗字、冷僻字杂陈,间有误释;王引之著《康熙字典考证》,纠其引用古籍字句讹误者2588条。所以,引用《康熙字典》的字须谨慎。《中华字典》收字八万多,多为异体字,可作为研究碑帖的参考资料,书法篆刻创作不宜使用。当今世人识繁体字已有困难,如再以生僻字、怪异讹变字入书入印,不仅不利识读,而且徒生劣迹。

草书是符号的应用,不遵循符号规律就会出现“草书出了格,神仙认不得”或者“草书不规范,神仙也难辨”的现象。这个“格”就是“规范化”。随心所欲,各写各的字,当然别人认不得。这样的创作不仅没有艺术价值,更失去了社会意义。这已是一条千百年来书法界认同的真理。于右任研究的标准草书就是符号的规范化。胡公石编著《标准草书字汇》分“代表符号”和“单独符号”两部,并附详细的释例加以解说,还有疑似字表对草书形近字排列辨识。学习草书当自公石师之《标准草书字汇》入手,方为捷径。

中国书画报

来源:《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篆刻讲座 | 篆刻用字摭谈(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