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播寰宇 爱至心田——纪念“艺术为人民”的践行者朱理存先生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美播寰宇 爱至心田——纪念“艺术为人民”的践行者朱理存先生

中国书画报

9月8日,当代著名画家朱理存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朱理存,生于1940年,江苏宜兴人,1959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64年毕业后到四川省美协从事美术创作。生前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省美协副主席。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朱理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国画作品,如《叔叔喝水》《踏歌图》《酒歌图》《赶场天》等。她用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她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诠释了她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朱理存先生一生都在努力“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为中国美术界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为了深切悼念朱理存先生,我们特刊发由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国画学会会长周顺恺撰写的文章,共同回顾朱先生在艺术之路上努力耕耘的一生。

——编者

朱理存先生离开了我们。

先生生病以来,我们时时都在关注她的健康。然而不幸的消息还是来得这么突然,实在无法控制我痛惜的心情……

朱先生在重庆生活了40多年,她的艺术创作生涯是从这里开始的。2018年9月,重庆美术馆举办了“翰墨同行——相携50载中国画展览”。画展向山城群众展示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星空的一对伉俪双星——马振声和朱理存各具鲜明风格面貌的100多件作品。配合画展,重庆市美协、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以及重庆市中国画学会,先后主办了两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画展开幕式上观众的热情以及学术研讨会上的高度评价,让朱先生极为感动。当她离渝前往成都时深情地说道:“我感激这美丽的山城和纯朴善良的老乡,是他们给予了我创作的激情和文化的滋养。每当我品尝到从山城寄来的清明前的春茶和春节的腊肉,我知道我的根在这里。”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没有想到这次送别竟是永别。

我约稿朱理存写的《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一文于1983年发表在重庆刊物《艺术广场》上,文中阐述了她重要的艺术创作理念——遵循“真善美”这条艺术道路,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生活之美,再凭借自己的艺术感悟酿造艺术的美。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注人民的命运,尤其关注生活在社会普通阶层的劳动人民。她用极大的热情拥抱时代,双脚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无数次深入到祖国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她速写本不离身,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笔耕不辍,以旺盛的创作活力走完了80年的人生历程。

中国书画报

叔叔喝水

朱理存的成名作《叔叔喝水》,创作于“文革”中的1973年。这幅写意画主题鲜明、构图简洁、墨色对比浓烈、面部刻画精致,画家笔下的藏家女孩端着酥油茶面对参加麦收的解放军时真挚热烈的眼神、灿烂如花的笑容,深深留在了大家的心里。这件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后被全国多家媒体竞相发表,许多书店、学校广为宣传,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我记得当时在部队,许多战士将这幅画从画报上剪下来贴在专栏上。“文革”期间,全国美展没设奖,这件情感真切、寓意深刻的作品,并不因为没获奖而失去光彩。作者真诚完美的艺术表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只要一提到这件《叔叔喝水》,我就会怦然心动、思绪徜徉。这幅作品给当时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吹进了一缕清风,其艺术影响力、感染力巨大,堪称具有现实人文关怀的时代杰作。

中国书画报

踏歌图

1984年朱理存创作的《踏歌图》,是在与马振声合作的《酒歌图》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者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作设计、极尽工笔渲染的技法,将藏族同胞在罗布林卡节日中最放松、最兴奋、最无拘无束的自我情绪宣泄的醉态,描绘在宣纸上,再加上蜿蜒伸展的高原古柳背景和朦胧夜色下的梦幻月光,我们仿佛能够听到空旷安静的夜归人延绵不断的歌声和依稀可辨的舞步声……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啊!当这件情景交融、洋溢着浓郁浪漫主义情调且呈现出崭新面貌的工笔画,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不能不说这是对传统工笔画在表现现实生活意境创造上的突破,作者可以称得上是运用工笔线描和色彩营造气氛、渲染情绪的高手。

朱理存的《秋实》,画的是在四川麻柳乡一座堆满玉米、辣椒、南瓜、大蒜、萝卜的绣楼上,一位农妇半睡在竹藤椅上给孩子喂奶的场景。画家将农妇的体态和腿脚做适度的变形夸张,用黄红的色彩营造热烈饱满的秋收气氛。画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将农妇劳作之余安静地享受着孩子吸吮自己乳汁的幸福,以及那种“累并快乐着”的惬意和满足,随着画中困倦身体的伸展而释放出来。这件作品画面虽不大,但容量不小,满纸饱满的情感像一股幸福的暖流淌出画面,荡漾在观者的心间。

