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奖幕前幕后〗

文学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参加过几次文学评奖,知道评委不好当。有时遇到朋友问起文学评奖的事,总会问怎么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总是与某些大奖无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评奖是一个集体的组合,不同的评

参加过几次文学评奖,知道评委不好当。有时遇到朋友问起文学评奖的事,总会问怎么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总是与某些大奖无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评奖是一个集体的组合,不同的评委组合,推选出来的作家作品,有时会绝然不同。而且初评与终评之间说不上有什么必然关系。依我的经验,初评满票的作品,终评总会遭受挫折,这可能是阅读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你们越是说好,我就越是保持一种距离。所以,文学评奖有时像中彩票,谁都不知道最后评选出来的,会是什么东西。记得苏童好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作家能够得奖,对他个人来说,当然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如果一个作家只是为得奖而写作,那就是悲剧了,因为没有一个作家有这种能力,能够保证自己那么幸运。

如此说来,文学评奖是不能当真的。但从一个国家和文学事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时又觉得文学评奖还是应该有一种尺度。什么尺度呢?就是体现文学的价值尺度。记得有一次参加文学评奖,一位评委对历届的文学评奖表现出不满,他说文学评奖评了那么多届,但没有几部得奖作品是被人记住的。而一位文学评奖的筹办人马上站起来说,我们是在工作,至于人们能不能记住这些作家作品,那要留给后人去评说。这些说法好像都有道理。但我自己在想,假如我们的文学评奖总是与一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家作品失之交臂,或者一些优秀作家的名字总是无法在历届的文学奖中呈现出来,那么,受损失的不是作家本人,而是文学奖自身。文学奖的声誉是靠作家作品支撑起来的。如果支撑一些文学奖的作品总是那些三四流的东西,这些文学奖的权威性是应该值得社会公众的质疑。

从这一方面来反观眼下的一些文学评奖,的确让人感到有很多规则是需要改进的。一是评委的权威性。评委的权威性倒不在于名气有多响,我觉得首先还是体现在评委要有一种廉耻感。一些乱七八糟的作品在自己的眼鼻子底下堂而皇之地得奖,一个评委如果还有一点事业上的尊严感的话,那是会感到心理不安的。但现在很少见到这样的现象。这大概也是评委缺乏自尊和权威的表现。其次是评委的组合问题。一些全国性的文学大奖的评选,尽管吸取了全国各地的出色人才来评选,但中心城市的评委总是要比别的地方来得多一些,而一些国家级的大出版社的作品总会比别的出版社的作品得奖率要高。这其中的关系未必一定都与具体的人事关系相连,但地域的限定无形中影响到评委的选择。全国性的文学评奖毕竟不是一个省、一个地区的文学奖,从评奖的客观性来说,评委应该去中心城市化,不能由一个城市的评委主宰整个评奖活动。还有就是文学评奖应该有一个时间的限度。像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大奖,在时间上是有严格限制的,每年到了规定的时候,是一定会公布评选结果。而我们的一些文学奖,包括一些大奖,时间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尽管评奖条文上写明几年一次,但因为各种原因,评奖的周期会延长或缩短,谈不上有准确的颁奖时间表。所以,前一届颁奖是一个时间,后一届颁奖则会是另一个时间。同一个文学奖,每一届评奖和颁奖的时间可以是绝然不同,这种游离不定的评奖方式,无形中减弱了文学奖自身的权威性。

至于说眼下的文学奖多且滥,我以为这倒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对照英国、法国或是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学奖,中国的文学奖不算多。但中国的文学奖,尤其是国家级的文学奖总是争议最多的,这倒是应该引起人们反思的。文学奖不像科学发明奖有一定的客观性可言,我甚至有时认为设文学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在一个最需要废弃统一尺度的地方人为地设置某种标准,这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但现在既然有这样一种沿袭下来的文学评奖惯例,那么,我们只能尽可能将评奖的程序完善一些,多一点努力,少一点遗憾。除此之外,大概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说到底,对文学评奖我是持低调的态度。既便是评委严肃认真,常常还是不能保证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作品最终得奖。因为得奖最后总是各种力量的平衡,而四平八稳的平衡是文学的天敌,文学需要的是打破常规,崭露头角。历史上一些文学奖之所以能够推荐出不朽的名著,那也是因了一种机缘,甚至像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奖,也曾有过走眼的时候,但因为这些大奖的选拔规则非常严格,相对我们一些没有严格规章程序约束的文学评奖来说,修正自己过失的几率要大一些,这也是这些文学奖成功的经验所在。对照这些有世界影响的文学评奖,我们眼下的文学评奖还只是刚刚起步。有关文学评奖的争议,我想会越来越多,只有当这一话题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时,有效的社会约束才能形成。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学艺术-文学新闻-〖日本文学奖幕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