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社会功能。作为高校师生的我们虽然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在抗疫一线冲锋陷阵,但我们是每一个小家庭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保卫者,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打赢防疫战奉献力量,为鼠年的春节增添温暖。
第一次统计疫情相关情况时,我接到了学生小零打来的电话。
“老师,我刚刚看到了您发的问卷,想跟您说一说我的情况。我姑姑家在湖北疫区,寒假期间我去过姑姑家。”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你现在在哪里?家里亲人身体状况怎么样?”
“老师,我现在在A省的家里呢。呆了好些天了,家人身体都没有异常。”
“从疫区回来第几天了?”
“今天是第十二天,期间一直没有出过门。”虽然身体无恙,但是小零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焦虑:“老师,您能跟我聊聊吗?我感觉自己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主要是担心如果同学们知道了我去过疫区,会不会议论我?返校以后会不会不接受我?”
小零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的确,在武汉刚开始封城的时候,很多疫区居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在各种网络渠道被恶意传播。“武汉”、“湖北”、“鄂牌车”这些字眼让一些人谈之色变、避之不及,甚至在网络空间大肆谩骂,这些非理性的极端做法触犯了法律的底线,也深深刺伤了湖北人民的心。
危急时刻最能考验一个公民的素质,这次疫情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命运共同体”。我们深知武汉的不易,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疫情,理解、尊重、扶持并紧紧团结在一起,才有可能赢得疫情阻击战的胜利。因此,我叮嘱小零一定要如实填报与疫区的接触史,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我对学生发起倡议,积极传递党和国家发布的权威信息,坚决抵制错误言论,引导家人、群众和同学理性认识疫情、掌握防控知识、宣传防控政策,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大家纷纷行动起来,积极转发政府和学校官媒的防疫消息,互相加油鼓劲,将安全感回馈给更多的人;绝不轻信谣言、散布谣言,自觉在心中建立一道明辨网络舆论的战疫防线。
随着疫情发展,大家纷纷在家乡开展支援防疫志愿行动,尽己之力,让明亮温暖的光早日回到生活中。学生小壹是这样开始的:
那天上午,同学们正在群里填报自己的午间体温和家人健康状况,我突然收到了小壹的消息:老师,我姥爷跑出去了!他和家里每个拦他的人吵架,谁都拦不住,现在不知道去哪里了,怎么办?
小壹家也在疫区,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还没来得及回她,又是一大段消息发过来:妈妈说要报警,可是我担心姥爷会被警察拘留,老师快帮我想想办法吧!
我立刻回消息:赶快给**打电话!
据说,**动员干部和无人机,最后从亲戚家找到了小壹的姥爷。姥爷年龄大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看电视也只愿意看当地的方言节目。于是我建议小壹,把防疫知识“翻译”成当地方言,通过**的广播定期播放,给村子里的乡亲们开展“科普小课堂”。小壹还真的这么做了,过了几天还兴冲冲地跟我说:“老师,你的那个法子真好,我姥爷再也不想着往外跑了,我们村书记还夸这个法子管用呢。”
不仅仅是小壹,还有很多同学和家人一起响应所在社区、**党组织号召,共同协助社区做好医疗救护、便民服务、秩序维护、心理疏导等各类志愿服务:小贰同学主动承担了居民楼三个单元1-6层楼梯间每天的消毒任务,小杉同学看了抖音上的电梯间一次性牙签按钮,动手制作了几套贴在了自己家小区;小诗同学除了每天在学校的云平台上学习网课之外,自己也开“网课”做“主播”,给亲邻的孩子义务辅导;小武每天和爸爸一起在村口“站岗”,为往来村民测体温、做登记,爸爸为这个坚持工作从不掉队的孩子深感骄傲,在我们年级的家长群里发孩子工作的照片,呼吁大家一同行动起来,为家乡防疫做贡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上阵拼搏的不仅仅是最美逆行者,还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疫情期间,我们怀同理心,不对疫区人民差别对待,不信谣不传谣,拉起一道网络舆情防疫线;我们参加志愿服务,让无数个家庭、社区和村庄变成一座座堡垒,链接成一条中华民族的抗疫战线。隔离病毒并不会隔离爱,我们心手相连,为群防群治贡献力量,共同抵御疫情。相信在众志成城之下,冬日的阴霾终将散去,春暖花开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我们都期待着摘下口罩露出灿烂笑容的那一天。
疫情过后,你最想做什么?
我想和你在春风拂面的师大校园散步,
再看一眼湛蓝天空下的时光塔和夜色中闪耀的科技楼;
再听一次慧泉林中的朗朗书声,灰喜鹊扑扇翅膀越过博物馆楼边。
我想再走一遍洗月湖畔的小路,把想说的话说给你听。
比如,师大的春天真美!
比如,感谢每个人的努力,让我们的中国更美!
作者/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刘翌欣
排版/栗明媚
审核/王文媛