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上好一门课?
其实这是一个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却也很复杂的问题。
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课前认真准备相关资料,讲课时深入浅出、生动幽默,课后再做好反馈调整,这一门课其实也就上得不错了。但是,要想把课做好,不仅需要教师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大的信息搜集筛选融合能力、精湛高超的讲演技艺,更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真正秉承高尚的师德,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因此,我们采访到了声音学院深受学生喜爱,主讲数字音频技术课程的夏田老师,从课程内容准备、教学手段利用、实践教学示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问:请问老师,面对大量复杂的知识,您有什么好学习方法吗?
突出课程内容内在的有机关联和逻辑架构
《数字音频技术》对于我系的本科生来说,是一门内容比较艰深的课程。虽然我们技术教研组在编写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已经在充分考虑我系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已具备的数理基础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理和删减,但保留下来的信号与系统部分仍然涉及不少高等数学和电路分析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从物理意义上把握各部分知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专门制作了一张思维导图,从本部分内容中最核心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零状态响应的卷积计算公式出发,将信号与系统的相关内容全部用图示的方式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对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了然于胸,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老师如此不厌其烦地进行电路分析、微分方程求解、傅里叶变换、卷积计算的用意。
问:信息技术变化越来越快,您是如何对自己课程进行更新的呢?
保持课程内容的常讲常新
现在是一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每年每季每月每天都可能有新技术诞生,有新产品发布。因此,实时跟踪与课程相关的产业动态,及时更新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就成了备课过程中的规定动作,也是授课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这一点在《计算机与网络基础》这门课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与网络基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的部分。CPU、内存、主板芯片组、显卡、硬盘等设备部件每年、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会出现重大的升级或新产品发布,并且不断地刷新过往留下的性能记录。例如,Intel在新产品研发上有Tick-Tock战略,即硅制程技术“Tick”与微体系结构“Tock”各自以两年为周期交替发展,以保证每年都有新的制程工艺或微体系结构问世,从而将CPU的性能不断提高。而Top500排行榜则每半年就发布一次最新的全球计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前500位排名。这样一来,每一轮授课时,CPU部分的主流技术都会发生变化,超级计算机500强的榜单也会与以往不同。因此,我每次讲授计算机硬件这部分内容之前,都会花不少时间来充实更新讲授内容:目前的主流技术、配置是什么,最近一年有哪些新的关键技术、概念被提出,哪些技术已经退出主流趋于淘汰,未来一年有哪些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值得关注,等等等等。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授课时就能够以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为框架,以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为基石,向学生传授当时最主流的硬件知识,让学生获得更为实用的DIY技巧。
问:请讲一讲您在教授《数字音频技术》这门课程过程中的看法和心得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数字音频技术》的数字电路部分和信号与系统部分有很多的电路图和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以往的板书教学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施划电路图和公式誊写上,而这正是电子教案大显身手的好时机。我在讲授这门课时将所有电路图都制作成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对一些较复杂的电路图进行了详细的标注,比如用不同颜色的线描述不同功能、不同组别的电路连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很容易地区分电路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划分。对于信号与系统部分的数学公式推导,我也用PowerPoint制作了整个推导过程的演示文稿,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像拉洋片一样快速地用电脑将推导过程一页一页地浏览一遍,因为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板书仍然是数学推导的最佳教学方式,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反应时间,学生能够在充分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跟住教师讲课的思路。因此,我在授课时仍以板书为基础,在黑板上一步一步进行现场的手工推导,同时每推导出一个阶段性结论或中间结果,就将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相应内容投射到银幕上,一方面能够起到再次强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备忘的功能。同时,电子演示文稿能够在多页之间进行快速翻阅也极大地弥补了黑板物理空间的局限,使得先前推导的过程和中间结果能够快速复现,提高了授课效率。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还体现在对计算机多媒体功能的使用上。数字化制作是当今音频制作领域的主流,而所有数字音频制作工具都可以看作是以数字音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作为基础的信号处理系统,因此它们天生就是《数字音频技术》这门课很好的辅助教具。我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工具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进行可视化、可听化的阐述说明。例如在讲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和频谱的概念时,我就使用了声音合成软件Reaktor,将正弦波、方波、锯齿波、三角波等基础波形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实时听到各种波形的声音,使学生对它们各自的频谱特点与声音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又如在讲授抖动消除量化失真这一概念时,我在Matlab环境中编制了程序,用图形的方式给学生展现在多个周期上叠加抖动噪声后,经过人耳的低通滤波(类似求单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会消除量化失真,非常直观易懂。
问:您是怎样保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强调实践教学是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的突出特色,而如何让学生从实践教学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研究的。我认为,除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完善的实践教学指导手册以外,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示范也是非常重要的。《MIDI制作技巧》是我任课的一门以实际制作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将音色最好、但也最庞大的音源插件安装在教学机房的学生用机上,不过这其实也正符合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从MIDI制作技术本身出发,依靠精湛的制作技术来弥补音源音色的缺陷。当然,学生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抱怨机房里安装的音源音色多么多么难听,多么多么不好用,丝毫没有关注所装音源中音色本身的特点和与真实乐器之间的区别。为了平息“民愤”,我挑选了一首难度适中、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花费了两天时间,在机房里的学生用机上,完全使用和学生们一样的制作环境,完成了歌曲伴奏的模仿制作。当学生们听到了颇为“原版”的MIDI伴奏时,先前的抱怨没有了,我顺势将学生们原先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重新提了出来:机房里安装的MIDI音色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不足?我为什么要挑选这首歌来做,而不挑另外一些类型的音乐?哪些方法能让MIDI制作出来的声音更好听?等等等等。这一回,有了教师示范的实例,学生们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提高MIDI制作技术、充分发挥MIDI音源特点的问题了,在制作自己的课程作业时也有了努力的方向。
如何上好一门课是每一位教师终生都要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问题,夏老师表示在今后的从教之路上,还要尽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听完夏田老师的回答,很多同学如醍醐灌顶,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采访了18级作曲与理论的付凌霄和杨孝海两位同学,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夏老师的课的吧~
提及对对夏老师讲课内容感受,两位同学觉得虽然夏老师的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刚刚开始的操作也会有些困难,但是老师特别有耐心,课程设置也很吸引人,学生也乐于接受新课程。
而说到对于课程的体会,两位同学都很喜欢这门课,不仅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也能更方便他们把音乐上的想法实践出来,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很有帮助。
不过作为本科生,对于这种比较复杂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比如对软件操作不太熟悉,有些同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电子制作,一上手还是会有困难;链接学校服务器的问题,也相对比较麻烦,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老师的悉心指导,最后基本都能得到解决。
/END/
采访/ 田兴、张树铭
图片/董亚晨
文字整理/田兴
排版/王一帆
BFA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 北京电影学院
关注北京电影学院,菜单栏点击“考上北影”了解更多
赞位置改在右下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