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校九十年,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广西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学界才俊、政界栋梁、商界精英、文化名人及各类建设人才。在我校90周年校庆之际,特推出“九秩情缘——西大校友回忆录”系列推送,记录历届西大校友对曾经校园生活点滴回忆,感受广西大学九十年来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和精神积淀。
以哲学之思引领人生
于瑮,广西大学哲学专业1977级学生,历任广西商业专科学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书记,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广西文化厅副厅长,广西师范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西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自治区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自治区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督学。
时光荏苒,刹那芳华。虽然,当年踏入广西大学校门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但我们离开母校也有三十多年了。在母校九十周年华诞之际,我无尽感慨:因为选择了西大, 因为就读哲学专业,我的人生才可以变得如此丰盈、生动和美丽。哲学,让我找到了一种思维和生活的方式,让我可以在阳光下、风雨里、人海中,有张有弛地学习,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
一
1977年,我毅然放弃了在柳州地区教育局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带着周围领导和同事的不解以及自己对“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参加了高考,并顺利地考入了广西大学哲学专业。
那是一个处处劲吹清风的年代,但也许,对自己为什么要学哲学,我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思考,或者只是偶然为之的选择。至于“哲学是智慧之学”,或者“哲学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学” 云云,当时的脑海中更缺少这样的生僻概念和深刻领悟。不管怎样,我都选择了哲学。并且,慢慢地,我开始相信这是一种历史与命运的必然选择。毕竟,在那个思想种子遍地开花的特殊时代,哲学更有像阳光一般的力量,照见曾经封闭沉闷的思想角落,带给人们冲破精神束缚与枷锁的契机和勇气。
有人说,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是啊,如果不是当初对于知识的渴望,对大学的梦想;如果没有舍弃既得安逸的那份勇气,我就无缘遇到博学敬业的师长、情同手足的同学和相守一生的伴侣。
梦想成真的时光里,我们如同干枯已久的海绵落入久违的芳泽, 大家无不陶醉于哲学人类文化的瑰丽长卷。从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争鸣的哲学思想到佛教、道教和宋明理学;从古希腊的质朴的世界观到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无一不让我感叹人类思想的伟大, 亚里士多德、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等,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既简单又厚重的名字一直紧密相伴于我的大学四年生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达到了几近疯狂的程度,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补课。宿舍里8个同学,个个都是天刚亮就赶早去晨读,到晚上教室里熄灯了才很不情愿地回来,仿佛早回宿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我们常常排起长队等待图书馆开门,全部课外的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里,真正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满足。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哪个老师在课堂上讲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但每个人都能深深地知道和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每每回想起来,虽然不免感叹于当时的一身稚气,但正是那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为我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依旧清晰地记得:我们班在校园里有一块墙报式班刊,我们为它取了一个简单而又有深意的名字——《觅》,寓意对未知世界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常常会把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发表到墙报上。由于稿件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问题的释疑,使得一月一期的《觅》的刊出,成为全校学生每个月最期待的事情之一。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班级经常会参加全校性的体育比赛,场上的同学挥汗如雨,满场飞奔,场下的同学则卖力加油,为下场休息的同学第一时间送上毛巾、开水。每个人都不愿缺席集体活动,大家亲密得情同手足。最令我感动的是给我们上课的每一位老师,虽然各自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但回到学校,对教育的那种原始而强烈的热情,使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学生。老师无私地为大家授业解惑,课后主动到宿舍继续与同学交流,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见解,更重要的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人生智慧,从而激发了我们学以致用、兼济天下的抱负和雄心。
记忆中的一切是那么的亲切,是那么的美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于瑮在校门前留影
二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与教育和文化工作有着不解的缘分。曾在三所高校工作过,一干就是二十三年,从普通教师成为教授,成为学校的主要领导。我还曾在三个文化部门工作,无论从事我熟悉的工作还是不熟悉的工作,我都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学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以哲学之思引领实践,时时有激情,工作不懈怠,克难攻坚,勇于创新,把握规律,力争上游。
当老师,是我最理想的职业选择。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信息化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感到当老师难,当思政课教师更难。这些年我恰恰当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是教学中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出勤率”和“抬头率”,因为学生认为这是他们“最喜欢听的课程”,也是最受益的课程。我立于斯而乐于斯,敦品立教,为人师表,实现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统一。我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党委、政府面向社会重大招标课题“广西特色文化研究”,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及 其现实价值研究”等16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冲突中的嬗变——市场经济道德心理研究》《广西西江文化图典》等十四部学术专著,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研究成果奖十项,广西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被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广西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办学校,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质量立校,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在广西师范学院担任院长和党委书记的六年时间里,我用真心、真诚、真情、真爱提升学院的教育品质,追逐教育理想,创设学校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用知识、智慧、情感、精力和体力攻坚克难,办成了一些历史性的大事,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难事,实现了一些零的突破。比如,2005年一举获得了二十一个硕士学位点,2008年在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还成功举办了五十五周年校庆,创建了一个独立学院,等等。通过大家同心协力,学校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几方面都得到跨越式发展。
做文化与出版,我以高昂的激情开垦广西文化的高原,进军文化的高峰——使壮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铜鼓”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程十个项目之一,推动广西图书馆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推举“那坡黑衣壮合唱团”获得全国群众歌咏比赛金奖;挖掘“广西出版现象”,实施出版精品工程,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率先推动“扫黄打非进基层”;建设民族博物馆、国门书店和八桂书香;等等。然而我不仅满足上项目获大奖,更要深挖和释放蕴含在文化遗产和文化项目中的价值和精神,用以实现人化和化人的目的。
1979 年11 月,广西大学出席自治区学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拉手风琴者为于瑮
三
作为职场上的女性,要取得与男性同样的成绩,往往意味着加倍地努力和更多的付出。如何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是所有希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女性所面临的永恒课题。而哲学,成了我化解前进道路上遭遇的困难与矛盾的利器。我深刻体会到:在事业上,女性要加强宏观思维与理性素质的培养;在家庭上,要注重角色转换与无私奉献。一言概之,要兼具大女人情怀和小女人情趣。三十多年来,职场上的重担并没有妨碍我当好妻子、母亲、女儿、媳妇的角色……忘不了我背着生病的儿子上学的艰辛,忘不了老人病重护理的劳碌和离世的悲痛,忘不了夫妻相濡以沫的感动。三十多年的哲学运用,让我有十足的底气追求完美、不屈不挠。以恪尽职守回应责任,以奋发有为回应期待。
回顾毕业三十多年来的人生历程,既有成功、快乐与幸福,也有疲惫、坎坷与挫折。在这得与失之间,只要你耕耘过、播种过、读懂过,收获多少不是成败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藏在细枝末节的那种使你痛、使你恨、使你爱、使你终生难忘的一次次的教训、一次次的启迪、一次次的奋勇前行。
今年因年龄的原因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我想把卸任之时的感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便重新开始。
往期精彩回顾
暖冬西大丨红豆红了,给你穿越时空的相思
我校师生热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三)
冬至,在西大
今天,我们把头条留给他们,一起来为考研人加油!
广西大学
本篇节选于《骊歌未阑——广西大学校友回忆录》,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编辑:王雨仪
审核:周丽静
主编:李伟红
小西在等你点亮好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