中国书画报

赶场天

寄托着对农村父老乡亲深深情思的《赶场天》是朱理存的一幅精品之作。她凭借对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物细节特点的研究,画出几位农妇背着农副产品在赶场途中的情景。她们匆匆行走,粗腿大脚翻动似带响声。画面中虽然看不到她们的脸,但她们的背和腿脚摆动的姿态带给人一种充满活力之感。特别是对农妇背部的刻画,胜过了许多人物画中“正面”“侧面”。出人意料的视角图式和画面构成强化了画面的生活浓度。作者的艺术概括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她用舞台剧的语言让画中人物“浑身都是戏”。

在一片绿色竹海中,挥刀砍竹、举竹目测和拖竹的三位造型浑圆粗壮的劳作妇女,她们健美的体魄和舞蹈般灵活姿体的闪动,出现在朱理存笔下的《收获》中。我觉得作者像一位倾情陶醉的音乐家,在绿色的音符间,有节奏地指挥着山区精灵表演乐章。

描绘在高大的黄桷树下,三位挂着砍刀提着绳子、正在梳理头发和缠绑腿的《山姑娘》;表现单纯而富有农村生活情趣的《住在画屏中》;描绘下雨天,背草小姑娘的《小雨》《归途》,还有《黄桷树》,朱理存的这几幅工笔画情真意切、诗意满满。

深受抗洪救灾报告文学的感动而创作的巨幅工笔画《生命之歌》,在国家级大型美展中多次获奖。朱理存通过描绘在肆虐的洪水中,解放军救助产妇和婴儿的动人画面,塑造了灾难中团结互助、舍己救人的英雄群像。作品不仅体现了坚强的民族精神,而且对人性之光、大爱之情进行了很好的阐释。

如果说,朱理存表现山区农家生活的清新笔调是绿色小夜曲似的轻音乐,那么巨幅画《生命之歌》则是宏大叙事性的辉煌乐章。

好的作品,总是因其闪光之处触动人的心灵而产生持久魅力。朱理存《叔叔喝水》中藏族女孩儿的纯真,《踏歌图》里人们在节日欢愉中的陶醉,《草原上的姑娘》中迎面袭来的劲风,《赶场天》里农妇沉重的背篓和坚定的脚步,《山姑娘》中黄桷树顽强的生命力,《秋实》里农妇的惬意和满足,《收获》中绿竹掩映下砍竹女的矫健身姿,《牧民的儿女》对未来的憧憬,《石榴熟了》热烈而饱满的一抹红,《废墟上的彩虹》中孩子们的歌声,《书山有路勤为径》里年轻人静谧的心境……这些都是朱理存留给国家和民族、当代和后世珍贵的时代印记、民族情感、人民心声和不屈的精神。

朱理存先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位极具代表性的画家。中央美术学院优良的学统和导师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等前辈艺术大家的教育与影响,对她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正确树立,真善美审美理想的确立,艺术思考能力、判断力、洞察力和表现力的锻造,以及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面貌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朱先生自己所说:“导师们严格的基础教学、广泛的艺术修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致广大尽精微’等艺术观念,以及对艺术精益求精、艺术个性化的发现与个性化的创造,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自己的‘唯精唯一’追求经典等艺术创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朱理存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上,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向社会奉献时代精品、经典传世之作的杰出画家。朱理存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值得感叹的是,她从艺66年来始终探寻一条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中国画革新之路。她质朴的线条、新颖的色彩、浪漫的诗情、丰富的想象和吸收现代构成的崭新中国画,为传统中国画注入了全新活力,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艺术典范。她的作品立意高远、意境深远、情思悠远,丰富的语言内涵、入微的形象刻画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她构建的造型笔墨语言体系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

“美播寰宇,爱至心田”,始终践行“艺术为人民”的朱理存先生走了,但她那纯朴慈祥的音容笑貌、那义无反顾奔赴灾区的善举、那革新中国画探索艺术真谛的精神,以及那一幅幅歌颂生命的传世经典之作,将载入中国美术史册,长留人间。

2020年9月19日

中国书画报

扫描订阅2021年《中国书画报》200元全年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美播寰宇 爱至心田——纪念“艺术为人民”的践行者朱理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