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贯》为什么是经典?

文学评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对昆曲《十五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恩来总理的那句精辟的评点:“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的好,毋庸我多说,周总理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鞭辟入里。近来上演的北

     对昆曲《十五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恩来总理的那句精辟的评点:“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十五贯》的好,毋庸我多说,周总理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鞭辟入里。近来上演的北昆版《十五贯》虽然用京白说着江南的故事,并没有因此抹杀《十五贯》的魅力。《十五贯》紧凑的剧情,生动的人物,于诙谐中展露中国风土人情与官场规则,再度征服了当代观众。观北昆《十五贯》时,首先被那流畅的舞台调度吸引。这里,就不得不提1956年首演《十五贯》的浙江昆苏剧团的《十五贯》整理小组,如果没有前辈艺术家的精心琢磨,昆剧《十五贯》难以保持如此长久生命力。

    《十五贯》中,“被冤”、“见都”、“疑鼠”、“访鼠”精彩纷呈,而剧情在起伏跌宕中也牵引观众对世象的思考。

    “被冤”一场,常州知县过于执妄断尤葫芦命案,苏戌娟、熊友兰被屈打成供。熊友兰受刑场面,有着中国国画大泼墨的写意氛围,众差役成两排,熊友兰被夹在第一排中间,他们在舞台上同时颤抖挪动,如排山倒海之势,这样的舞台处理,既符合戏曲虚拟美、舞蹈美特性,又具有象征意味。

    “见都”一场,我们看到清官况钟为民请命的执著,同时也感受到官场的潜规则。“疑鼠”一场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中国官场同级官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况钟查案的过程。“访鼠”无疑是《十五贯》的精华。娄阿鼠贼眉鼠眼,狡黠多疑,况钟沉着镇定,足智多谋,令人难忘。

    这么详细地叙述《十五贯》各场次的妙处,无非想说明,这部戏高潮迭起,精彩连连,引人入胜,关键在于细节的考究和人物的塑造。《十五贯》救活了昆曲,也为中国戏剧人物谱贡献了一个经典人物——娄阿鼠。支撑起这个人物的是一连串丰富有趣的细节和松弛有节的逻辑。《十五贯》也是昆曲中难得的“非才子佳人”戏。题材取新,突出反面人物和丑角,都是昆曲前所未有的创新,却成为经典,绝非偶然,是戏曲本体的胜利。无论唱腔,还是人物,还是结构,《十五贯》的精致、精确、精彩有口皆碑,特别是虚拟与写意结合的审美取向,既表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优势,又有生动活泼的现实精神,令观众“喜不自禁”。

    《十五贯》的经典化经验,对今天中国传统戏曲如何创新不无启示。创新应无止境,但前提是抓住戏曲本体做文章,不能悖逆戏曲本体,否则一线之隔,但不再是这门艺术了。其次,经典作品的出发点是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命运的思考。一部好戏能被人记住,是人物打动了观众,各种戏曲语言无论如何丰富都应该是烘托人物而不是掩盖了人物。

    当然,经典化也是传播的结果,当代众多戏曲新作需要大家更多地传播,需要舞台不断的历练和感受。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学艺术-文学评论-《十五贯》为什么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